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 读了“施永怀教授”后,感到作者对高等学校某些工作中的缺点有所夸大和歪曲,反映了作者自己的一些有毒的错误观点,现提出如下几个主要意见。首先,我感到姚雪垠对于高等学校在学术研究上的某些缺点加以夸大,好像看不到学校中有一点思想自由,周围的环境迫使施永怀“在开会时几乎不敢多  相似文献   

2.
[自按]拙制《姚雪垠生平与著作简表》投给《河南师大学报》后,曾寄去一份补充材料,因《简表》已付排而未能补入。拙表刊出后,又发现两处排印中出现的讹误,现一并补正如下。又,制订姚雪垠解放前的著作目录,存在两个问题:一、刊物不易寻觅;二、据作者说,署名“姚雪垠”的作品不一定出自他的手笔。因此,《简表》目录部分,特别是这次补列的发表在《阵中日报》上的作品目录,是否真确,尚待考证。  相似文献   

3.
《黄鹂》在孙犁众多的散文作品中,也许算不得一篇精品,题材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思想内涵也似有点庞杂。这妨碍了我们对它的解读,因此有人说它是“写热爱大自然”的,有人说它是“领悟艺术规律”的,众口难调,莫衷一是。我认为,要理解这篇作品,一是要用“整体感悟”的方法,二是要联系作家的创作思想,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到作品的真正内涵。这篇散文的倒数第一、第二、第四自然段,是作品的结尾部分,都是议论与抒情,多次谈到了“极致”这一观点,大自然的极致、艺术的极致,认为这是“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作者把整个作品归结到“极…  相似文献   

4.
《晚霞消失的时候》是一篇在新时期之初引起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议的小说。这篇作品的“个体化书写”立场以及对个体命运、个人的精神际遇和人生价值的关注使它明显与同时期大多数作品的“群体化”叙述方式区别开来,在揭示、探究人的荒诞生存境遇方面的独特表现以及整体上“灰色调”的写法和“反英雄”的倾向使这篇作品多少具有一种存在主义的意味。、在个体信仰和宗教问题上,小说以个体化的立场和角度切入进去,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但在新时期之初的文学环境下,这篇作品显得孤高而不合群,它既不合主流的立场和规范.又与当下的时代格格不入,这就使它面临着尴尬的边缘化命运。  相似文献   

5.
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写过多少篇遵命的作文和论文,已经记不清楚了;惟独有一篇饱含着感情的自由命题作文,至今记忆犹新。我把它看作是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写这篇“作品”时我12 岁,是初中二年级学生,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我的祖  相似文献   

6.
“外衣”要得体——语言教学一得●张月桂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语言便是文章的“外衣”。任何深刻的思想,如果不借助于语言这件“外衣”,它就无法表达。当然,“外衣”一定要得体。如何使文章的“外衣”得体呢...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读了“施永怀教授”以后,觉得它是徹头徹尾地歪曲了现实,为右派分子的论点制造了根据。解放以来,广大的旧知识分子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有一些人经过了五大运动和三大改造,徹底转变了立场,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旧知识分子的转变和进步,是跟党的教育和改造分不开的,他们的进步应当首先归功于  相似文献   

8.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一篇著名的散文。这篇散文,有助于我们研究鲁迅早期的生活、思想,因此,受到许多研究者和教学者的重视,在国内外有很深远的影响。特别在日本,对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产生过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对这篇作品的主题,各自理解很不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记录鲁迅思想转变过程的;有的认为是记录鲁迅探索救国道路的经历的;有的认为是揭露帝国主义对日本青年的毒害;有的认为是批判某些清国留学生的丑行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神”、“纲”、“主线”,准确地判断它,关系到正确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它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我认为正确判断一篇作品的主题,应该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它的主线。  相似文献   

9.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人们十分注重的一篇。这是因为,“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的这篇作品,全面集中地反映了陶渊明的思想。而在欣赏陶渊明优美辞的同时。读也会对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作客观、全面的观照。这篇“因事顺心”而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陶渊明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诗意自白。  相似文献   

10.
向诤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5(3):117-118,121
《采薇》体现了鲁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古代忠臣形象的全新价值判断.通过对历史人物伯夷与叔齐的“故事新编”,鲁迅对“骨气”、“忠诚”的定义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鲁迅用自己的怀疑、否定的眼光剥落了伯夷、叔齐神圣的外衣,还原了他们精神的无价值.鲁迅在这篇作品中直指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又一实质:善于转化矛盾,以求自保;避重趋轻,苟且偷生.  相似文献   

