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7 毫秒
1.
林怀宇 《新闻界》2005,(6):126-127
“小资”一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而流行至今,厘清从“小资产阶级”到“小资”的发展脉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对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贬义小资     
王跃文 《出版参考》2004,(29):48-48
如今的小资,生命里到底有多少真实的东西? 如果你有大学文凭,中产收入,正当青春观念前卫或伪前卫,爱吃比萨而且言必称减肥,穿名牌休闲服,看欧洲艺术电影影蝶,"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那么,你可以称自己为小资了.  相似文献   

3.
小资和大资     
我的一个朋友很小资。在我的词典里,小资是生活品位和精神追求的代名词。所以对于这位小资朋友,我总是很钦佩很崇拜。虽然和她在一起很有压力,有时甚至会无地自容,但本着提高自己的宗旨,我还是常常给她打电话:"有空一起吃饭吗?你选地方,我请客!"她总是会找到一些味如嚼蜡的餐馆,可是GOOGLE一下,却赫然名列本城十大小资圣地,让我平生有眼不识泰山之感;她带我去本城最高档的商场里最便宜的一家西餐厅,我点了一份螺丝面,像外国人使筷子一样,生涩地用叉子翻动着一盘面疙瘩,终于忍无可忍,问她:"为什么螺丝面里半天找不到一颗螺蛳?"她顿时气结——螺丝面是指面的  相似文献   

4.
网络空间中的小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坚 《当代传播》2005,(1):52-53
1、小资:网络空间中虚拟的身份认同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场",小资、小资情调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空间,在各种大众媒介的想像和塑型中,其身影越来越清晰并日益庞大。2001年,几乎可以被称为"小资"年,一些主流时尚文化消费类报刊大张旗鼓地推出"小资"系列。可以说,时尚类杂志的兴旺本就表明这一事实:"它们成功地、耐心地、从无到有地培养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和趣味群体--'中国小资'。而今精致的、微酸的、带点无害的做作的小资文化已经主宰了中国的城市青年。"某个网站在其主页上这样描述小资群体:"他们享受物质生活,同时也关注精神世界;他们衣食无忧,同时也梦想灵魂富裕;他们追求情调、另类、  相似文献   

5.
一不留神,“小资女人”就挤了进来,漫山遍野地烂漫起来,像深秋的一抹阳光,灿烂了整个书市。 到书市上随意转转,发现最近“小资女人”的书似乎一下多了起来,《小资情调——一个逐渐形成的阶层及其生活品位》(吉林摄影版)、《小资女人》(华文版)、《我是时尚穷女人——北京小资完全读本》(文化艺术版)、《小资的私人幸福手册》(中国时代经济版)……要不是怕浪费笔墨和宝贵时间,还能再列出一大堆有关“小资女人”的新书来,书市就这么“小资”起来。  相似文献   

6.
很多人批评我,说我对于小资行为和小资人群有种天生的先入为主的厌恶,这样是不对的,“如果中国都是小资,那么我们的街道就不会这么脏,不会这么没有美感了。”她说。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十年来,有一类杂志异军突起,它们的销量之高,效益之好令其他杂志难以望其项背,《时尚》、《新周刊》及《城市画报》等便是它们的代表。由于其目标受众是新兴的“小资”阶层,因此也有不少人称之为“小资刊物”。小资刊物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它们从无到有,从只现身高档社区、  相似文献   

8.
贬义小资     
姚宽 《出版参考》2004,(10):48-48
如今的小资,生命里到底有多少真实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郑坚 《新闻界》2004,(6):56-57
1,小资:网络空间中虚拟的身份认同。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场”里,小资、小资情调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空间,在各种大众媒介的想象和塑型中,其身影越来越清晰并日益庞大。2001年,几乎可以被称为“小资”年,一些主流时尚文化消费类报刊大张旗鼓地推出“小资”系列。可以说,时尚类杂志的兴旺本就表明了这一现实:“它们成功地、耐心地、从无到有地培养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和趣味群体——‘中国小资’。  相似文献   

10.
郑坚 《当代传播》2008,(1):49-50
在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的情境中,由各种传媒样式塑造了一种后现代的小资形象,他们正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场域和身份想像.小资、小资情调已经成为一个特定的文化区隔.所谓品位、格调中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审美意象,正是小资传媒文化中身份认同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大观周刊》2010,(36):37-37
城市CBD周围汇聚了众多的白领阶级,他们拥有的小资情怀.让这里的餐饮也具有了鲜明的“小资”特色。中秋将至,就在附近的小资餐厅过中秋吧.月圆之日一样浪漫、一样激情、一样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12.
当今流行的“小资文化”一词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生活情调、生活品味。在这种情调品味中,渗透着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理解,在这种前卫与时尚中,蕴含着一种浪漫的情怀。  相似文献   

