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详细描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会学生鉴赏诗词的一些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
丙辰中秋苏轼因人世间处处是分离、失意的人,就对宋时中秋月圆,世人团圆、世事圆满的节俗思想产生了质疑。通过探究,词人理性的认识到人有悲欢离合,人世间悲欢离合时刻共存,所以中秋月圆时刻,有人分离、失意是正常的。面对这样的现实,苏轼由宋人狂欢过中秋的思想,悟到了人要笑对“悲欢离合”的人生、人世,对宋时世人狂欢过中秋的思想给予了提升拓展。  相似文献   

3.
及物性系统用于不同类型语篇、文体分析的例子屡见不鲜,然而在古诗词鉴赏中的应用却不是很多。从韩礼德的功能语法角度出发,试图对苏轼佳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及物系统分析,体会词人的思想观点,探讨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正人们遭遇离愁困扰时,常借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排遣苦愁和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加之,明月是诗人们吟咏离愁的常见意象,或许我们会认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在抒写离愁主题。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恰当的。单从词序兼怀子由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表达思念之情并非此词创作的原始动机,只不过是作者真实意图兼有的副产品。况且,时值中秋之夜,苏轼偏偏不先述及此夜的常见主题——离别,劈头便问明月几时有,将话题引向沧桑,更足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5课。)【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  相似文献   

6.
古人写词,多由感而发,要么出于生活的磨砺,要么出于仕途的跌宕,总之是情感的宣泄.苏轼所作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是一篇“痛中含笑”、饱含生活沧桑的佳作.全词托物抒情,作者借写月色怀念远方的亲人,用虚境来写实感,极具艺术魅力.在鉴赏这首词时,可用“磨难中的微笑”这一主线贯穿整个文本.  相似文献   

7.
年级:北京玉渊潭中学初三  教时:一课时    师: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佳节,上星期我们刚刚度过什么节日呀?  生:中秋节。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  生:我们全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  生:我妈买了几只螃蟹,还有一盒月饼。全家人一边吃,一边看电视。  师:下面,再看看咱们班的两位同学是怎样一起过中秋节的。  (学生开始表演小品)  生甲:(一边收拾桌子一边自语)马悦说好来我们家过中秋节的,都八点了,怎么还不来呀?  生乙:(敲门)有人吗?  生甲:请进。(拿出月饼)马悦,尝尝我妈特制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宋代著名文人苏轼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北宋名词,近现代以来,经过国内外多位翻译大家的精心翻译已经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苏轼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各个不同版本的英译本,分别从语音美、形式美、意境美等三个方面分析和阐释其中蕴含的翻译美学,以及呈现出来的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本中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为进一步探讨今后的翻译作品如何更好地展示出原诗词的艺术魅力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辅导员》2011,(13):26-26
【闲言碎语】很多人只知道苏东坡作为文坛巨匠的一面.而不知道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作为兄长.苏东坡非常关心弟弟子由.但从物质上.他反过来常常受到子由的照顾。他们的很多优秀诗文.都是在一唱一和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功能文体学为基础,从词汇和语气突出的角度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英译,研究与词的主题意义相关的词汇和语气突出形式,并研究这些突出形式的文体效应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功能文体学为基础,从词汇和语气突出的角度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英译,研究与词的主题意义相关的词汇和语气突出形式,并研究这些突出形式的文体效应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王一平 《现代语文》2010,(10):47-48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苏轼诗词代表作之一,是我国中秋词中最久负盛名的一首。进行本词教学时,在学生课前已完成疏通文字、初步感知全词大意,查阅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两个预习性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笔者首先组织学生讨论:品读古诗词的最高境界是进入作品的意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相似文献   

13.
<水调歇头>是苏轼心灵历程的形象写照.词的上阙以月为引,集中写词人内心的寂寞;下阙则写词人如何摆脱寂寞,在现实的人间生活中获得自由与超越.将儒家精神和佛道思想打通,既不执著于人生,又不离弃人生,而是在平凡多难的人生中寻求对人生的超越,是词人能够走出寂寞而获得内在的生命自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沈敦忠 《教师》2012,(19):21-22
课例研修是指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的教学研修活动。它的基本环节包括:①研修准备:确定学科和研究的主要问题。②研修过程:教学设计—课堂观察—问题诊断—改进教学设计、课堂再观察—讨论与分析—改进—体会和感悟。  相似文献   

15.
16.
文章对英语世界译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七个版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异质文化语境中的七个译本进行了分析比较:对词牌名的翻译处理、对标题的翻译处理、对苏轼标题后的说明的处理以及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本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五处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一直都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尤其是古诗,语言文字方面常用处理文言文的方法来教学,思想感情方面则用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方法来教学,长期以来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于傲洋在《试论诗歌教学的三个阶段》中提出了诗歌教学的三阶段教学法,设计了一套准备——参与——发挥的诗歌教学模式,张厚  相似文献   

18.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及物性理论是Halliday纯理功能的核心内容,是描述小句的系统,包括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本文从该理论出发,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汉英版本的及物性特征,并通过比较两者在及物性上的差别,评析译文,从而指出及物性理论在进行译本评析上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部编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规定语文性质解读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及阐释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时,始终围绕着学生个体发展的三个维度﹑五个领域进行。尤其突现了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精神领域的影响作用,重视了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求激发出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培育起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基于此,在讲授苏轼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时,我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当今时代出发,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领悟作者情感的教学要求出发,对词做如下一番解释,获得了化繁难为简浅﹑化深奥为易懂…  相似文献   

20.
吕刚 《语文知识》2014,(11):74-75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的黯然神伤,终日沉溺于痛苦的沼泽中无法自拔;有的为了寻求解脱,采取种种方式让灵魂和肉体分离;有的看破红尘,与青灯古佛相伴。失意之时,人是痛苦的。但人生毕竟是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坎坷,当失意来临的时候,我们应当怎么对待呢?不妨学学苏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