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能不能合成有机物从前,人們把在动物或植物有机体内生成的物質叫做“有机物”。那时候認为有机物只是生命的产物,只有依靠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生活力”的作用才能形成,而不能够用人工方法来制造。但是,1824年德国科学家武勒第一次用人工方法把氰和水一同加热制得了有机物質——草酸。而以前草酸只有从水草、菌、苔、鳳尾草等植物里,才能够得到。1828年武勒又用氰酸銨制得了一种动物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有机物——尿素。这些事实,清楚地說明有机物是可以人工制造的。然而一些主張自然界里存在着神秘的“生活力”的人,并沒有放弃自己的荒谬的說法。他們說尿素不能算作真正的有机物,它只  相似文献   

2.
太陽光是地球上主要的能量来源。綠色植物是靠太陽生活的。它的叶綠質体,能够在太陽光或电灯光的帮助下,將二氧化碳、水和無机鹽类,合成为綠色植物生活所必需的淀粉等有机物質。这个过程乃是綠色植物一切生活現象的开端,并且影响到綠色植物生活的所有过程。而光照(特別是电灯光)是可以用人工控制的。所以,如果人們掌握了光照与植物之間的相互規律,那么就有可能通过光来控制綠色植物,使它更加順从人的愿望,  相似文献   

3.
科学和我们     
有生活机能的物体叫“有机体”,組成有机体的物質叫“有机質”。农業上所說的有机質,主要是动物的尸体或排泄物(粪尿)和植物的遺体。这些都是含碳的化合物,又叫做有机化合物。腐植質是有机質經过微生物的作用而形成的产物。当各种动、植物的遺体埋到土壤中以后,或在制造堆肥的过程中,就遭受到細菌、放线菌、真菌、原生虫等的侵袭,对有机質进行分解,一部分有机質經过完全的分解,变成了水、二氧化碳和氨气而揮發掉,一部分有机質被微生物吸收和利用了,大部分在分解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褐色或黑色的物質,这就是腐植質。腐植質是一种結构很复杂的化合物。它含有較多的碳。一般占58%,有丰富的氮,可达到3—6%,并且有相当数量的磷、鈣、鎂、鉄、錳等元素。  相似文献   

4.
“在第二个五年計划期間。……应该积極發展海洋水产品的生产和淡水、淺海的养殖业,加强水产资源的调查和保护工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發展国民經济的第二个五年計划的建议我国海岸线北起鴨綠江,南到东京灣,長达一万一千公里。天然塗灘680余万亩,广布沿海各省。在这些塗灘地帶,潮流暢通,河川流注,有机物質丰富,咸淡水混合,形成适宜貝类滋生繁殖的場所。貝类富有营养,滋味鮮美,內含有多量的蛋白質和鈣、肝糖、碘質、維生素丙等,是良好的食品。其中蛋白質养分比其他肉类还多。由于貝体內富含碘質,多吃海貝能治甲狀腺腫。海貝除了鮮食之外,还可以加工制成罐头,  相似文献   

5.
土壤里的微生物当你走到一塊丰产田里,抓起一撮松軟肥沃的土壤,看到这充滿小顆粒和細碎粉末的土壤。你也許会想到:这些土壤,为了使植物生长得健壮而旺盛,曾經供应了許多的养料。松軟肥沃的土壤,就像一个巨大的食品工厂,源源不断地供应着植物根部吸收所需要的养料。土壤中有着各种的矿物質、有机質和水分。此外,  相似文献   

6.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两个重要的生命活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又分解了有机物。虽然两个作用可能发生在同一植物的体内,但此处两个有机物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植物其实是地球上最高效的太阳能收集器,它们几乎能够把捕捉到的太阳光中的每一个光子转化成电子,只是到了合成有机物的环节,植物的能量利用效率有所降低。那么,为什么不考虑用其所长,让植物变成发电厂呢?美国科学家最近把这个设想变成了现实,他们找到了一种切断光合作用过程的方法,通过控制植物体内的某些蛋白质,能够在植物产生电子,而且还没有合成有机物比如说糖类的时候,就把电子收集起来。植物"发电"的效率相当高,但是如果让植物只"发电",不  相似文献   

8.
1955年10月19日,美國加里福尼亞大学原子研究所所長劳倫斯宣布:这个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長期研究后,發現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这种粒子叫做反質子或負質子。反質子是这样發現的:將質子在同步穩相加速器中加速到63億电子伏特,然后用它來轟击安置在加速器中的銅靶。結果產生一对重的粒子一个是質子,另一个便是反質子。反質子在真空中是穩定的,并不自行分裂。但是当它与質子相遇的时候,这一对質子就轉变为一些介子而消失了。有趣的是,1955年初,在意大利罗馬大学的实驗室和美國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驗室中,几乎是同时發現,宇宙线作用在照相乳膠上的踪跡中,有的是反質子所造成的。反質子的質量与質子的質量相等(?),而电荷相反。  相似文献   

