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刊附着在新闻纸上,办好副刊可以为新闻纸增色,增强报纸的文化品位和对受众的黏性。2019年1月12日,《泰州晚报》推出以泰州地标“坡子街”命名的副刊,以其精准的平民定位、务实非虚构的文风、温暖的人文关怀,深受读者喜爱。本文以“坡子街”副刊为例,分析其办刊特色、创新举措和运营方式,探索新时期地市报办好副刊路径,供广大报人参考。  相似文献   

2.
系列报道以其大容量而备受观众的青睐,并成为电视新闻中最强有力的报道形式之一。但近年来随着电视改革的不断深化,电视系列报道明显滞后,出现了不该有的误区。误区之一:有系无列。这类报道充其量是个连续报道却堂而皇之谓系列。连续报道是在一个时期内对一个事件(或人或物)的持续报道,可预见可不预见,可长可短,只要及时迅速即可。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3.
许多人认为新闻是“易碎品”而将其随意“粗制”,许多新闻稿件也因为是“粗制品”而成为“易碎品”。而事实上,作为记录历史的新闻作品,不能以其受众关注度的易移而抹去对“精品”的追求。新闻精品所产生的新闻冲击力和社会影响力,能穿透历史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甚至社会的走向,成为历史的标记和刻痕。军事新闻呼唤精品,这是时代的需要、受众的期盼,也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系。  相似文献   

4.
新闻是现代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离开了新闻信息,现代社会就失去其完整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都是新闻传播的受众,同时也是制造新闻事件的主角,为新闻传播提供丰富的素材。然而,重大新闻却不同,绝大多数人只能成为受众,只有极少部分人能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而恰恰是这些重大新闻往往能按照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形成连锁性的系列报道,产生一波又一波相互关联而又独立的新闻高潮。这种新闻现象笔者称之为“新闻波” 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电视新闻宣传中以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篇幅围绕某一专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连续报道者被称为电视系列报道,或电视连续报道。电视系列报道是电视新闻宣传中的重点报道、典型报道、或者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宣传中的“重头戏”。电视系列报道以其立意新、开掘深、容量大和连续性而形成舆论强势和宣传力度,从而给人们心灵以震撼,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一张党报,在搞好正面宣传的这个大舞台上,可以演出许多给人“鼓舞和启迪”的节目,开展系列报道亦是其中之一。去年7月至今年7月,本报紧密配合嘉兴市委、市政府为迎接建党70周年而开展的“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搞了一次宣传规模较大的、又富有地方特色的组合式系列报道,曾多次得到市委、市府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南湖畔的读者称赞我们这次系列报道是“唱了一支有凝聚力的歌”。  相似文献   

7.
靳军 《记者摇篮》2005,(8):51-51
新闻图片作为新闻传媒手段之一.以其所具有的可视形象传播信息而受到受众的青睐。新闻图片有着“新闻”和“形象”的双重属性。要让一幅(组)新闻图片使读者从中获取一种信息.同时又得到某种程度的审美享受,需要研究以下几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8.
报纸一直以来被称为“新闻纸”,然而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读者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及信息的占有欲望不断增强。由此,报纸已不能仅仅停留在“新闻纸”的层面上,而更应该成为一张“实用纸”——关爱百姓冷暖,提供实用信息,指导市民生活。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日前播发了一组以“餐桌经济”为主题的系列报道,在受众中引起较大反响。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杨雍哲同志,他就如何报道好农业面向市场的转变发表了如下意见。 记者:作为经济学家,您怎样看待新华社的这组“餐桌经济”系列报道? 杨雍哲:在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出现“买方市场”的形势下,新华社记者采写的这组系列报道有利于促进农业面向市场,从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质量、效益并重的新阶段全面转变。“餐桌经济’不只是服务于3亿城镇人口,还有生活大大改善了的9亿农民。随着小康的来临,“餐桌经济”拥有巨大发展潜力。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10.
从古希腊的马拉松运动到现代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体育盛会始终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审美活动。体育运动的竞争性、超越自我性、审美性以及广泛兴趣性、普及性等,使体育运动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之一。体育新闻不仅报道了受众喜闻乐道的竞技赛事,而且以其弘扬“更高、更快、更强”的价值取向,给受众以进取向上的精神熏陶。这是体育运动成为全人类共同文化的基础,也是体育迷大批涌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吴煜 《视听纵横》2004,(1):59-61
抓重大题材、重大事件、重大主题,历来是系列报道的重头戏。系列报道以其主题的鲜明性、传播的系统性、信息的密集性而格外引人注目。一部优秀的系列报道特别能显示记驾驭重大主题的功力和能力。  相似文献   

