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7月,有关克隆的话题再次“热”起来,继7月5日日本科学家宣布克隆成小牛“能都和加贺”之后,克隆羊“多利”也被验明正身,一个国际科研小组7月23日又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宣布培育成功三代克隆鼠,也就是用克隆动物克隆出动物,实现了“克隆的克隆”。 克隆动物的相继问世,标志着克隆技术正不断取得突破,这给畜牧业和濒危动物带来了福音。不久前,中国科学家也宣布:即将利用异  相似文献   

2.
今年2月底,英国科学家宣布成功地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动物,即小羊“多利”。结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争论。说白了,即引起了一阵恐慌。一个多月过去了,现在人们比较理智了,更多是在讨论国际社会应制定有关的国际法,来规范这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之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国际传媒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倒值得我们深思。多年以来,西方一直存在着一股反对现代科技的思潮,似乎科技的发展必将毁灭地球、必将毁灭人类,因此,发出了救救地球、救救人类的呼吁。国内也有些人觉得这一思想很深刻,很能博取人们的掌声,于是便在…  相似文献   

3.
健康·新知     
《中国新闻周刊》2004,(30):77-77
好消息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美国科学家最近一项克隆实验发现,人体自身可能具有逆转癌细胞的能力。科学家们从一个黑素瘤皮肤癌细胞中提取了一些物质,用这些物质克隆了一只老鼠的胚胎,而这只胚胎后来竟然长成了一只健康的老鼠。科学家们认为,这显示出“恶化”并非是癌细胞不可逃避的命运。美国著名的克隆研究专家之一,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的鲁道夫·詹尼士博士说:“这为我们解决了一个重要的生物学问题。尽管癌症基因从原理上说不能被逆转,但是,实验胚胎学却可以让癌症基因不能被启动。”美国波士顿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和哈佛医学院的专…  相似文献   

4.
《科学》杂志再评选 十大科技新突破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 2 0 0 4年科技突破 :(1)美国“勇气”号、“机遇”号火星车 2 0 0 4年对火星的探测 ,是首次在另外一颗行星上进行野外地质勘察。探测表明 ,火星曾经温暖、湿润 ,有可能在几十亿年前支持生命的存在。 (2 )印度尼西亚弗洛瑞斯岛上发现已知最小人种 (弗洛瑞斯人 )的化石。弗洛勒斯人高约 1米 ,脑容量约 380毫升 ,生活在距今 1 8万年。 (3)韩国科学家克隆出人类早期胚胎。韩国科学家说 ,他们的研究只用于人类治疗性克隆 ,将来在临床上用于医治疑难疾病 ,反对人类胚胎用于克隆人。 (4 …  相似文献   

5.
为“会说话的动物”,人几乎每天都要从事交流活动。在大众传播媒介充斥耳目的现代社会,交流除了作为一种行为,更主要的是成了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关涉到个人经验的沟通、社会关系的建立、民主的推行和社会的发展等等方面。我们用交流能力来给人类定义,对交流的经验信赖有加,而很难接受“交流是不可能的”这一令人懊丧的论断。  相似文献   

6.
“克隆”,正在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词。那么,克隆到底是什么?克隆技术能100%的“复制”人吗?复制人,是福还是祸?在这场国际性的讨论中,我国科学家又在想些什么……  相似文献   

7.
人与动物的关系史可以被描述为人类不断将动物“异质”化的过程。人类的文明程度,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由动物的“异质”化程度来标识的。很显然,为了把自身描述为独立于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体,人类需要假设一个“他老”的存在。我们看到,在人类的语言中,有许多关于动物的描述,都显示出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人类利用了自身所独占的语言霸权,虚构了某种人不同于动物的本性或本质。不过,也有一些很早就觉悟到人与动物应该平等相处的先觉者,他们反对传统关于动物的看法,视动物为人类的朋友。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就是一个“怀…  相似文献   

8.
今年2月底,英国爱丁堡卢斯林研究所宣布,他们培育出了世界上首只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绵羊“多利”;接着,美国人又“抛出”其用类似方法培育的两只恒河猴。此后一个多月时间内,国际媒体掀起了一股克隆报道“热”。我国绝大多数报纸也作了报道,不少报纸还作了连续报道,克隆一时成为科学界、普通老百姓乃至政界的热门话题。克隆是一项生物工程领域的高新技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该技术几乎家喻户晓,这不得不归功于媒体的“热”度报道。因而,本次克隆报道大体上是成功的,但就某些报纸的具体报道而言,存在明显不足:有的在报道方…  相似文献   

9.
单纯从生物学意义上看,人是一种动物。但人既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就必然从总体上优于一般动物,出于对人的这种优越性的不同理解,研究者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可谓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与故事》的作者高小康则站在独特的文化立场上,告诉读者:“人是讲故事的动物。” 的确,每个人对故事都不会觉得陌生,可以说,从孩提时代起,故事就伴随着人的成长,人不能没有故事。然而究竟什么是故事,人为什么要讲故事,对此问题的思考和答案,却又非每个人都能完成。作者认为,“过去时态”、“虚构特性”、“人本意蕴”  相似文献   

