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祥芹文章学"是从"一语双文"新语文观引发出来的.他独著《实用文章学研究》,主编《文章本体学》《文章阅读学》《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等书,建构了"一体两翼三层级"的文章学体系,主张语言、文章、文学三育的和谐发展,证实其学科开创和奠基之功.文章素养是整个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素养的中坚和核心.采纳运用"曾祥芹文章学"思想,对当代语文教学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钱基博早年因善长古文而崛起江南,中年又以“集部之学”见称于世。他不仅被时人誉为“今之韩愈”,而且其人的韩文研究也对后来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分别从时代背景、生存策略和著作特色等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钱基博韩愈研究的总体南貌,从而彰显他在韩愈研究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吴树仁 《上饶师专学报》1994,14(2):34-37,42
本文围绕夏丐尊提出的好文章的基本条件,关于作文的基本态度以及各类文体的特点,探讨其作法观,指出其在现代文章学发展史上以及作文教学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叶恭绰先生编的<全清词钞>是收录清词最多的选本.作为一个选本,编者在弃取之间就有一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又是什么呢?通过对<全清词钞>的粗略阅读,大概得出以下几点:标榜抒写胸臆,率尔而作,反映重大现实题材;主张革新词之格律,提出"能合乐、有韵脚、雅俗能共赏"的新词律观;并且在<全清词钞>的编辑过程中,努力实行其"搜罗宏富、审慎精严"的词学文献观.  相似文献   

5.
姚永朴作为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积极变革桐城派文论中不符合时代与文章发展的部分,提出了适时而变、圆融通达的文章观:一是强调“不立门户”的派别观;二是提出“诗文一道”的文体观;三是指出“骈散同源”的语体观,认为文章应奇偶并用,骈散并重。  相似文献   

6.
古代诗文总集的编选历史上有一个选本非常值得重视,就是《文章正宗》。南宋真德秀的《文章正宗》打破了《文选》的体例传统,以理学思想为指导来编选诗文。在真德秀之后,文章总集的编选史上便出现了四库馆臣所说的"谈理一派"。真德秀的《文章正宗》是在理学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一部以理学思想为宗旨的选本。随着理学文化的兴衰,后世对《文章正宗》的接受、批评也表现出了一些历时性变化的特征。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后人在《文章正宗》流传过程中的评价问题,可以看出理学文化、后人对文学的本质和形式的认识等方面都对这部选本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看语文教学观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阐述了语文教育在教学观上的发展变化:一是学科性质从工具性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是培养目标从单一、功利型到复合、发展型;三是“教”与“学”由分到合。  相似文献   

8.
唐圭璋先生一生在词选方面着力甚多,除笺注《宋词三百首》外,他还参与编选多部词选。其词选观表现出宏观视野和整体意识的特点,选词注重艺术与审美相结合,贯彻从“重拙大”到“雅婉厚亮”的词学观念。作为词学文献学家,唐圭璋先生用选本批评、编选实践、指导编选实践等多种方式证明了词选的历史意义,并以对选本文献价值、理论价值、传播功能等的充分挖掘丰富了词选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9.
近代学者钱基博博通四部,尤以集部成就引人注目,他虽然没有专研陶学,但在毕生的学术研究中,仍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给予了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钱基博认为陶诗以萧散冲淡为主,亦有慷慨激切。陶渊明诗歌卓尔不群,同时代的诗人中只有曹植、王羲之差可比拟。后世诗人虽有效陶之诗,却难以学而至,非难在学文,而难在有陶渊明那样的胸怀。钱基博不仅推崇陶渊明诗文艺术,亦重视陶诗陶冶人格之作用,曾用之教育子女淡泊明志。  相似文献   

10.
张裕钊不仅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桐城派发展史上重要的文章学家.张氏与其师友及门人的论文书信,多有关于文章学的论述.但迄今为止,尚少有人就此问题予以深入、全面的考察.张氏的论文书信,集中体现了他的文章学思想:倡导“萧疏暗淡”的文风;为文主张以“意”为主,而以“辞”、“气”、“法”辅之;注重声调,并提倡“因声求气”.考察张氏论文书信中的文章学观,既有利于我们探索其文章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又有利于我们看到其文章学对桐城诸贤的继承与超越,还有助于我们对从姚鼐到曾国藩再到张裕钊的这一文章发展史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致用观是我国传统的写作观。从先秦到近代文论诸家,均有不同的倡导和看法,且脉胳清楚,有规律可循。在文章史和文学史上,它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及文化繁荣的积极作用,但是,必须反对和防止狭隘的功利致用观。  相似文献   

