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数字化时代,新媒体的产生与融合,使信息多样化、集中化、共享化。文章通过对具体案例的举证分析,概括出当下高校利用数字化新媒体手段展开研究和传承非遗的几种常规途径,如资源库、在线课程和微课等;文章进一步提出高校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更多传承非遗的模式与途径的建议和思考,以期最大化发挥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舞龙舞狮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但实际发展情况仍有欠缺,为此对舞龙舞狮非遗现状分析与传承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非遗现状方面,总体规划不足,缺乏理论研究和保护意识,传承人才缺失,对舞龙舞狮进行盲目建设,经济价值开发效果不佳。传承发展方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机遇,提升发展平台和品牌效应,持续性培养传承人才,顺应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扩充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持,推进舞龙舞狮和地方经济文化的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非遗"文化带"概念的提出,有着明确丰富的内涵,有理论依据和客观必要性,将实际助力区域经济增长。带状发展模式的建构途径,涉及三个基本方面。一是针对非遗种类找出类别化应用方式,如对于其中最难以客体化的传说形非遗,需要提取和固化独特贴切的文化符号;二是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当地高校和创业者四大群体形成宣传网;三是推广带状发展模式,包括与非遗开发的先进地区交流互助,以及良性拓展周边同类非遗旅游产品。而带状发展模式的推广也有三个层面,首先是非遗中心区群众观念的转变;其次是非遗内容知识化,培养专业人才,形成传承系统;第三是形成文化经济模块。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子项目之一。本研究在调研非遗传承发展、与教育融合现状基础上,立足非遗资源库建设,针对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库子项目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并依此提出了深化建设思路:深入探索非遗与专业群融合途径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深挖非遗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大国工匠、连通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守正创新、通过资源库建设提升师资队伍,以期为资源库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非遗是指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延续。国潮是指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时尚元素的产品设计。文章将基于对国潮视角下非遗文化发展趋势探究,明确国潮视角非遗传承发展载体,并围绕新时期非遗传承发展新趋势,解读非遗创新设计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部分基于国潮发展的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建议,深化国潮发展与非遗传承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6.
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和课堂,既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相关专业建设的创新.本文立足河北省"非遗"项目,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通过对"非遗"项目的分析,从"学校+专业+课程"三个层面探讨了"非遗"项目进校园、入课堂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继承能够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多项“非遗”技艺面临着传承人高龄化、传承人才链“断档”等严峻挑战。如何突破困境,将非遗手工技艺有效传承迫在眉睫。“非遗”项目引入课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加速了我国高职院校的“产学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思想政治教育美育价值的发现与渗透,有利于非遗之美实现传播与共享,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研究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非遗美育价值,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含义为基础,发现非遗在思政教育中的丰富审美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发挥育人功能等美育价值。而通过非遗之美走进课堂、非遗之美融入活动、非遗之美结合科研等途径,非遗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实现美育价值的渗透。  相似文献   

9.
着眼于具有先天传承条件的广大农村学校,以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研究发现,河北省仅有三分之一农村学校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类课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传承项目种类单一、形式化和传承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提出大力开发民间体育课程人力资源,推动体育非遗项目列入体育师资培养全过程,打造体育非遗项目传承教育研究团队,着力广大农村学生体育非遗项目学习兴趣地培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的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方式,在非遗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研究不断深入,地方高职院校担负着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传承非遗的重要使命。笔者针对地方高职院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实际,提出从校内的文化研究基地、课堂、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多种传播媒介、校企合作等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通过多样的教育传承,拓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为保护、传承、发展、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1.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使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各地方高校关于选修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要有明确的认识,医学类院校可以定位在发挥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四个相结合的原则:专业与英语相结合、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根据上述原则,提出了平行四边形形态的课程体系,为医学院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做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将民族音乐特色融入大提琴演奏中,利用“民族化”的技巧和风格,可以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在大提琴演奏中融入民族音乐特色,不仅可以丰富其呈现形式,也可以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提供长远保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阵地,更应发挥自身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作用,在大提琴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化”演奏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民族化”演奏风格等,从而在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提升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动漫人才培养的渠道,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灌输到青少年当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而动漫人才培养过程中注入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养分则可拓宽动漫行业的创作领域。两者的结合将实现非遗与动漫双向共赢。  相似文献   

14.
非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非遗旅游是非遗实现新时代创新性转化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RMP(昂普)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从承德非遗的资源分类、资源分布、资源特色等方面,对承德非遗旅游产品开发进行R性分析,作出非遗资源综合评价;并结合承德市非遗旅游资源的优势,对非遗旅游资源可转化的非遗旅游产品类型提出建议,为承德市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传承和教育是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手段,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社区教育在文化传承教育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名师工作室”可以成为社区教育推进非遗传承教育的有力载体。现以无锡市新吴区社区学院“名师工作室”为例,分析其在开展非遗传承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非遗传承教育的实践路径,具体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非遗传承融入社区教育的策略,以期通过发挥非遗的内在价值和社区教育育人功能的整体合力,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非遗守护不仅可以回归社会,回归社区,回归到校园,回归到课堂,还可以回归到家庭(公共耦合);"活态"研究与推行势在必行,实现审美切实的"日常化",雅俗共赏。项目通过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实践不断完善"实践传承+产品开发""非遗+文创"的模式体系,通过"耦合"形态来探索潮汕抽纱的活态传承与守护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是培养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载体.南疆某高校音乐学专业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积极开展"音乐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创新设置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课程教学评价等方式,构建起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为一体的新型...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以有效提升毕业生应用能力为基本导向。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应突出实践教学特点,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实验设计、"校企合作"实践训练、课程教学基础理论与案例结合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关键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地方高校培养学生的一个迫切任务。目前,地方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分析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置和完善课程评价机制相应对策,以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所有学科都在做着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工作,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远远无法满足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而各类精彩纷呈的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可以使大学生从更多方面去接触英语,感受英语,以这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做好公共英语必修课程与英语选修课程的衔接,对于高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