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可谓“一代之杂家”,杂家乃其本色,杂学乃其当行,其杂学的知识背景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杂文创作。其杂文的观念、杂文文体的多样化、及其杂文区别于他人杂文质素的“个人性”,都与其丰赡的杂学学养紧密相关。杂学的志趣决定了鲁迅的文化气质,使得鲁迅成为有史以来杂文领域内创造这种文体的大宗师。  相似文献   

2.
本从当代杂作家的嬗变中,重新审视杂“现实主义”和“韧”的战斗精神这两个特点,号召当代杂作家从人格的嬗变中挣脱出来,重读鲁迅。  相似文献   

3.
鲁迅杂的叙事不同于小说的叙事。小说的叙事是“因生事”。所谓“因生事”,就是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或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大幅度地详尽地虚构故事情节。鲁迅杂的叙事是“以运事”(同上)。所谓“以运事”,也就是根据章表情达意的需要,对客观事实进行必要的艺术选择、加工和提炼。这也是散的叙事法。这样的叙事,往往带有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灯下漫笔》就体现了鲁迅杂叙事艺术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对于杂的社会功能,鲁迅认为是“匕首投枪”,当代杂家提出了“银针手术刀”观点,实际上杂同一般章的作用一样,并不具有“刺伤和疗救”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名目: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译家、教育家、美术家、编辑家、国学家等等。这些名目仅仅能概括鲁迅思想肖像的一个侧面,而不足以包举鲁迅整个的思想地图。鲁迅,只有“杂家”这一个名目才足以囊括其全部风貌。之所以给鲁迅杂家的定位,是与其杂学的知识结构紧密相关的。其杂学,一言以蔽之日“三四之学”:四库之学、四野之学和四洋之学。  相似文献   

6.
鲁迅风是现代杂的一种独特流派,是指鲁迅、瞿秋白等人创作的鲁迅式的战斗杂。其风在“左联”时期已经形成,后经“孤岛”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唐弢、巴人、聂绀弩等一大批杂作家的丰富与发展,进一步走向成熟。其主要特征是以讽刺、幽默的笔调,以形象化说理的表达方式,进行社会批评和明批评。  相似文献   

7.
高根弟 《现代语文》2006,(12):44-45
钱理群认为,鲁迅的小说与杂是偏于“为别人”写的,而散则是偏于“为自己”写的,鲁迅要借散这样一种更具个人性的体,来相对真实与深入地展现其个人存在———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学个人话语的存在。作为鲁迅唯一的散专集《朝花夕拾》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既不同于他的小说杂,又不同于他的散诗,为我们走进鲁迅的情感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一生以改造国民精神为己任,写了大量分析和批判“国人”奴性的章,杂《说“面子”》就是其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一生是爱恨交织的一生。他痛心于国人的“瞒和骗”,批判他们麻木地追求“圆满”;但同时,他深爱着我们这个民族,他不愿看到国人悲苦的命运和民族前途的灰暗。因此,他在小说创作中有时使用“曲笔”去添加“圆满”。鲁迅对待“圆满”的矛盾心态,形成了他部分小说与杂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杂,以强大的逻辑力量.铸成了对敌斗争的“投枪”、“匕首”和“钢刀”、“利刃”,击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一次次围攻,鼓舞着中国人民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短篇小说的大师。他的短篇作品虽然数量不多,所提供的创作经验却是十分丰富的。这里仅就鲁迅小说的人物创造谈点认识。“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出关〉的“关”》),使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鲁迅曾这样谈自己写小说的经验:“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阿Q这个  相似文献   

