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长生意识是《西游记》的多元主题之一,小说在写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同时,也写了他们以及各路妖魔对长生的追求。从长生目的的多元性、长生手段的多元性以及作者对长生问题的评价是文中论述的要点。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使得生命意识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典型音调,最具特色的是志怪小说,在各种玄妙莫测的奇幻虚构中,表达了魏晋人对生命理想的追求。文章以《搜神记》为主要参考对象,以当时艰难的生存状态为出发点,从小说中剖析魏晋士人对自在自为的生命方式的向往,对圆满的生命现状的渴求以及对长生的终极期盼,以此来解读魏晋志怪小说中人的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道教承袭了原始宗教和道家对生命的忧患意识 ,并将其转化为对长生成仙的狂热追求。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唐五代小说及其作者 ,并通过一些表现历史、梦幻和神仙度人题材的作品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是一部人类对生命追求的历史.书中种种情节都是人类追求生命的心路历程.文章从原始的求长生、永恒地求自由及最高层次的求归宿三个层面进行的分析说明,孙悟空的追求成人到学道成神再到修为成佛,是人类执着地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类正是在这种不断地追寻中实现了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葛洪对长生之道的探求,不仅是对葛玄、郑隐等人未竟事业的继承,而且也是时代意识强烈关注个体生命的客观反映。葛洪的长生追求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初衷,并不是故意欺妄世人,而是进行一种积极有为的、近乎科学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魏晋游仙诗是游仙诗发展史上的新变期。它以扩大的主题突破了传统,为后世同类题材的创作开辟了新路。本文试图结合它变化的内在动力——神仙思想和魏晋时具体的政治文化环境,从三个部分描述一下这一变迁的轨迹:东汉末年,曹氏父子的游仙诗中反映的是对长生的期盼;曹魏末年,嵇康、阮藉以咏怀入诗,表现诗人试图全身远祸,以求超脱的喟叹;郭璞生活在两晋之交,其诗呈现出隐逸的倾向。考察魏晋游仙诗主题的变迁,它完成了单纯的追求肉体长生向追求精神的自由的转化,扩展了题材范围,创造了优美的环境,形成了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7.
苏轼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大学者 ,一生对于道家的神仙长生之说却迷恋不已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我认为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当时的社会为道家思潮的流行提供了条件。二是苏轼的性格决定了他向道家长生神仙学说的靠拢。三是道家文化的丰富多彩对于追求诗歌文人意象繁多的大诗人苏轼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说是众多的因素决定了苏轼这一态度 ,但这三方面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早期著作,成书于东汉时期,它的问世为道教的最终形成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就其道教特质而言,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道家的道加以神化,赋予其人格神的地位与权威;二是构建了道教徒追求的神仙世界蓝图;三是提出了长生之术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9.
克服人生的有限性、实现永恒的生命存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愿望。在中国古代,它曾经典型地体现在道教的神仙理想及其长生理论与实践中。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阐述了儒道生死观,尤其是道教长生思想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探讨了西方宗教原罪意识的文化内涵,进而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反思了未来科技文明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0.
追求生命的永恒是人类共通的理想,各民族神话中都有体现人类追求永生的传说。《山海经》被称为“神话之渊府”,在保存了大量神话资料的同时,也通过对增寿、长寿、长生乃至成仙的描述对死亡现象进行了否定。  相似文献   

11.
封禅作为秦汉政治生活里的一件大事,汉武帝和儒生所预期的目的是不同的。随着汉武帝借助封禅追求长生的失败,封禅的意义发生了转化,越来越与儒生的文化记忆叠合,而固定在泰山这一物质性标志中。泰山由此成为民族圣地,它背负着同时隐蔽了个体性的信仰创伤,这将长期影响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2.
化鹤”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主要体现了天地大化的思想以及人对于永生的追求。一般来说有三种情况,即人化鹤,鹤化人以及物化鹤。“化鹤”现象成为中国古代仙话小说以及诗词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华裔小说家Ang Chin Geok的小说《风与水的传说》,是一部刻画移民生活以及移民心态的小说。小说中流散的华人经过艰难的移置过程,经历对本土和异域文化的选择,最终接受一种文化复数的形态。在这部小说中,中国人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而且对不同文化有着极强的适应和包容能力。不同文化可以并存,它们通过冲突和契合,可以达到新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唐人掀起炼丹追求长生的宗教热潮,仙道小说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炼丹描写。伴随着中晚唐以来外丹术向内丹术的转变,仙道小说中也出现了表现外丹向内丹转变的作品。表现炼丹的小说,其内在精神是希望生命的永存,是道教重生观念的具体表现,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擅长"国际题材"的著名小说家享利·詹姆斯毕生致力于书写并研究欧美文化冲突与融合,他通过研究国际文化主题,试图将小说中的欧美文化关系由冲突转为互相融合.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是詹姆斯一生追求的目标.<欧洲人>是詹姆斯创作于1878年明显反映欧美文化冲突的一部早期作品,小说的主人翁尤金尼亚携带的传统欧洲文化与温特伍斯家中深厚的美国文化发生了全方位的冲突,结果尤金尼亚告别美国梦,重返欧洲.  相似文献   

16.
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解读《活着》,发现福贵历经磨难最终活着是"渴望长生"心理原型的体现。这是《活着》成为经典的根本。《活着》是表现"渴望长生"心理原型的一套符号体系。"渴望长生"心理原型的产物分为两种:一是低级"长生"状态,好死不如赖活着;二是高级"长生"状态,生命不息。这种心理体现在《活着》中则是福贵杂糅了这两种状态,因而引起争论。将这两种状态二元归一,争论终结。  相似文献   

17.
唐代游仙诗创作数量众多。诗人创作心态表现为追求长生、渴望绝对自由和满足男女情爱三方面, 有着对现实批判与妥协的双重特征, 这是唐代尊奉道教的社会思潮和诗人个人遭际相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曹操本信奉黄老,有神仙情怀,同时又怀疑神仙不死,对神仙之说且信且疑。曹操终未沉迷于神仙迂怪之说。渴望延年以完成统一大业导致他崇信长生之术。曹操的游仙诗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呈现出求仙与反神仙、求长生与求功业的复杂性。其游仙诗以游仙为艺术外壳,借游仙题材以咏怀。求仙与反神仙都旨在求功业,求长生亦为求功业。其游仙诗重在精神超越而非迷信神仙,有深刻的言外之旨。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国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对世界的疏离感,本质上是根植于不同文化之间选择性的身份认同危机。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永远处在丧失身份同一性的“离家”与“还乡”撕裂的现实痛苦中。而在文学书写中却走向追求历史连续感的家与家园的想象和追忆。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在现代还乡母题小说表现得集中而且尖锐。在“扎根——除根——失根——寻根”的出发和回归中,“还乡”就是跨越文化、性别、民族、阶级等夹缝,表明多重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在古今中外小说中有一类幻想小说,深受读者欢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如此,在法国科幻小说中有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这两部小说都是幻想类小说中的佼佼者。两部作品问世相差不过百余年,但在叙述上都体现了幻想的特点,给读者营造出变幻莫测的神秘氛围。一、《西游记》与《地心游记》幻想特点的相同之处东西方这两场奇妙的旅行带我们穿梭于人神魔三界,行走在地心之中。尽管两部作品是东西方不同文化环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