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上岗需求有一定距离,我觉得可以考虑政府投资在企业设立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为宗旨的“学士后流动站”,政策性地扶持大学生就业上岗。  相似文献   

2.
每年的三、四月份.都是当年的应届毕业生签约的高峰期。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就在双方之间确立了一种意思,即毕业生愿意在毕业后到该单位工作.而用人单位也愿意在该学生毕业后接受其作为单位的员工。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报到前.表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之间存在就业和录用意向的明确也是唯一的凭证.因此在整个毕业生  相似文献   

3.
目前正是应届毕业生求职高峰期,有关签订劳动合同及试用期等问题又一次引起求职者的关注。在此,我们提醒大学毕业生,毕业前签订的就业协议不能替代劳动合同,就业后要及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4.
’99广东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3月10日、12日,在广东省高教厅支持下,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先后举办了1999年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借此机会,省高教厅毕业生就业工作处、中山大学学生处、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处及中山大学高教研究所联合组织了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以期为高校教学、管理、就业等各项工作的改革提供客观依据。一.调查对象、内容及方法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参加1999年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供需见面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本次调查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问卷”两部分,旨在…  相似文献   

5.
2004年毕业的大学生K,从毕业到现在已换了4次工作,每次找到工作后不久就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现在K正在找第5份工作,此时他感到一片迷茫。这两年像K一样在短时间内频繁跳槽的毕业生有增多的趋势,以至于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诚信度产生了怀疑。杭州某自动化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表示,单位尽量不招聘应届毕业生.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生就业突出表现为结构性矛盾,从全国来看不是没有可供毕业生就业的岗位,高校就业促进中心、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应给予热情的关心,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而大学毕业生也应调整心态,理性、积极地选择就业。求职“冲刺期”的毕业生较集中反映有三大“心结”,以下提出一些有助毕业生调整心态、突破求职瓶颈的方法。一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怎么办?”一名法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说:“近来参加了不少面试,都没找到合适的单位。我不太在乎薪资,只是希望进一个有前途的公司,能有一段长期的发展。很多同学都劝我‘随便先找个工作’,我也有些动摇了。难道我只能‘先就业再择业’了吗?”对此,职业指导专家指出,这种“对第一份工作的困惑”是毕业生最普遍的困扰,第一份工作确实会给今后的职业生涯带来较大影响,但如果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由而不就业,是不明智的。工作是融入社会、保持竞争力的一种主要方式。大学生毕业后,如果在一两年内毫无从业经历,那么其学历、知识的竞争力将会趋低。对于目前仍未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来说,应调整心态积极就业,今后可能会“柳暗花明”。二是“学历不够高,怎么能找到工作?”一位应届毕业生说“:我快25岁了,只有中专文凭,能应聘的岗...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择业期内毕业生档案及户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各高校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对毕业生的档案及户口采取了多样灵活的处理方法。针对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增大的现状,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延长毕业生择业期”的政策,即放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年限,凡在择业期两年内找到就业单位的,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办理有关毕业生就业手续。毕业生档案及户口的处理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是毕业生十分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中的“双包”就业模式正逐步被“双选”的新就业模式所替代。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大增强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但由于对毕业生流向,对用人单位取向失去了原有的控制,导致一方面毕业生无单位,另一方面单位无毕业生,这种现象正逐步成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一个突出矛盾。  相似文献   

9.
围绕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问题,对管理类和经济类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结果发现,三个群体均认为就业能力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人单位认为,沟通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必备的能力,而且也是他们普遍欠缺的能力。往届大学毕业生认为,就业能力高低决定其初次就业成功率和初期就业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观点相比,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大学毕业生普遍高估了自己的就业能力。三个群体均认为本科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就业能力提升需要大学生本人、高校、用人单位及政府相关部门几方面的配合。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近三年对浙江省高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 该省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度在60%左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与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高 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及用人单位人才使用的高消费等相关。据此,文章从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和用人单位合理使用人才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以期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 口度,避免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近三年对浙江省高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 浙江省高校应届毕业生的离职率均在4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是与毕业生对自身发展空间有更高期盼、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不够重视和用人单位薪酬水平偏低等因素有关。据此,本文从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提升、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和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降低离职率,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两后”培训即应届初中毕业生和应届高中毕业生毕业会考后所进行的实用技术培训,也称“3 1”培训。在江苏农村,“两后”培训,特别是初中毕业后的培训工作已进行了几年,每年应届毕业生的全员参培率达95%以上。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农村中学、成人中心校等各单位、部门通力协作,“两后”培训工作在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得  相似文献   