13.
三高价太黑,影视智商亏。小资白头后,闲坐说京辉  相似文献   

14.
李彦宏将狼性文化定义为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而在此之前,国内企业华为一直以狼性文化著称。李彦宏同时表示将淘汰小资,他将小资定义为有良好背景,流利英语,稳定的收入,信奉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思进取,追求个人生活的舒适才是全部的人。"要让所有员工更明确如果想找一个稳定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混日子,请现在就离开,否则我们这  相似文献   

15.
“你快乐吗?”是《城市画报》的一句广告语,这句直接追问人心的广告语以及《城市画报》的形象代言人李艾,总是会在人们快要淡忘它的时候,占据各大传媒的一角,提醒人们注意它的存在。这本被《新周刊》评为“最小资的传媒”的半月刊,创刊于1999年10月,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它迅速地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并创造了小资的阅读情趣,让“小资”概念广为传播。《城市画报》卷首的“读者在线”栏目,曾登载过一封读者来信:“我只是需要那种感觉——光鲜的纸质和包装,看着杂志满溢的那种美丽的笑容和活色生香的物质(包括无数美眉和中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体现了它的热心读者的小资阅读方式——注重形式、消解崇高。  相似文献   

16.
一、《上海壹周》打假的目的 2002年3月14日的《上海壹周》新闻版为了配合即将到来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推出了名为“小资打假”的专题报道,整个报道占据了四个版面。B1版上有点明主题的一篇声讨檄文,指出目前小资风尚席卷城市每个角落,时尚小资媒体趁势纷纷登场“淘金”,但在这表面的繁荣热闹之下作者“发现两者(真小资和假小资)比例,赝品远远盖过真货。”作者认定,“小资们最钟爱精致的生活质量,最  相似文献   

17.
《大观周刊》2010,(29):51-51
一些有关小资生活方式的文本中都提到这样一个现象:高级写字楼里的高级白领们一般都遵循这样一个日程表,上午在办公室,下午则在星巴克泡着。便有这样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不在办公室,就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画报》创刊于1999年,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它立足广州,面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新生活的传播者”为理念,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城市阅读时尚。精致的“小资”情调在2001年《城市画报》进行的读者调查中,47%的读者认为’新生活”是指“注重享受与质量”的生活。近年来,日益兴起的“小资”情调越来越成为时尚。媒体的大力渲染,以及充满诱惑的安逸舒适的生活,使无数的年轻的中产阶级心向往之,他们有资本、有文化,向往新鲜事物,《城市画报》定位于这一部分目标读者群,针对性鲜明大胆。整本刊物的  相似文献   

19.
贺娟 《今传媒》2011,(12):63-65
电视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目前中国最普及的大众媒介,在一定意义上,启发和引导着受众的思想行为。事实上,大众文化的生产方式之一就是直接对高雅文化、先锋文化或称精英文化的再生产。作家、艺术家们不断创造,编剧、导演们则信手拈来,将其纳入商品消费市场,填补文化产品遗留下来的空缺。伴随着现代生活的步伐,适应于成长起来的80后,适应于企业白领、年轻小老板、自由职业者、年轻艺术家等等的需求,"小资情调"也在影视作品中得到关注,并逐渐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颓废和单纯的物质追逐,在不同的演绎中有了新的诠释,在影视剧作品的引领下成为现代"小资文化"的精神内核。《杜拉拉升职记》作为近几年来最成功的产业化运作范本,就是这样一个重构文化格局,建构着现代小资文化的例子。  相似文献   

20.
王丽芳 《大观周刊》2012,(14):13-14
《上海壹周》是一份可读性很强的报纸,究其原因,是其丰富又个性的内容决定的。《上海壹周》小文艺版的人物专访是该报最具内涵、思想和个性的地方。本文研究了人物专访的采访对象结构特点、版面分析,人物专访的结构,受众的心理需求,以得出人物专访的传播效果,即对其受众即小资的文艺引领。《上海壹周》的办报理念,教人如何更好的生活。也在这种文艺的引领中逐渐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