10.
打“苍蝇”──新闻出版界发出“SOS”匡杰一种叫做“吃苍蝇”的扑克游戏正风靡全国。在这种游戏中如出了错牌,就叫做“吃苍蝇”。一旦吃了“苍蝇”,就要被罚分。有人便将这新词汇引用过来,戏称新闻出版物的差错为“苍蝇”。读者看到文章中的差错,的确就像吃菜吃出...  相似文献   

11.
“克隆(Clone)”,即无性繁殖。2月27日,英国出版的权威性科学杂志《自然》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宣布位于苏格兰爱丁堡的罗斯林研究所一批以胚胎学家伊恩·威尔穆特为首的科学家,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地运用“克隆”技术培育出一只名为“多莉”的母“克隆羊”。此消息公之于世后,许多国家的首脑纷纷对此事发表看法。3月4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发布命令,禁止美国生物科研机构使用联邦资金进行“克隆人”的研究;巴西政府则索性禁止对任何动物做“克隆”实验;日本也作出了与美国同样的规定;世界卫生组织也出面表示反对进行人体“克隆”实验。  相似文献   

12.
幽默从笑中来─—读《电视幽默论》张庆常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唯一会笑的动物”。笑是人生活中奇妙的调节器,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笑,人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买:“笑一笑,少一少”,“一笑泯恩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笑比哭好”、“笑问客从何处来”。“嬉笑...  相似文献   

13.
略论“A─B”型新闻李仲春18-19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在概率论、天体力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曾经被誉为“法国的牛顿”。可是,他有一种理论,并不能认为科学。他认为,只能允许一个原因(参数)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起作用,这种因果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相似文献   

14.
健康新知     
英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可使癌细胞“永久休眠”的疗法,可望用于医治癌症。一般情况下,人体能使那些已经发生突变的细胞处于一种休眠状态,阻止它们的分裂和生长。然而,如果这种突变是癌变,人体的这种功能就会受到抑制,从而导致癌细胞快速扩散。  相似文献   

15.
且莫等闲看科技名词规范化·宁吉祥·最近,英国一家研究所采用无性生殖技术成功地培育了一头小绵羊。这一消息震惊了世界,我国新闻媒体作了大量报道。绝大多数汉语媒体都把这只羊称为“克隆羊”,把这种技术称为“克隆技术”;甚至把“克隆”当动词用,什么“克隆出牛”...  相似文献   

16.
这个题目并非在“绕口令”。它指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中的两项内容。出“名人”的书由来已久,而“名人”出书形成“气候”,则不过是几年前的事。出“名人”的书,内容相当丰富:写老一辈革命家的书,写反面历史人物的书、写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理论家及各个领城内名家的书。但作者都是“其他”人,而非“名人”本人,是别的人写“名人”,“名人”被人写。这类书往往有  相似文献   

17.
科技新知     
科学家培育出“避孕玉米”美国科学家利用基因改造技术,成功地使玉米产生杀灭人类精子的抗体。这种“精子抗体”可掺人性行为用的润滑剂中,供妇女在性交前涂抹在阴部。它的效力将可以维持12至24小时,所以提前几个小时涂沫也保证有效。而且这是一种不算昂贵的技术,适合在全球推广。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广大专职和业余新闻工作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新闻宣传要有新进展,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加强;报道人员既要积极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又要做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人。在此,笔者针对近年来一些报道员存在的不文明现象,进行分析、透视,谈点粗浅的看法。“克隆”新闻要不得利用“克隆”技术繁殖的羊、猴等动物,就像从复印机里复印出来的,都一个模样。笔者对此不敢妄加评论,但对“克隆稿”的现象,却如骨鲠喉,不吐不快。“我好像在哪里见过”的“克隆稿”,来源渠道有这样几种:旧闻翻新“包装”。有…  相似文献   

19.
2005年6月下旬以来,四川省资阳、内江两地相继发生了一种“怪病”,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伴有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出现中毒性休克、脑膜炎等。7月27日日卫生部发出通告称,初步查明这种病为猪链球菌引起的人—猪链球菌感染。于是,在人们的卫生常识中,又多了一种疾病——猪链球菌病,而且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并不仅仅是科学问题猪链球菌病本来是一种动物疫病,在类别上属国家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但为什么又能从动物传播到人呢?这就要从人畜共患病说起了。其实人和动物都有共同的生物学属性,比如,可以被同一种微生物所感染致病,因此医学上把…  相似文献   

20.
媒体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在科研成果发表之前,大量的科研事件和科学活动并不能被公众所了解.本来这种不平衡性可以通过科学家与普通公众的交流来解决,但有一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科学家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科学家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得到肯定,“不务正业”的科学普及并未得到重视,似乎也从来没有为他们设置这方面的奖酬制度.同时,科学家与媒体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使得科学家在利用媒体进行科学传播方面“望而却步”.于是,本身应该承担传播科学知识责任和义务的科学家,便仅仅活跃于自身专业领域这个圈子之内,更多地采用学术论文和会议研讨的方式进行同行传播.而公众却没有条件参与这种方式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