12.
沈雅源 《学语文》2002,(6):18-18
阿长是鲁迅笔下一个旧式女人的典型。作为回忆性的艺术形象,鲁迅有意避开了惯用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写法,差不多采用纯白描的技巧,用“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全部事实,把阿长与她的故事和盘托出,成为教者动心、习者受益的事。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点研讨阿长身上的“人气”。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188—1967)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二弟.童年时代,有着和鲁迅大致相同的经历:一起流连往返于百草园,一起到舅父家去避难,后又同回故乡在三味书屋枯坐苦读.但他和鲁迅旨归却是不大相同的;鲁迅很早就识得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却对童年生活留下了无忧无虑的印象“不但有小康生活,还有宽懈自由的日子.三味书屋的读来读去,引发了他对“杂学”的兴趣.大量地阅读风物地志、年谱日记、家训尺牍、野史笔记、农草本木、乡贤著述、佛经圣教……古今中外,可谓杂矣.这样的“旨归”使周作人较早就体现出一种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美与和谐”的生存态度,同时也影响着他那种“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的散文取材方式.“五四”前后,周作人与鲁迅、陈独秀、胡适等人一起,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他写于当时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平民精神.重视思想革命,脍炙人口,影响深广,和鲁迅一道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骨干和先驱.他本人也自认为是一个旧传统的“叛徒”.但在后来的人生道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生平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是他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的笔名。鲁迅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因常随母探望在农村...  相似文献   

15.
《故事新编》语言显现出鲜明的“古今杂揉”的语言特色:一方面文言引入白话文本,形成文言白话对照的局面,语言成为鲁迅文化批判的一个有效工具;另一方面现代语汇大量进入历史语境,使得语境模糊而生成新的审美方式和情感体验,同时为鲁迅文化批判获得了广阔空间。这种语言植根于鲁迅深层内心体验,是鲁迅精神困顿的外化与表征。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把对社会生活的清醒描写和对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的刻划杂模在一起,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这篇小说是彻底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也是鲁迅战斗史上新的开端。那么,生活中有“狂人”的原型吗?确实有,鲁迅的一个姨表兄弟就是“狂人”的生活原型。1916年10月的一天傍晚,鲁迅正在灯下看书,突然一个神色紧张、头发蓬乱的年轻人来找他。鲁迅仔细一看,原来是在山西太原做文书工作的表弟,就给他…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在我们国家里,“人道主义”“人性”,都被打上了“资产阶级”或是“小资产阶级”的标签,进一步发展就是谈情色变,经常被引用的就是鲁迅那句话,“贾府的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其实鲁迅也不是焦大,他也不敢肯定地说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共产党进城以后,多少“焦大”改造了家庭,娶了成千上万的“林妹妹”做老婆。但人们不敢面对现实,尤其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鲁迅先生通过阿Q揭示了部分“国民性”,鲁迅先生还用他那些匕首般的杂,揭示了中国人的虚伪。这是更为普遍的“国民性”。因为虚伪,我们口是心非;因为虚伪,我们亦人亦鬼;因为虚伪,我们明明爱美人,却把美人说成是洪水猛兽。  相似文献   

18.
杂文小识     
杂文 ,古已有之。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 ,用鲁迅先生的话说 ,“凡有文章 ,倘若分类 ,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 ,那就只能按作成的年月 ,不管文体 ,各种都夹在一起 ,于是成了‘杂’”。狭义的 ,仍用鲁迅先生的话说 ,叫做“讲小道理 ,或没道理 ,而又不是长篇的 ,才可谓之小品 (杂文 )”。古时各种文章的总称为“杂文” ,语出刘勰《文心雕龙·杂文》这和鲁迅先生广义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鲁迅伟大的战斗的一生中,他为革命写了七百多篇、共一百多万字的杂文。这些杂文,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是我们研究鲁迅、学习鲁迅重要的宝贵资料。由于鲁迅的一生,“处在黑暗势力的统治之下,没有言论自由”,为了战斗的需要,鲁迅在他的杂文中,经常巧妙地运用反语来深刻表达他要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给敌人以辛辣的讽刺和沉重的打击。因此,准确把握鲁迅杂文中的反语并弄清  相似文献   

20.
坛巨匠鲁迅先生的杂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笔锋犀利,语言泼辣,“像刀枪,匕首”,揭露实质一针见血。《“友邦惊诧”论》一在论证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