12.
广播电视系列报道近年来深受广大受众喜爱,但地方电视台所做的一些系列报道,或规模不小,深度不够;或数量不少,质量不高;或形式热闹,内容上难以产生感染力、说服力,引发受众共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内涵、价值取向、遵循原则、思维方式和采写要求等方面做好系列报道地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13.
刘翎 《军事记者》2002,(9):40-42
近年来,以记者亲身经历所撰写的新闻报道在新闻媒体中刊播后,以其真实可感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述而大受读者和观众的欢迎,亲历式报道也因此而成为记者大显“英雄本色”、媒体成功吸引受众“眼球”的重要武器。其实,亲历式报道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样式,早已有之,只是由于我们的记者长期习惯于以一种第三者的身份转述、评析新闻事实,而全然忘记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看重的不是记者的观点而是新闻事实本身。所以亲历式报道因将新闻事实以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06年第二十三届“河南新闻奖”评选的落幕,“河南新闻奖”的各单项奖也名花有主。笔者不想就整个参评作品和获奖作品评头论足,也不想就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作学术上的探讨,仅想就本届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的评选发表一点感想和意见。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化,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已成为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为了鼓励和检阅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每年取得的成绩,在“中国新闻奖”的奖项设置上专门设立了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的奖项,每年评出10个获奖作品。河南新闻奖虽未单独设立该奖项,但在评选中还是认可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的…  相似文献   

15.
张伟 《中国地市报人》2010,(10):112-113
时下,民生新闻尤其是事关民生的重大事件,已成为各家媒体的报道主题之一。快速及时的民生新闻,以其要素凸显的新闻价值,不仅闪电般抢夺了读者与观众的眼球,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而且通过提高受众率扩大报刊发行额度和拉动广告的社会投放,拓宽了媒体的生存空间。更为可责的是,通过下情的公开与政府部门的互动,较好地解决了诸多因“信访”和其他渠道而难以解决的民生难题,  相似文献   

16.
“系列”,指的是近年来报纸上出现的所谓“系列报道”,一个专题之一之二之三之四地那么“报道”下去,少则四五篇,多的竞有十篇二十篇的。用绳子一穿,一串,一系,的确可以成为一“列”的。 据说系列报道有许多好处,其一是可以把道理说透,把事情说深,把背景说清楚。比如说工业,写它十篇,一篇一篇娓娓道来,无疑是个小型展示会了。这个特长,平心而论,应当说是不错的。正因为如此,系列报道在有些时候有些情况下使用,的确会产生很好的“系列效应”,形成强大的宣传阵势,起到很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引导舆论,帮助受众加深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理解,新闻媒介有时需要在报道某一新闻事实的同时,对其进行评论。评论的方式有多种,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编后等等。其中,“编者按”以其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鲜明特点,受到了当今时代受众们的喜爱,也因此而成为被新闻媒介经常采用的一种评论形式。 “编者按”这种评论形式虽然被经常运用,但真  相似文献   

18.
查结联 《传媒》2000,(11):20-21
当前,新闻媒体盛行,新闻焦点已使受众眼花缭乱,明眼人一看便知,所谓“焦点”,已成为新闻媒体扩大影响、吸引受众的必要手段之一。由于“焦点”一哄而起,不可否认地出现了不应  相似文献   

19.
王娘妮 《记者摇篮》2008,(10):49-50
系列报道已经成为媒体处理新闻的常用方式。编采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用什么来引领系列报道继续走下去,使之继续受到读者关注。目前多数都市报系列报道,存在“身材”不够匀称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每篇稿件的重量或者含金量相差悬殊,起伏不定、晚头蛇尾都是“常见病”。  相似文献   

20.
张建凤 《新闻前哨》2005,(11):20-21
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是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任何市场主体都有了获得选择与被选择的权利。在传媒市场中, 传媒产品的制造者(媒体、传者)与消费者(受众)关系也就出现了新的变化,之前充当“把关人”一言堂的“婆婆”,随着时代发展,受众主体地位的突出,使“婆婆”角色不再能以绝对权威压抑“受”还是“不受”;媒体为了获得受众青睐,以其取得衣食父母“广告客户”的欢心,往往不惜降尊纡贵,迎合受众消费习惯,以求得收视率,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在这里,媒体如何既做好引导的“婆婆”又充当好服务的“保姆”?“二八”法则在中国媒体中的应用或许是一个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