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魏利霞 《文教资料》2013,(19):28-29
“被××”是一种突破常规语言用法的现象,随着其使用领域的扩大,相应地也新增了一些特点。由于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善于凸显各个空间之间的冲突,因此有效地阐释了这一点。另外,随着“被××”不断向人们日常生活的挺进,“被”词缀化的趋势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词语在日常语言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以"×哥""×姐""×男""×女"等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近年来形成了性别特征网络词语族群。网络性别特征词语族群中的性别特征词同以往的性别特征词相比,本义有所虚化,逐渐演变为"类词缀",而且在构词方式、感情色彩、词语对称等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形成该词语族群的过程中,除传统的语言学原因外,社会原因和大众心理原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结束十几年后的今天,有些“文革”词语(也包括“文革”前一段极“左”时期产生的词语)随着“文革”的完结而进入语言博物馆,但也还有一部分“文革”词语至今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交际中。目前,“文革”词语大都在感情上、词义上或用法上产生了异化,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更新,但这一更新和异化的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本文旨在探讨这一过程,以引起人们对“文革”词语更新和异化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几十年来,随着现代汉语的不断发展变化,普通话语音也在逐渐变化。有些原来读轻声的词语,现在在许多场合已经不读轻声。对普通话中的轻声词语进行研究整理,使方言区的人更容易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5.
“奴”族新词语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有些人被各种压力、欲望所折磨、控制,人们戏称其为新时代的奴隶。语言系统迅速捕捉这一现象。通过激活古词语“奴”“被控制、被束缚”之义形成“奴”族新词语。从词义泛化、辞格造词和文化心理三方面对“奴”族词语进行探讨分析。可揭示其流行原因,规范其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汉语的语汇中,有些词在表达对事物的概括认识的同时,还往往表达人们对该事物的爱憎意味和褒贬评价。比如:“祖国”、“烈士”、“纯洁”、“珍视”等词语,带有敬爱、赞许的感情色彩,这类词语叫做褒义词。再如:“贪婪”、“顽固”、“特务”、“叛徒”等词语,则带有憎恶、贬斥的感情色彩,这类词语叫做贬义词。也有些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微”起头的词语越来越多。本文根据“微”的使用现状论证“微”是一个类词缀,并详细探究它作为类词缀在位置、意义、构词能力、功能、音节、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考察其流行原因与所反映的人们的社会心理,以期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个新兴类词缀。  相似文献   

8.
崔国明 《语文知识》2001,(10):36-38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就连有些词语的用法也正在突破原有的框框,向着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众所周知,在现代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词语的词性、色彩、用法等都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使用有些词语时,往往打破其常规的用法而进行超常规使用,这就是词语的非常规用法,而且也越来越被人们认可,运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如果把这些词语的非常规用法概括起来,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名词当作谓语用在文言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如“范增数目项王”“二月草已芽”等,因为这是名词活用情况的一种;而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语法书都认为副词只能修饰动词或是形容词。但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网络语言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网络交际中的词语和符号,网络流行语言被广泛地使用.在网络的催生下,源于文化生活的网络流行语“××哥”被广泛复制,“××哥”为题目关键词的新闻报道在网络中层出不穷.他们不断创新,快速传播,达到了经济、简洁、幽默、委婉等语用效果,因此有必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而语用顺应理论对“××哥”的泛化能够予以较好地阐释.  相似文献   

10.
词语词缀化发展是近来现代汉语词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涉及语言学中的语义、语用等多个层面,也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词缀化新词语在社会生活中被频繁使用并且迅速发展,因此受到语言学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论文从语言内部机制和社会语用环境两个角度对新词缀的特点、产生的途径、产生的原因以及规范化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汉语新词语中,2009年4月问世的“被-”格式衍生的新词数量最多。对这一典型格式进行深入考察,无论是对汉语新词语研究还是词汇语义学,都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重要价值。1.“被-”格式的演变轨迹为三阶段:“被××”成为“自为行为致使”表达式导致“被-”的语义偏离-“被××”生出“遭遇虚假事件”表达式引发“被-”的语义转化一“被-”格式后接成分多样化促使”被-”的语义进一步衍化。2.“被-”格式包括致使、遭受、蒙受等语义模式。3.“被-”格式的表达特点可概括为:所指现象的否定性、所持态度的不满性、所言风格的调侃性。  相似文献   

12.
按照位置,绩溪方言词缀分为前缀、中缀、后缀。前缀主要提及了"老、阿、第"等,中缀主要论述了"当、溜、鸣"等的用法 后缀主要述及人称代词后缀、表示名词的后缀、形容词后缀等。词缀在绩溪方言中的作用有三:一是凑足音节,二是利用词缀构成新词,三是可以表达特定的感情色彩和语法色彩。  相似文献   

13.
宿迁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其中有一种既非词语的构词形态亦非构形形态的特殊动词重叠结构,是正反选择问句中省略"不"的一种特殊表达。另外,宿迁方言被字句标记词有"被"、"给"、"来"、"挨"、"撩"等多个,与普通话的用法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词语层出不穷,其中"度"作为构词语素,出现了一种新的用法,接连不断地生成新词,我们不妨称之为"度"类词。本文将主要讨论"度"的组合方式和使用情况,从《人民日报》中搜集语料,对"度"进行分析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运用叠字是《诗经》语言的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巧用叠字状形、绘声、摹色等等在《诗经》中不乏其例。妙用叠字为文,不致文章重复累赘,而能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更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叠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社会发展的原因,有语言本身的原因,又有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因,它的产生为后代文人使用叠字开创了先河。在《诗经》中叠字的运用不仅多而频,而且新而奇,为作品表情达意,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说,继方苞之后开辟了从纯粹形式上谈论散文写作的天地,但是我们对于“字句”和“音节”的研究还很少。通过从“字句”本身理论的分析和“音节”理论内涵的分析,找出“字句”生成“音节”的内在机制,从而以现代人的视域阐释刘大櫆的“字句者,音节之矩”。  相似文献   

17.
"去X化"是由"去"加"X化"构成的词语模,从"去"的黏着性、能产性、"去X化"对"X"的选择限制,以及"去"的意义虚化等方面,证明"去"作为词缀或曰类词缀的合理性,辞书编撰者对由"去"构成的复合词应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8.
"开"在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它是词汇系统中活跃的一员。纵观"开"的语义演变,发现"开"与其前面的动词发生了词汇化,产生很多新词。造成"V开"词汇化的动因主要是韵律和高频使用两方面。"开"作为单音节词有进一步语法化并演化成类词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离骚》是用“楚语”书写的,其语法的独特性体现在六个方面:一、主语有着几种特殊的位置:1.中置;2.置于形容词或动词后:3.后置;4.置于次句而兼统首句。二、“之”字作连词“而”字用,后带形容词作补语。三、“其”字作连词“而”字用,多表因果关系。四、动词置于主语前。五、形容词置于句首。六、修饰词后置。它们或使文势矫健,或使修饰对象得到强调,或使描绘对象更显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20.
新兴"被X"结构是对传统用法的创新和突破。本文对"X"的音节构成和语法属性展开定量分析,考察"被X"的句法位置,比较新兴"被X"结构与传统"被VP"结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