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是地球上最富魅力的现象,从生命的诞生、到人类的出现、直至文明社会的形成,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迄今为止,人们发现这一过程仅仅发生在地球上.  相似文献   

2.
十六年的教学之路,是一个生命一样复杂的生命历程。伽达默尔说:理论的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我每天都在实践之中,却没有因之自然生成理论,看来,单纯实践并不能自然带来人生的超越与幸福。  相似文献   

3.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一个几乎让所有人都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境界,即“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栖息”意味着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忧伤;意味着一种开阔的生命视野,一种深邃的生命智慧,一种丰富的生活情趣,一种幸福快乐的生命体验;更意味着爱我所爱,一切随愿,自由生活,无怨无悔。这样的“栖息”谁不渴望?  相似文献   

4.
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教育的本真和根源是焕发和延续生命,缺乏生命灵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只是无精神灵魂的无知肉体。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和引导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能动,从而不断的进行自我超越、自我创造、自我完成,让人类历史文明传递,让人类文化成果流传,让人类生命延续。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类走向幸福,成为"完人",而教育就是人类通往幸福的阶梯。  相似文献   

5.
《世界教育信息》2002,(1):32-33
美国世贸中心受突袭,飞机上及高楼内的生命,转瞬成焦土。近几年,香港几乎每天都有自杀案,生命无常,死亡既远也近。我们从小至大的学校教育,一向没有把生命教育、生死教育列为教学内容,更没有把生命教育作为生涯教育的一部分,生死似乎是教育中的忌讳,以致当我们直视死亡时,不知如  相似文献   

6.
从人的生命的结构和意义看.信仰和自由都在高处。人的生命是从天、地、人那里领受过来的,它由个体生命(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宇宙生命(精神生命)三部分构成;同时,它又通过人格、人文和人道的三重提升,创造出自我、社会和宇宙的三重生命内涵。生命的最高意义或价值应当是自由。  相似文献   

7.
“认识人自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永恒主题,在现实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关于人的各种科学的、宗教的、哲学的生命观,其中哲学中以个体主义生命观和群体主义生命观影响力强大,最具有代表性。但是哲学的这两种生命观都经不起科学认识的反思,是哲学形而上思维一元化、极端化的结果。个体生命观犯了消解群体生命的历史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抽象得仅仅剩下本能;群体生命观犯了消解个体生命的现实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当做了自然之物去理解。新生命观的建立,既要看到个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又要看到群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同时还要看到家庭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在对个体、家庭、群体三者基于个体的内在同一性理解的基础上,把人类生命文明看做是个体、家庭、群体的三元互动,人类生命文明的同一性、主体性、无限性才一目了然。全面的生命观对我们真实完整地理解和现实全面地建设人类生命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艺是近年来学界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笔下众多狼的形象蕴藏着作者思想中的某些价值倾向与选择,即否认人对自然和其他物种的主宰地位,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凸显现今人类精神家园的匮乏与苍白,并对生命本体意义进行形而上的探究;暴露人类社会文明的缺陷和不足,其目的是为了弘扬真正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文明。  相似文献   

9.
《西藏教育》2008,(6):1-1
生命是造物主给这个美丽星球的神奇馈赠。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文明程度愈高,关爱生命的程度则愈高;反之,文明程度愈低,关爱生命的程度则愈低。个人是这样,社会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0.
生命以自由、幸福和善为终极目的,在体验、创造和超越的生命冲动的驱使下,完成"自组织",走向自主和自由。现代社会追求科技理性,片面理解科学、导致传统高等学校课程科学主义化,文化和科学被异化为学科,产生了忽视学习者生命体验的学科本位高校课程。被异化了的文化和科学教育醉心于完备的学科体系,优美的符号界定和凌驾于生命之上的控制技术。因此,必须构建关怀生命绵延和呵扩生命冲动的高等学校课程,让大学生"走进"人类先驱的生命活动和精神世界,获得生命体验并产生创造的生命冲动,翠解人类知识的生命要义。  相似文献   

11.
从道德教育与生命幸福的内在关系看.生命幸福的获得离不开道德教育的指引与呵护.而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却造成幸福对完整生命的背离.学生源于自然生命的幸福被剥夺、源于精神生命的幸福被扭曲、源于社会生命的幸福被消解……因此,我们应以学校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构建生命幸福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以“生命意识”、“城市文明”和“人性”等为视角,对《米》的思想内涵深入分析,认为,它表现了城市文明阴暗面对人类生命的吞噬与戕害,展现了人性脆弱、黑暗的一面和人类为了维护生命价值和尊严所进行的抗争,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权利和尊严的思考,具有浓郁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教育生活与个体的幸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的终极意义在于幸福,幸福是个体生命的一种体验,幸福的体验受生命本能的支配,更受人性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教育是走向幸福的必经之路。学校的教育生活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教育生活的终极意义必然在于个体的幸福,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生活自身须是充满生命活力、崇尚自由、富于理想和德性的生活,同时它又须是教会人们如何通过有德性的生活,走向拥有生命活力和精神自由的幸福生活的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14.
生活的终极意义在于幸福,幸福是个体生命的一种体验,幸福的体验受生命本能的支配,更受人性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教育是走向幸福的必经之路。学校的教育生活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教育生活的终极意义必然在于个体的幸福,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生活自身须是充满生命活力、崇尚自由、富于理想和德性的生活,同时它又须是教会人们如何通过有德性的生活,走向拥有生命活力和精神自由的幸福生活的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15.
学校型学校构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师生实现个体生命价值,体验人生成功情愫。人的自由是否受到充分尊重,人的潜力是否获得有效激励,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是否充分生成,人的生命是否体验到深层幸福,这是学习型学校构建的努力方向和判断标准。从生命视角出发,学校管理者应摒弃纯管理的思维方式,关注师生的生命诉求,尊重师生的生命自由,提升师生的生命幸福,从而把学习型学校构建和师生生命成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个体和组织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袁晨 《华章》2007,(11):43-44
弗洛伊德认为文明限制了人的两种本能,而人的本能的满足就是幸福的来源.文明成了危害幸福的因素.但是弗洛伊德绝不是要毁灭文明,文明有效的保护了人类的安全,这是文明之前的社会所不具备的.人们需要通过找到平衡于幸福和文明之间的办法,来在文明的社会中最大的获得幸福的满足.  相似文献   

17.
人的生命是生物性生命与人文性生命的结合体,与其他动物的生命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追求着高质量的生命,即追求生物性生命的安全、健康与长寿,追求生命体存活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追求生物性生命消亡之后人文性生命的传布与不朽。从生命质量的视域看,"三生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存观、生活观和生命观,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明的现代唤醒和现代转型是历史的必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摆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性任务。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从多个维度理解和把握其建设向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文明属性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从文明脉络看是五千年绵延不断而又焕发新生命的文明;从文明形态看是“五大文明”相互协调、共生发展的文明;从文明价值看是倡导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9.
《热爱生命》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小说,挖掘、探视其中蕴涵的生态思想。小说中包含对文明间接的批判,在揭下文明外衣的同时昭示了人类的自然本性和人之于大自然的真正地位。  相似文献   

20.
幸福,可以说是人类必然选择的终极的价值目的,也是人这为人的最根本的确证,对幸福的解理和对人生命的理解实际上是同一问题.教育作为一种"成人"的活动,同样也关注对生命的理解,因而幸福教育是教育的应用之义.本文从人文主义视角,在对幸福做出生命诠释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如何引导学生走向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