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尝试厘清一个时常造成学者误解罗尔斯万民法理论的根本问题:罗尔斯为什么要使用"民族"概念,而不使用一般国际关系理论惯用的"国家"概念?本文认为,罗尔斯并非没有提出"民族"之定义,只不过,他所提出的定义是特殊定义,主要是为了针对其理论而使用的定义(良序民族).论者多半不察,以普遍定义责之于罗尔斯,以致于造成重大误解.此外,本文更认为,罗尔斯的民族定义还可以进一步地发展出一种"国族"概念,作为人类追求永久和平时,应该在政治上达成的共同状态.  相似文献   

2.
契约论作为一种解释国家、社会与政治权威起源的方法,在西方世界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契约论已经过时了.随着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正义理论成为了时代的宠儿,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其当作衡量标尺,用来论证或者检验其他理论的合理性.在<正义论>中,罗尔斯重新采用社会契约论和自然法学说,精彩的论证又重新引发了学术界对于契约论的争论.在正义的语境下对契约论进行探求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洛克和罗尔斯分别是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二者的区别是,在自由平等方面,洛克着重探讨的是原始的契约自由,而罗尔斯在强调自由优先的前提下,更注重平等的价值,在国家观念方面,洛克强调通过契约建立政府的合理性,而罗尔斯则通过契约论证正义原则的合理性;二者的共同之处则在于都从抽象的个人出发解决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对洛克和罗尔斯自由观念的批评分析,当有助于我们探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最大最小值规则作为适合原初状态的选择方法,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但这一规则受到哈萨尼、宾默尔等人的批评与反驳.近年来,随着自然主义向伦理学领域的延伸,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神经伦理学的出现为罗尔斯的最大最小值规则提供了新的论据.本文将以神经伦理学的视角解读罗尔斯的最大最小值规则,并证明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理论包括世界市场体系理论、国际战争理论、民族解放和无产阶级解放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把民族国家作为国际关系的行为体,也把无产阶级作为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对于观察和分析今天的国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重叠共识”理念是解读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一个切入点。在西方社会“理性多元论”的背景下,《正义论》哲学只是诸种合理性伦理价值的一元,无法获得罗尔斯所期望的社会成员的一致认肯。《政治自由主义》正视“理性多元论”的事实,借助“重叠共识”理念在各种完备性学说与正义观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样,在罗尔斯看来,政治自由主义才有可能完成正义论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现代多元社会的正义稳定铺平道路。“重叠共识”的理论运思无疑对利益日趋多元化的中国社会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义与效率常作为评价社会制度合理性的关键词,罗尔斯经过严密论证表明了其"正义优先效率"的思想.他同时引进"差别原则"以结合"机会公平原则"尝试设计一个公正的社会体系以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冲突.罗尔斯这种思想对现代中国的制度改革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契约论作为一种解释国家、社会与政治权威起源的方法,在西方世界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契约论已经过时了。随着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正义理论成为了时代的宠儿,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其当作衡量标尺,用来论证或者检验其他理论的合理性。在《正义论》中,罗尔斯重新采用社会契约论和自然法学说,精彩的论证又重新引发了学术界对于契约论的争论。在正义的语境下对契约论进行探求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罗尔斯的建构论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解读康德道德原则中的自律.他把绝对命令的自然法公式作为绝对命令程序,建构出康德的道德原则,使它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实践.建构的过程是反思的平衡,它被运用到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中,正义两原则的形成就是建构主义方法的运用.原初状态使正义原则逻辑上无矛盾,反思的平衡又确保了它的意愿上的无矛盾.原初契约的前提条件——无知之幕保证了正义原则理性选择的自律性,是对康德的自律原则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通过无知之幕的假设,使正义原则的获得只需理性主体的反省即可得到;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又认为立宪政体政治观念的普遍认同也是理性主体必然需要承认的。但罗尔斯却忽视了政治的维度:对话、商谈以及对多样性的承认,而这些显然是民主社会最根本的精神气质。罗尔斯政治哲学中,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特征,从而使多总是屈从于一,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政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