12.
2007年3月20日(农历二月初二,钱基博先生120岁华诞),“钱基博与国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隆重召开。会议由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玉德教授主持,华中师大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校长马敏教授,钱基博先生家属、其孙钱佼汝先生,及无锡钱学纪念馆代表,到会致辞。无锡、南京、长沙、广州等高校、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收到论文50多篇。开幕式上,马敏校长致辞,认为钱先生教书育人一生,其教育思想对今天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创新很有现实意义。章开沅先生指出,国学大师要对国学有深入研究,与当今那些不通之人…  相似文献   

13.
曾祥芹先生对"文章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和倡导,是对文章学事业的战略性贡献。"文章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学术背景和职业背景。"文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有五:把文章发展看作语文发展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文章发展战略;文章学"全面发展"的基本思路;文章学"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学"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文章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价值有四:对文章学理论研究具有战略指导价值;对文章学理论成果应用具有战略支撑价值;对文章学教育改革具有战略调控价值;对文章学事业发展具有战略驱动价值。"文章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方略有八:更新发展理念;树立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整合发展资源;创新发展机制;强化发展保证;提升发展水平;增强发展绩效。  相似文献   

14.
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是新旧文化转型的产物。姚永朴在总结桐城派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创新,为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尊重文章学自身发展,他在《文学研究法》中提出了较为通达的文章学观点:不立宗派,骈散同源;力纠前贤空疏,关注文学本位;强调文章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了更加全面适时的文章功效观。姚永朴作为桐城旧人,在古文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时艰难努力,预流趋新,为古文求取生存空间,有一代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15.
文章深入地论述了曾子的文章写作全程观,从“前写作”的文章“认识”论(包括格物、聚材、蓄意、观察、阅读等)到“显写作”的文章“表达”论(蕴涵立意、构思、体式、措辞等)以及“后写作”的文章“传播”论(旨在成品的社会效应和价值评估),说明了曾子的文章写作观是继承了孔子“以文鸣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从明后期开始,在崇文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将小说看作是文章的一个文体类别,认为小说也须具备文章的功能、特点和行文技巧,这一文章化的小说观我们姑且称之为“文章小说观”.明末清初“文章小说观”的形成促进了清代小说的雅化,使通俗小说呈现出文章化的创作方法和鉴赏方式,从而使“类文章性”成为明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小说观”的出现昭示着通俗小说雅俗之变的开始,促进了清中叶文人小说与平民小说雅俗分流局面的形成,这是清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有四位国学大师:太仓唐文治,余杭章炳麟,吴江金松岑,无锡钱基博.今之世人,多知钱钟书而不知其父钱基博.其实,钱基博的国学造诣在儿子钱钟书之上.古今父子皆为大师者十分罕见,无锡走出的这对父子就是这样的佼佼者. 钱基博字子泉,号潜庐,生于1887年,与弟基厚孪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古文学家、文史专家和教育家。他自幼聪明好学,5岁由长兄子兰授课,9岁读完《四书》《五经》和《古文翼》,并能背诵。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钱基博先生的教学实践为背景,分别从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新评价了他在中国文献学史上的卓越贡献。钱基博先生一生,不仅非常重视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而且成果丰硕,贡献巨大。其《古籍举要》一书,前十一卷以经籍为纲目,后六卷以学术为论衡,提要钩玄,创见叠出,是上世纪30年代最具学术特色的目录学著作之一;《版本通义》则为版本学构建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被今人誉为学术界版本学派(侧重学术源流)的"开山之作";而他关于《文心雕龙》、《诗品》、名家五种等经典要籍的《校读记》,既校勘善本,又阐发旨趣,皆大有功于传统国学之弘扬。放眼20世纪中国学术史,如钱氏这般极其重视文献学以指示后学者,并世学人当中实无第二人,足与梁启超比轩轾,允称现代文献学大家。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作为中华第一部个人学术专著,既是哲学圣典,又是文章学元典。它内蕴丰厚的文章写作理论:情志观、道心观、生成观、章法观、思维观、技法观、道德观、美学观。  相似文献   

20.
在以往关于现代学术、思想与文学的研究和叙事中,伴随着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教科书式文学史的一统天下,传统的“文史之学”受到遮蔽、贬抑甚至面临失落。然而,现代学术的建立,包括了“激进”与“保守”两派学人的共同努力。因此,考察“忠诚于旧传统的”钱基博的“国民意识”、国学观以及人文教育理念,有助于全面理解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