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调查研究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一个客观存在和不可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的发展。弄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存在类型、组合结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管理与教育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策略、措施,对统合校内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概念源于企业管理理论,它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现代高职生中也客观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非正式群体,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个性发展和自身能力的提高,高职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研究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对其加强管理,消除不良因素,引导其健康发展并服务于高职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当前,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学生,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的研究却还不多。其实,小学生非正式群体比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更需要高度重视。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学校里普遍存在着,而小学生无论从心理认知方面还是从逻辑判断力方面都极不成熟,管理稍有不慎,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很可能走入误区,不但对于群体成员自身的成长不利,也会给班级管理带来不好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加强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教育,实践中尚无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本文试图在柔性管理如何应用于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方面作以探索。  相似文献   

4.
班级中出现非正式群体,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班级建设中不能忽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应分析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教育。  相似文献   

5.
赵娜 《文教资料》2009,(11):208-209
教育的发展已突破校园的围墙,走向开放的动态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倡导的终身学习也成为了非正式学习的一个极大的推动者.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极好地阐述了知识管理的过程,本文从知识生成的四个环节分析非正式学习内部的教育知识管理和创新,并指出虽然借助SECI模型极好地对非正式学习进行了系统化的探讨,但模型自身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不恰当之处.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研究的是班级管理非正式群体的成因、非正式群体与班级体的关系,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等,接着重点分析找出更有效管理非正式群体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一、强化对非正式群体管理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对策。(1)热情接纳各积极非正式群体;(2)耐心改造积极非正式群体的办法:①降低难度,放大优点;②转移兴趣,长善救失;③要做好非正式群体的领袖工作。(3)断然消除各种破坏性非正式群体: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实施积极的情感体验,实行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教育  相似文献   

7.
梁红 《教育与职业》2008,(2):172-174
班级中出现的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正常的现象。如何正确评价和有效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使之健康发展、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试从班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特点、功能几个方面做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教师非正式组织客观地存在于学校中,它就好似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当对学校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则会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严重损害。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正确引领教师非正式组织,让教师非正式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其名称多样,成员复杂,形成原因各异.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影响巨大,具有二重性.为了趋利避害,构建和谐校园,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管理: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疏导与参与并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正式群体建设,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学校教师的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其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对学校正式组织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并根据非正式群体的特征恰当引导,合理管理,使之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1.
赖阳春 《湖南教育》1990,(12):10-11
教育者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正式组织的渠道进行的,如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班级等。这类组织,形式外显,结构清晰,衔接紧密,便于发挥管理功能,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还要看到,学生中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加强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高校新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高校新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特点、功能、作用加以分析,并提出教育管理的对策,目的在于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并在实践中做好此项工作.使新生非正式群体在形成之初就纳入到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正确轨道。  相似文献   

13.
张武  董常亮 《职教通讯》2012,(29):47-48
在高职班级管理中,非正式组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它存在的理由,对班级的管理既有消极的作用,也有积极的因素,作为管理管理工作者应该正确利用其积极的影响,努力克服消极一面。对非正式组织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提出建议,目的旨在更好的利于班级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前,群体交往视角下的班级管理存在以下困境:班级发展中学生主体性功能与班级管理公共性功能失衡,非正式群体学生的惰性状态影响班级同一性,小群体学生文化影响班级建设.以群体交往理论为视角的班级管理是为了确立班级成员相互作用的教育和管理共同体,推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从主体性管理走向公共性管理的共生共育,发挥班级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双重价值,完成班级成员群体归属的统整,通过对小群体学生文化性质的判断、协商和改变来保障班级精神文化氛围的健康和谐.  相似文献   

15.
非正式群体广泛存在于初中班级,其影响具有二重性:首先它对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影响很大,其次在班级建设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调查,初中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掌握基本管理策略,但对初中班级非正式群体的认识不够客观和充分;教师以开展学习活动为主,班级活动形式单一、频率低;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沟通障碍,阻碍有效管理;家校已有沟通连结,但尚未形成教育合力。基于此,文章提出有效改善现状的对策:非正式群体重视自我建设,积极投身班级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师生共同努力,打破沟通障碍;因材施教,发挥核心人员作用;家校合作育人,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活跃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种很常见的群体,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寻求管理非正式群体的创新对策,为高校的学生管理提供启发性的建议,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推进和完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校未成年学生非正式群体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岳新 《教育科学》2005,21(3):31-35
本文通过对潮汕地区在校未成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调查,对在校未成年学生非正式群体背景资料及特征的分析,阐明和论述在校未成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原因,并提出教育和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基本特征、作用等方面的探讨,提出引导和管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非正式沟通尤其是小道消息这一特殊方式在管理沟通中的利弊从理论到实践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如何正视非正式沟通并充分利用非正式沟通来实现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20.
学校中教师非正式组织是客观存在的,对学校组织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学校管理实际,对教师非正式组织的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