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规模与质量,而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9日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表示。  相似文献   

2.
教育文摘     
学校教育的大面积丰收应该是人才辈出段力佩在1988年1月2日的《文汇报》撰文指出,我认为,学校教育的大面积丰收应该是人才辈出。人才是不能唯文凭来区分的,而应该以真才实学为依据。而且人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是上了高校才算人才。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是“金榜题名”才是人才,“名落孙山”就不是人才。而翻开  相似文献   

3.
一、分清素质教育突破口的“本”与“末”目前,世界各国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在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焦点则是教育的竞争。为了和国际社会接轨,快出人才,多出人才,迅速和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在世界竞争中取胜,我国政府一再强调,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在对学生全面发...  相似文献   

4.
随着观念的更新,人们对人才已刮目相看,不惜重金而去招聘人才、引进人才,已不是什么新闻,这确实值得庆贺。然而笔者积几十年从业于教育的经验与教训,似乎感到:各行各业都把注意力放到“引进”人才上,而不去花本钱自己“培育”人才,人才的资源很可能有枯竭的那一天。在人才的开发上应坚持两条腿走路,既“引”又“育”,以育为主。 固然立足于自己去培育人  相似文献   

5.
结构才气论     
“才”和“材”是不能两字合一的,“人才”和“人材”是大有区别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困惑就是只能教出“人材”,而不能教出“人才”。其根据就是文坛上每出现一个才子,他们都不认为自己的才气来自于学校(包括大学)的语文课堂。功成名就的老作家很少有人认账,就连80后的作家韩寒他们也不认账。不仅如此,某地把韩寒在博客上写的一段文法不通的话用来作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才工程”一词极其时髦。诸如“跨世纪人才工程”、“高科技人才工程”、“名教师名校长工程”等等,在报刊杂志上屡见不鲜。有的“人才工程计划”还规定了实施时限,确定了培养对象。如,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定的人才工程计划,“XX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工程计划”、“名师建设工程”、“XX市名校长建设工程”等,要在三年内培养多少位名教师,要在五年内培养多少位名校长。实在是太天真了。我们知道,所谓“工程”,一般总是指需要花费较大人力物力,并需借助机械工作的建设项目。大凡物质的建设工程,是应该规定建设时限的,而…  相似文献   

7.
周先燕 《考试周刊》2010,(11):181-182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创造教育”。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那么,何为“创新”呢?创新,是“无中生有”,是“破旧立新”,是“标新立异”,是“独辟蹊径”。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教育。地理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而创新地理教学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为此,应把办好师范教育看成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措施。中等师范学校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按照“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中师的教育改革,在培养目标上,要突出“师范性”,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讲究“全面性”,在发展师范教育事业上.要有“战略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内涵及其意义所谓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和“应试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一个形象化比喻和重要命题,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指出:要着力调整宏观教育结构,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竟争的压力,加快非义务教育的发展,构建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在此之前,他也曾多次提出并强调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问题。显然,人才成长“立交桥”的…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的抢手人才,而不是基础知识扎实,毕业后仍需要进行较长时间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人才;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不是“学术型”人才。为此,我们对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健全高校与企业沟通机制理顺毕业生供需矛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它和企业通过人才市场这一有形或无形的平台,实现着人才的转移和交换。从表面看,高校作为人才市场上的“供方”,毕业生的质量是其生命线,它们理应以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为己任;企业是人才市场上的“需方”,它们最想得到立即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货真价实”的优质人才。也就是说,供需双方在人才的规格上是存在共识的,合格人才的培养既是高等学校的追求,也关系到企业的利益。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人才市场上却出现了一些供需错位的怪现象,客观上要求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人才培养的沟通机制,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合格率”,减少教育和人才的双重浪费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什么是“创新”和“创新人才”?学术上对它们是如何界定的?它们与现代教育技术有何关系?该从理论上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证与阐述。  相似文献   

13.
刘勰是我国秘书学史上对秘书工作研究卓有贡献的理论家,同时也是富有秘书工作实践经验的秘书人物。“练治”而“工文”的理论主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秘书人才素质的精辟论述。刘勰的秘书人才素质论及其秘书工作实践,对于现代秘书学研究和秘书人才的培养仍不乏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魏策》里面记载着惠子这样一段话:“今夫扬,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故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然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这段话的大意,是以杨柳比喻人才,教导我们既要培植人才,又要爱护人才。这是“四人帮”以及他们“阴魂未散”的余党所绝对不会同意的,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不要人才,摧残人才!然而人才毕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培养人才,善于使用人才,无疑地是导致国家富强之路。因此,一个真正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拥有一支庞大的人才队伍。靠谁来培养这支队伍呢?回答可能是一致的:靠广大的教师! 《管子·权修》中有句名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说培养人材既是立国的长久之计,也是很不容易办成的事。在“振兴中华”的号召下,教育战线上的“园丁”们正在辛辛苦苦地为了“百年树人”而“风餐露宿”;在党的关怀下,在“十年动乱”之后,我国重又形成了一支极为可观的教师队伍。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弥补质量上的缺陷和数量上的不足。读一读下面这篇文章,应该可以看到不少可以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多如牛毛。而实际上,笔者以为“创新型人才”的概念解释并不重要,因为,没有哪个国家、哪个企业按照“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定义去发现、选拔、重用“创新型人才”。美国人以实惠的态度概括“创新型人才”倒也值得欣赏,不过任何定义所关注的都只能是结果——已经成为人才的人,而我们更关注的是创新型人才从哪里来,或怎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有关创造力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在很多国家掀起了热潮,国际教育界已把二十一世纪作为“创造教育的世纪”。创造性人才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财富,是世界一切财富中的“母财富”、“活财富”,而创造性人才所特有的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创造性人才用其创造力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因此,创造力资源的开发,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是万万不可漠然置之的。在当今世界上,经济、军事的竞争异常激烈,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其实质又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造性人  相似文献   

17.
张旭东 《留学生》2010,(9):42-42
“千人计划”是中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应对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对策,当前已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又良好的影响。而目前.“千人计划”尚不包括文科(特别是人文科学)的高端人才,由此我们提出建议,中国的崛起和稳定,十分需要这方面的创造性人才,应加强对人文科学高层次人才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而“纲要”的核心问题,无疑就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换言之,就是教育应该如何改革才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人们通过各种渠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也正在发生改变,从直接向社会提供人才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转为高等教育提供“准人才”的教育,这就导致社会大众在讨论人才培养时,常常聚焦于高等教育,忽略了基础教育对于国民素质的奠基作用,而这一倾向无疑是需要改变的。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今后事情成败的关键在于人才。针对我国实际,培养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在振兴我国经济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理应成为高等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所谓“应用型”是相对于“科学研究型”而言;所谓“工程技术”,则有别于“工程科学”和“工程管理”。科学人才的职能在于对自然界的理解和认识,侧重于从理论上探索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而工程技术人才的职能则在于利用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技术上的突破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应用,比较注重于实际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观念的发展和逐步为人们所接受,社会在确定价值评价的标准上,变得更接近实际。人们对人才的评价,不再是简单地依据一张铅印的文凭,而更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已获得的实际成果。同时,受商品经济中物质利益原则的影响,许多人的思想也简单地接受了“市场调节”的观念。表现在衡量人才价值的标准上,社会似乎更注重那些“已经成功者”,个体户、万元户、“承包经理”等成为了社会关注的新的热点,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