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情分析】专题热度:☆试题难度:☆☆高频考点:中国古代和近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及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演变历程与启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同时代经济政治发展的关系。考题类型:所考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考查特点:所考试题多以文字、图表等新材料为载体,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有效获取和解  相似文献   

2.
校园文化作为与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等相提并论的文化分类,日益显示出其独特而重要的社会效应。要繁荣校园文化,当前应注意在文学社团、校园广播站、文体活动、科技发明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习》2005,(3):27-48
一、选择题1.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这句话反映出A.中国古代发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C.在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D.三项伟大发明蕴含资本主义发展因素2.人类曾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后世界逐步连成一体,在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交通事业的发展B.地理知识的积累C.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D.航海探险家的贡献3.开辟新航路所带来的后果中,···不包括A.西、葡两国扩大了资本B.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削弱C.扩大了欧…  相似文献   

4.
论科技的发展与学校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教育技术的角度 ,阐述了教育与科技 ,尤其是与现代科技相互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 ,着重分析了学校在与印刷术、电视和计算机等对人类社会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科技发明结合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从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尽管科技的最初发源地是教育 ,但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却是一个双向的有条件的过程。在教育中成功应用科技的前提条件是 :学校不仅要从宏观结构上 ,而且也要从微观组织上进行变化  相似文献   

5.
选择题是最常见的标准化题型之一,在编制选择题时,一般要注意“三性”:科学性、迷惑性、创造性。一、要确保科学性任何学科、任何环节的教学都要确保科学性,数学选择题的编制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衡量一道数学选择题的优势,毫无疑义地应以科学性为其首要标准。一道好的数学选择题,在科学性上应当做到:概念正确,表述清晰,答案唯一。(其中第三点是对“单一”选择题而言,若是“多重”选择题,则允许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教育技术的角度,阐述了教育与科技,尤其是与现代科技相互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着重分析了学校在与印刷术、电视和计算机等对人类社会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科技发明结合过程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从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尽管科技的最初发源地是教育,但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却是一个双向的有条件的过程。在教育中成功应用科技的前提条件是:学校不仅要从宏观结构上,而且也要从微观组织上进行变化  相似文献   

7.
【考情分析】考试热度:☆试题难度:☆☆高频考点:新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初的外交成就、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的缓和、"一国两制"、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和计划经济体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考题类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个别为材料解析题,但都与相关知识点相联系,很少单独命题。考查特点:从考查内容看,集中考查考生对  相似文献   

8.
新学期伊始,我们向大家介绍5项重大发明。美国权威的科技杂志《发现》总结说:它们改变着全人类的社会生活。5位科学家有个共同特点是:从小热爱科学。  相似文献   

9.
在“3 2”的新高考历史试题中,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填空题三道题为75分,占卷面总分的二分之一.多项选择题比单项选择题难度大,容易丢分.解答多项选择题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时间问题.例1.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的发明和发现有(C D)A.有线电报 B.电流C.电车 D.汽车分析:有线电报、电流、电车和汽车都是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资本主义的趋势”这节里讲的.这道题咋看起来是全选.其实不然.有线电报发明于1844年,电流发现于1831年.而第二次技术革命开始于1870年前后,或说19世纪70年代.故有线电报和电流都不是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的发明和发现.全选的错误出在时间概念上.例2.20世纪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B D)A.三国同盟形成B.三国协约形成C.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建立D“一战”爆发分析:这道题的关键是搞清什么是20世纪初.一般说,每个世纪的前20年叫某世纪初.20世纪初指1900—1919年.三国同盟形成于1882年,即19世纪80年代;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于1920年,即20世纪20年代第一  相似文献   

10.
社会实践与科技发明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引导创新首先要主张个性。小学数学教学就要注意利用知识载体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时求异创新.同时倡导解题方案的个性化与多样性。教学活动中教者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有个性、勇于突破常规、探索性地解决问题创设广阔空间.让学生能大胆探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孟威 《成才之路》2013,(14):60-61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许许多多的科技重大发明的出现都得力于人类形象思维的创新性。无论是我国古代发明还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推动。然而,这种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我个人也认为: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课堂教学对促进学生创  相似文献   

12.
<正>历史证明,人类历史上每一项重大的科技发明,都将给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带来一场变革。今天,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同样给社会,也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3.
1月20日~2月18日英文名:Aquarius学习:遭遇较强的竞争对手,如不努力,有被赶超的危险。☆☆健康:情绪低落,烦躁,容易上火。☆☆情感:最近情绪较为被动,某些原因让你不得不顺从对方的想  相似文献   

14.
【考情分析】专题热度:☆试题难度:☆☆高频考点: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的内容与影响,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的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向封建专制宣战的檄文、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以及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权利的斗争,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和平与发展等内容,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古代中国政治家、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亚洲觉醒的先驱等。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已经在中小学普及,科技发明是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鼓励学生进行技术发明,营造良好的情境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对技术发明的兴趣,提高科技发明能力。这对于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更好地把小学信息技术工作做好,以下是自己的几点浅见:一、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学校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鼓励学生积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X射线的发现,不仅对医学诊断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影响20世纪许多重大发现;半导体的发明,使微电子产业称雄20世纪,并促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物理学是计算机硬件的基础;原子能理论的提出,使原子能逐步取代石化能源,给人类提供巨大的清洁能源;激光理论的提出及激光器的发明,使激光在工农业生产、医疗、通信、军事上得到广泛应用;蓝光LED的发明,将点亮整个21世纪.事实告诉我们,是物理学推动科技创新,由此得出结论:物理学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昭示人们,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理工科要重视大学物理课程.  相似文献   

17.
分析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现实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提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要注意三个方面:解放思想,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深化教学体制改革,科学认识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注重指导教师的作用,把握科技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中国,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局限,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反映到古代科技发展特点上,呈现出科学理论与技术发明的严重脱节:科学理论轻实践,技术发明重实用,两者不能有机统一。尽管有此缺陷,却不能否认古代科学技术的存在,要客观、公正地分析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造成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9.
惠平  石萍 《物理教师》2003,24(9):56-58
周光召院士在最近一次关于《物理学发展与应用》的讲座上指出:“近几十年来所有科学技术成果和发明,直接或间接与物理学知识有密切关系,所以物理学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学科,是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翻开100多年来重大科技发展的历史,从蒸汽机、雷达、核能利用、航天技术、遥感技术、纳米技术、网络技术等成果的发明和应用,说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与物理学知识息息相关,所以物理学是实现开拓创新的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1999年国际纯粹物理  相似文献   

20.
汉字是中国人的重大发明之一,中国社会早在几千年前就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毫无疑问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汉字作为一种书面工具,不光记载着古代灿烂的文明,而且更承载着现代优秀的科技文化成果,因为每一个想要了解中国灿烂文化历史的外国人,首先必须要了解中国的汉字,同样作为一个国人,学好祖国的汉字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