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机响了,屏幕上的号码显示是父亲打来的。 “喂,老爸。” “起床了没?没吵到你吧?” “已经起来了,有啥事啊?” “没什么,就问问你这个周末回不回家。” “不回来了,下周有测试,我想在学校复习,你也知道的,在家我没法专心看书。”  相似文献   

2.
过往对于秦比的研究因为材料不足多有局限。过去的观点大多认为秦“比”的本质是“例”,秦“比”包含官府“成例”和司法“判例”,并且基于汉决事“比”推测睡虎地秦简中的廷行事可能也是“比”。岳麓伍中一则令揭示出了秦“比”是秦法律形式的一种。岳麓秦令以及里耶秦简中的部分“比”包含了“比”的立法程序。分析“比”的立法程序可知,“比”并非“例”,其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令,廷行事也与所见的“比”不相同。因为“比”的立法程序与令的立法程序相类,且比直接被当作令。“令”“比”的区别在于“比”形式上以“它有等比”结尾,在使用方法上不同于普通的“令”。  相似文献   

3.
“瞅”字现品质“望”中见精神江苏宝应县桃园小学刘寿华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18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描写了李大钊同志在敌人法庭上与家人见面时的两次眼神,一是“瞅了瞅”,二是“望了望”。仔细推敲这一“瞅”一“望”,更能体会出李大钊同志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  相似文献   

4.
12月12日晴今天周末,中午,刚上完兴趣班的我气喘吁吁地跑进家门,一头栽倒在柔软的沙发上。正当我准备小憩之时,突然看到正在厨房里忙活的妈妈拿着手机火急火燎地跑进房间,很快又返回了厨房。咦,干嘛呢?我好奇地溜过去一看——哈哈,妈妈的手机正在充电呢!我望着正在充电的手机,又回头瞅了瞅  相似文献   

5.
潘多拉 《学习之友》2009,(11):50-51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秦正安证实,通过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检、法人员不宜片面强调年轻化”等建议的研究,该市高级法院决定近两年不再直接录用大学毕业生。  相似文献   

6.
有些事不想被人提起,却总被人提起;有些事想赶快遗忘,却总是忘不了。 晚上8:00,在网上随意浏览新闻,旁边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喂” “老表,刚才在电视上看到你了,很风光啊!请客。”  相似文献   

7.
爱的隐瞒     
放学一进家门,我就看见妈妈在客厅里走来走去,不住地翻看手机里的信息,最终她打了个电话。我问:“给谁打电话?”妈妈不语。“喂,妈,你现在没什么事吧?”对方一接通,妈妈慌慌张张地询问。原来是打给姥姥的。妈妈又说:“姥姥在旁边吗?你先到厨房接,别让姥姥听见。”妈妈的举动,让我大惑不解。妈妈口中的“姥姥”,是我的老姥姥,已经80多岁了。我不明白妈妈有什么事要瞒着她。只见妈妈拿着手机,走进卧室,还锁上了  相似文献   

8.
秦代推行“更名”政策,禁止臣民以国名“秦”为自己的名字。汉代则风行“以国为名”,从西汉中期到汉末三国,各个社会阶层中都存在大量以国名“汉”为名的现象。在这个问题上,秦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禁止臣民以“秦”为名,体现出了“独尊秦”的特点;汉则没有那么强的排他性,臣民在认同国家后广泛地以“汉”为名,体现出了“广宣汉”的特点。这种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秦汉两个王朝在治理理念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两处写了李大钊“瞅了瞅”、“望了望”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的情景。虽然“瞅了瞅”、“望了望”都有“看”的意思,都是对李大钊眼神的描写,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  相似文献   

10.
三九木 《八小时以外》2014,(10):122-122
关于某款手机,我印象最深的是“单手优化”功能。好多入雀跃,他们终于可以一手扶着公交车或是地铁车厢里的扶手,另外一只手尽情操控手机了。这设计贴心、人性化,可我总觉得没什么价值,为什么非要空出一只手?所谓的人性化,被很多创新设计者狭隘地理解为能够省出人力,然后去做更多的事,其实,它不过是让我们变得更懒,省下来的人力或时间可能会让我们看起来更也忙于更多毫无意义、价值的事,例如多发几条微博微信。  相似文献   