13.
媒体纵览     
这两年,在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会上,几乎所有的招聘单位,都要求应聘者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刚毕业的大学生哪来的“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中国的就业歧视竟然如此荒唐,如此离谱。在中国,35岁,如此年富力强, 便已无法找到工作。更不用说四十五十,我们该不该制定中国的《雇  相似文献   

14.
张信  周苏平 《职教论坛》2002,(16):19-19
当今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几乎都要在招聘条件中注明“工作经验”要求,致使偏重理论学习的普通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了普遍现象。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办法是多方面的,本人仅从职业技术教育与大学生的就业关系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造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普通高等学校忽视了职业技术教育。有些普通高等院校甚至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学院的事儿,普通高等院校是搞“学术”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会使学校“掉价”,因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训练,致使培养的…  相似文献   

15.
华中理工在调研中发现:四类毕业生最受欢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迎接新千年到来之际,上海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场面盛况空前。1999年12月25日,全国高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市场(上海市场)在上海先大会展中心举办。来自上海各行业及全国各地的700家用人单位和上海市及全国各地的近6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毕业研究生进入市场参加“双选”。这次活动的规模之大,是近年来所没有的,6000多平米的洽谈会场人头攒动,一派选才、择业的热闹景象。  相似文献   

16.
当前毕业生就业突出表现为结构性矛盾,从全国来看不是没有可供毕业生就业的岗位,高校就业促进中心、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应给予热情的关心,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而毕业生也应调整心态,理性、积极地选择就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怎么办?”一名法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说“:近来参加了不少面试,都没找到合适的单位。我不太在乎薪资,只是希望进一个有前途的公司,能有一段长期的发展。很多同学都劝我‘随便先找个工作’,我也有些动摇了。难道我只能‘先就业再择业’了吗?”专家指出,这种“对第一份工作的困惑”是毕业生最普遍的困扰,第一份工作确实会给今后的职业生涯带来较大影响,但如果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由而不就业,是不明智的。工作是融入社会、保持竞争力的一种主要方式。从学校毕业后,如果在一两年内毫无从业经历,那么其学历、知识的竞争力将会趋低。对于目前仍未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来说,应调整心态积极就业,今后可能会“柳暗花明”。“学历不够高,怎么能找到工作?”一位应届毕业生说“:我快25岁了,只有中专文凭,能应聘的岗位很少。我也想念书,可要是去读大专,3年之后就是28岁,工作很可能更难找。我该怎么办?”专家认为,一些毕业生主观上也想做一番事...  相似文献   

17.
《职业技术》2007,(2):22-22
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低“成活率”和频繁跳槽,让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谨小慎微,他们既要选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还要保证人才的保持率,以实现人才招聘和任用效益的最大化。一些大学生盲目地“先就业后择业”,让不少用人单位苦不堪言,甚至产生学历“恐高症”,似乎越是高  相似文献   

18.
王存善 《中国培训》2004,(12):50-50
《中国劳动保障报》:目前,一些高校在公布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时掺了水分,搞虚报和浮夸。一所著名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向报端披露,他们班30名学生中,与用人单位正式签约的只有7名,但学校统计出的就业率竟高达80%。其实,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提供了一个“就业意向”,而且这些证明还是通过关系搞来的,本人根本没有找到用人单位。江西一所高校在今年给应届毕业生下了一道“死命令”:一定要在毕业前把劳动合同交到学校,否则扣发毕业证。无奈之下,不少毕业生托情弄来盖了章的假劳动合同,学校则堂而皇之地把这些毕业生列入已就业之列。述评:一些高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近三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 该省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起薪水平虽逐年增长,但高校毕业生的总体起薪水平不高,甚至出现“身价不如农民工”的个别现象,究其原因,与政府就业政策指导、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判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有关。据此,本文从政府加强政策指导、高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合理确定薪酬体系和大学生努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形成高校毕业生合理的起薪水平。  相似文献   

20.
根据最近日本文部省公布的调查材料表明1988年四年制大学应届女大学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毕业后就业的女生人数为7.5万人,达到有史以来应届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数字。而且男女大学毕业生之间就业比率正在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