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治国安邦既需要法治,又需要德治。积极推进法治,才能切实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深入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才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法治与德治并举,全面,深入地认识和领会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坚持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同时发展,必能开创治国安邦的新局面,必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十六大指出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种治国方略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社会最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完善制建设的大环境下,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治国思想,这一思想是对治国方略的完善和发展,这一思想同时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放在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论述,强调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本文试从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和实践性角度剖析二者的关系,认真领会,落实这一思想,必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法律至上是一种历史概念与文化传统,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法治的根本原则。法律所以至上在于良法本身实体价值和工具价值中所蕴含的仙在之德。发挥德治的作用必须在法律至上的原则下,对传统德治进行改造,使其与法治相匹配,为法治服务。  相似文献   

5.
作为社会规范,法律和道德都是对人们行为进行约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都对社会整合、社会稳定具有同等重要的维系作用。它们既相互区别,不可替代,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补充;它们的调控范围在存在契合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基于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的作用、功能,“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德并举。只有这样,二者方能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建设好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6.
道德目标和法治目标的达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道德目标的达成,除了国家这一基本主体之外,还有其他主体,他们之间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上没有主从的等级结构,反倒是国家在介入道德领域时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国家这一主体在这一系统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通过对国家主体的这种定位探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新的视角探讨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在实践运用和理论宣传中的几个应当引起关注的问题,希望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的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两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文章对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进行探源 ,对西方社会德治进行分析 ,论述德法并治的理论依据 ,提出了二者结合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治国方略;道德和法律在内容、性质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运行机制上相互分工,在功能作用和调节范围上具有互补性;中国古代的德治传统和西方的法治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德治不是人治,法治不排斥德治;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在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做到德法相济,标本兼治,以德为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以德治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笔者认为:一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另一方面,二者在功能与后性方面各不相同,在治理国家、调控社会秩序中主辅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2.
“法治化”不是“法律化”的同义词 ,“以德治国”也不是“人治”的复辟。在经历了无数次“人治”灾难之后 ,中国开始了法治化的进程 ;在依法治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时 ,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风向”又变了吗 ?非也。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提出“以德治国” ,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即法德并治的治国方略,是治理国家所运用的法律与道德这两种社会控制手段功能互补内在辨证逻辑关系的必然要求。法律与道德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而且此长正好是彼短,只有取长补短实行法德并治,才能形成科学的刚柔并济、内外结合、形神兼备、标本兼治的治理模式和持久的治国良策。  相似文献   

14.
与朱熹,吕祖廉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张Shi以宋代理义之学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他以理义之学作业治理天下的理论根据,主张实行德治要正君心,要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权力,要以德为本,以刑为辅。深入研究张Shi的德治思想对我们当今推进以德治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确立依法治国后又提出以德治国,这是十分正确的客观的,因为,一个法治化的社会必须是有道德的社会,法治需要道德的支持,任何片面强调“法律万能”或“道德万能”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将“德治”与“法治”融为一体综合为治才是适合我国的最佳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案,使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重新得到审视。法治作为一种当代社会主流控制模式,必须以深厚的道德底蕴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两大基本的社会规范,在治国过程中发挥着异形互补的作用,以德治国就是依靠人类道德规范和社会成员的普遍自觉性治理国家,道德的引导性,防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决定了道德可以成为一种安邦治国的规则体系,而法律则往往是把人类道德规范外在化和强制化的结果,中国历史上德主法辅的治国方针源远流长,而西方历史上的法治思想则十分突出,现代中国政治的症结不仅是缺乏法治,而且是道德与法律两重因素的共同缺失,因此,要建立法治国家,必须克服唯法主义的偏向,提倡讲求道德与遵从法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儒学、儒家文化呈现复兴的态势。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重要财富。儒家倡导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渗透于其所谓的治国方略之中,使中国传统法治思想中充满了德活的因素。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不应归于消灭。从中国的社会形态、观念形态来看,传统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法治社会建设也应有其积极的作用,且可以为我们的依法治国方略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正视我们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注重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因素对我国法治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的角度看,以德治国揭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即国家权力应由品德高尚的人来掌管。由于中西方历史,政治、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以德治国在中西方迥然不同的命运,形成了不同特色;从现实来看,以德治国合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依法治国的进行。  相似文献   

20.
魏晓玲  赵明 《保定师专学报》2002,15(3):10-11,15
落实"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应在理论上科学认识并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做到:德法并行,相辅相成,德治为基,法治为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