11.
兄弟     
周末在家,爸爸接了个电话以后,情绪似乎异常亢奋,搓着手在客厅里走来走去。忽然他停下来对我说:“你不是一直想知道我上中学时候的事吗?”没错,我有几次好奇心发作,试探着问他,但总是被他用“没什么啦”“都记不清了”之类的话搪塞回来,这样几次以后我也就意兴阑珊了。今天他竟然主动要给我讲故事,我当然是洗耳恭听啦。  相似文献   

12.
《中文自修》94年七八期合刊解析《谏逐客书》中“使之西面事秦”一句时,将“西面”解释为“在西面”,把全句译成“让他们在西面事奉秦国”,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反而会造成本来不会产生的误解。该句原文是“……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的宾语“之”是六国。六国均在秦国之东,怎  相似文献   

13.
    
周末,给妈妈打电话。“喂?妈,是我!”“怎么这会儿打电话回家,有事吗?”“没什么事,我出去买洗衣粉,想家了,就给你打电话。”“家里没啥事,在学校要把宿舍当成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14.
“三八妇女节”要到了,学校要求每位学生给自己的母亲写封信:当我把这件事告诉学生时,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嚷了起来:“老师,我没什么可写的,我不写了行吗?”听了学生的话我的心一颤,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母亲已经养了他们12年,倾注了她们全部的爱,在妈妈的节日里,他们却没什么好说的、好写的,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长江 《小读者》2013,(1):75-76
孩子成了“手机控” 讲述詹女士.(初二学生家长)儿子上厕所都要带手机这个学期,我们给孩子配了一部智能手机,为的是方便联系,可我现在特别懊悔:开学一个多月,儿子的心思都在手机上。每天起床,儿子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每天睡前,儿子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更让人看着心烦的是,儿子边看电视也要边玩手机,就连上卫生间也把手机带在身边。在卫生问里,他会蹲上半天不出来——不是在用手机玩游戏就是在用手机刷微博。  相似文献   

16.
李霞 《贵州教育》2010,(24):18-19
前几天,在超市里闲逛,听见有人喊“老师”,我循声望去,发现一个二十左右、眉清目秀的女孩笑嘻嘻地朝我走来。我仔细瞅了瞅才认出,原来是小雪。  相似文献   

17.
“铃……”一阵清脆悦耳的闹铃声毫不留情地碾碎了甜蜜的美梦。我瞅了瞅床头柜上的闹钟,时针不偏不倚地指向七点,又是新的一天开始了。可随之而来的又是一天里的头号难题——叫宝贝起床。宝贝西儿今年3岁,年纪虽小,可已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小懒虫”了。每天早上叫她起床,真是一件大损脑细胞的事。“西儿,起床了。”我先是到宝宝床前,轻声唤着。“……”没反应。再来。“西儿,西儿,醒醒,太阳公公晒屁股了。”“……”翻了身,继续睡。“西儿,再不起来,要迟到了。”“恩……不要,我还要睡。”……这一幕,每天早上都会雷打不动地上演。怎么对付这个“小懒虫”?无奈之下我上网求助,别说,妈妈们的一些“叫醒”招数还真管用呢!  相似文献   

18.
【思路指点】 这个题目的重点是“难受”。“难受”,一指身体不舒服,一指心里痛苦不痛快。一般来说,使自己身体不舒服的事,如生病、受伤等,没什么思想意义;而心里痛苦、不痛快的事,能反映思想实际,应选择这类事来写。“最”,则强调“难受”的程度很深。“我”,限定所记叙的事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用第一人称写。比如:课上  相似文献   

19.
计琳  董盈盈 《上海教育》2008,(20):21-21
本刊讯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以进入汉语学习界面,依靠大容量汉语词库支持,不仅能标注汉字读音、提供常用词组,还可以实现汉语与其他语种的互译,这款全球首发的汉语学习手机在华东师范大学正式亮相。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国家级科技园的一项最新产学研合作成果,在今年12月份召开的全球孔子学院院长会议上,这款汉语学习手机将有望作为“国礼”送出。  相似文献   

20.
一位将要上一节公开课的高中英语教师困惑地说,“按照教材的教学建议,我应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可我担心这样课堂上会显得‘冷场’,学生阅读时我没什么事,这会被认为是一节好课吗?”这位教师的担心是有代表性的,它反映了在看待师生角色关系上的一种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