9.
泥炭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概况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泥炭是沼泽中死亡植物残体长期积累转化形成的有机矿产资源,是高效的土壤改良剂,天然的离子交换剂和吸附剂,植物和微生物优良的生长载体,在土壤改良、植物生长,微生物培育,重金属去除、有机物降解,废气吸附等方面应用广泛。本文综述泥炭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并探讨泥炭作为土壤污染的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方法衔接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地質学中有一門科学叫做“历史地質学”,簡称“地史学”。它是研究地球外壳發展历史的科学。历史地質学中一个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古地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在过去各个地質历史时代里的地理环境。按一定的区域和地質时代,把古地理研究的結果,分別地表示在圖上,就成为古地理圖。  相似文献   

11.
陈刚 《内江科技》2013,(11):145-145
<正>太阳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的基础。没有太阳光,地球将是一个冰冷而黑暗的孤岛。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光对食物来说更是不可或缺。阳光在植物生长中起到关键作用,在光合作用的作用下,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存储能量,有了能量植物才能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12.
珍珠     
珍珠是由蚌蛤等貝壳里層分泌物的真珠質所形成的。蛤等貝类因受病理的关系,外套膜分泌發生变化,膜組織內發生了水泡,分泌物围繞在水泡外面,成为胶質,并摻杂一些石灰質在里面,外面又逐漸分泌上真珠質,就形成了珍珠。另外,因砂粒和微生物窜到貝类的外套膜里,  相似文献   

13.
我在50年代后期参加娄成后教授领导的植物维管束中有机物质运输的研究.当时我们想了解植物维管束中物质运输的动力,设想韧皮部中的原生质可能担负着驱动有机物运输的作用.脊椎动物骨骼肌中的肌肉蛋白的收缩作用对动物至关重要,根据达尔文指出的一切生物具有许多共同点的启示,我们设想植物细胞很  相似文献   

14.
小词典     
土質学土質学是地質学中一門新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土石”。土石就是工程建筑人員和工程地質人員对“土”(包括“土壤”)和“岩石”的称呼。例如“土石方”就是建筑中需要挖、填的土石体积。这种称呼有些像采矿人員和矿床学家把有用的岩石和土称为“矿石”一样。土質学和土壤学不能混为一談,因为二者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土質学研究所有的坚硬岩石和松軟的土,后者即地質学上所称的“松軟沉积物”,它的厚度有时可达到一千多米。土壤学只研究土壤,它是松軟土或“松  相似文献   

15.
一般的规律     
肆、一般的规律一 關於産量與品質 在統治階級的觀念中,在生産技術上,多只注重産量的變化,至於品質方面,認爲是“老天”的産物是祖先的遗傳,在“遗傳學”上,說是“基因種質”的遺傳,或是“遗傳連鎖”现象,認爲品質是不變化的。於是在生物育種的應用上,常是忽略了從産量的變化中,可以影響到品質的變化的必然過  相似文献   

16.
旧中国的地質工作基础是極其薄弱的,实际从事地質調查研究工作的人员不过一百多人。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地質事業的發展。在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建立了地質部。按照中央的“大發展、大轉变”的指示,調配了大批干部,增加大量的設备,有重点地进行了大規模的矿产普查勘探工作。几年来,在全体职工的积極努力和苏联專家的無私帮助下,在第一个五年計划的第四个年头就超額完成了五年計划的矿产儲量指标,并保証第二个五年計划的某些重工業建設項目的矿产需要。 現在就拿其中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来說一說。水文地質学是研究地下水及其与岩石的关系的一門科学;工  相似文献   

17.
质子     
質子就是氫的原子核,它的重量是1.00757原子量單位,比中子稍重一些。它帶有陽电荷,数值上同电子所帶的陰电荷一样多。它是所有原子核的組成成分。因为氫原子由一个質子和外面圍繞着的一个电子所組成的,所以用某些方法把氫原子的电子打掉,就可以獲得質子。在原子核物理学中,也常常用这种方法取得質子,用來打击其他原子核,進行研究工作。早在1932年,苏联科学家伊凡年科就提出原子核是  相似文献   

18.
在前一講中我们谈到地質勘探工作的一般原則,可是具體的勘探工作到底是怎樣進行的呢?這裏我们要介紹一點地質勘探的技術工作。地質勘探的技術,也就是勘探的具體方法,可以歸納成兩大類:即山地工作與鑽探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以前(第五講)我們講元素週期表的時候,從週期表里面,可以看到元素的性質按排列的次序逐渐發生變化,尤其是元素的金属性質,隨着原子序數的增加,逐漸減弱,從顯著的金属性質,逐漸轉變到顯著的非金屬性質。並且變化是週期性的,到一定數目  相似文献   

20.
光合作用是植物把简单的无机物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能够为植物生长发育、繁衍提供能量与少量养分,进而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将能量传递给动物和人类。植物光合生理很反映了该植物在该地区的生存适应能力,能否在其他物种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力。植物生产力强弱和作物产量高低的根本决定因素是光合作用效率,若深入研究各种外界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和光合作用相应的适应机理,就能够通过人为调节,最大化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有助于促进农林产业经济发展,推进当今粮食、资源不足和环境状况恶化等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