11.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一九六三年,作者在《报告文学的几个要求》中说:“我自己,除了诗以外,差不多的文学形式都写过,但都和草木俱朽了,只有《包身工》,在读者中还在起作用。”这虽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清楚地说明了这篇作品在他自己创作中的突出地位。《包身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光明》创刊号。解放后,一九五九年《中国工人》杂志重新发表了这篇作品,并展开了群众性的学习和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九七八年《十月》文艺丛书又发表这篇作品,并刊载了评价文章。另外,建国以来所写的现代文学史和系统研究报告文学的文章,几乎没有不提及这篇作品的。大家一直认为,《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标志着我国的报告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时期,爱情进入文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爱情在政治夹缝中孤独地生长。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爱情作品不可避免地打下了政治的深深印痕,具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所以这一时期的爱情小说只不过披的是爱情的迷人的外衣,其实质是一篇篇的政治教化读物。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文章的主题犹如人的“灵魂”,材料好比人的“血肉”,结构如同人的“骨骼”,那么语言就仿佛是人的“外衣”。常言道,衣冠不整,形象不佳。一篇文章的外衣其实也就是语言。离开语言这一合适的外衣,任何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容,精巧的结构都不能很好地体现。因此,文章的外衣——语言是否合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要素。作品的内涵只有通过不长不短、不宽不窄的语言外衣,才能更好地得以显示。人们一般把写作主体坐下来认认真真地用好文字语言表达的内容算为真正的作文过程。在社会日益发展,交际日益广泛的今天,语言表达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如何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就是如何给文章穿好外衣呢?这就要精心选择好文章的语言并对语言进行一番字斟句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初中现代文学作品这一特定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对所有教材中的现代文学作品有系统的分析与把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宏观和微观的把握?怎样做到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怎样才能在把握语文阅读教学规律这一“共性”的基础上,突出初中现代文学作品的“个性”?借鉴王荣生教授对语文教材选文的分类,从定篇的角度,以鲁迅的作品为例来说明应该怎样处理教材。  相似文献   

15.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的名篇。但我不是因为它是名篇才拿来推荐的,而是因为自己读这篇作品时,一直被深深感动着,读过以后掩卷久之而感动依旧,所以才推荐给我们的小读者。这篇文章叙事清晰、明朗、生动而富有激情,小学生读懂它应该没有任何障  相似文献   

16.
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它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是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菩萨蛮·大柏地》就是毛泽东同志创作的一首意蕴隽永的词作。这篇作品被编排在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第二单元中。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事物与联想”,编排这篇讲读课文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事物与联想”这一读写技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授新课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前提条件进行测评。如:回忆我们曾经在第十册和第十一册中学过的两个重点训练项目———“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相似文献   

17.
大学英语(全新版)第一册第七单元课文A“Kids On The Track”是一篇非常生动的记叙文,它详略得当,生动再现了事故前、事故中和事故后的种种情形。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有一语言现象特别引起了笔者的注  相似文献   

18.
肖洛霍夫是苏联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作家,是现阶段在苏联国内最受推崇、最受爱戴的作家之一。马克·斯洛宁评价“他是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最伟大和最成功的艺术家”。绥拉菲莫维支也称赞他“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同谁都不相象的、具有自己独特风貌”的作家。确实,他的《静静的顿河》和《被开垦的处女地》等名著早已被公认为是开创性的作品了。但是他的《一个人的遭遇》却长时间成为有争议的篇目。然而,这也许正能说明肖洛霍夫的这篇小说有其“独特风貌”,有它的其他作品所不能代替的深刻意蕴吧。这篇“较之许多大部头的作品尤为珍贵”的小说,它饱含着永远有价值的思想,深藏着永远感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林徽因是一位名的建筑学家,也是一位活跃在30年代坛的“才女”作家。作为作家,尽管她曾经进行过各种体裁形式的创作,但她创作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就小说而言,其创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31年到1937年,创作的作品也只有六篇。然而,就是这仅有的六篇小说却也显示了这个“才女”作家的过人的智慧,即她的小说创作不但一出手就表现得很不平凡,而且在各篇之间还显示着她的不断探索与试验:第一篇小说《窘》写了一个落魄的中年知识分子爱上了老朋友的小女儿的故事,它主要剖析的是这个中年人的“窘”的心理;第二篇小说是《九十九度中》,它截取的“是一个人生的横切面”,作把北平“一天的形形色色”和“熙熙攘攘的世界”,“狡猾”而又“犀利”地披露在人们的面前;到了以“模影零篇”为总题的四篇小说,作每篇都以故事的主人公命名,且每篇都集中写一个人物,这无疑又标志着林徽因对于人物“模影”的侧重。  相似文献   

20.
宋彩凤 《阅读与鉴赏》2007,(2):68-72,67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泪珠”与“珍珠”的内涵。2.深刻理解“泪珠”与“珍珠”的关系。3.感悟文章中蕴含的哲理,提高自身的情感。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很美很婉约的文章,而且是一篇含蓄韵味十足的文章。如何使教授文章的过程也“美”起来,尤为必要。所以只能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加深感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情感。教学思路:感悟眼泪,觅取珍珠教学过程:师:2002年的大年初一,有一部电视剧在中央8频道闪亮登场,它就是《橘子红了》。电视作品唯美的风格,伤感的人物,复杂的人物关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一块来欣赏电视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