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报载,上海市《故事大王》杂志社为确保作者收到稿费而实施了《稿费收据》制度:该社给作者汇稿费的同时,还寄给作者一式两联的《稿费通知单》和《稿费收据》。在《稿费通知单》内写上了被采用稿件的标题,并告知稿费已由邮政局汇出,请作者“收到后在收据联签字或盖章,退还我社”。在《稿费收据》内有作者的准确通讯地址和“收款人签字或盖章”的栏目。多年来,《故事大王》杂志社一直坚持实行这一制度。读了这则消息后,笔者被该社对作者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并情不自禁地道出一句:“妙哉 !《稿费收据》。”   近些年来,笔者…  相似文献   

2.
报载:上海市《故事大王》杂志社为确保作者收到稿费而实施了《稿费收据》制度:该社给作者汇稿费的同时,还寄给作者一式两联的《稿费通知单》和《稿费收据》。在《稿费通知单》内写上了被采用稿件的标题,并告知稿费已由邮政局汇出,请作者“收到后在收据联签字或盖章,退还我社”。在《稿费收据》内有作者的准确通讯地址和“收款人  相似文献   

3.
据报道,大连日报社把日常发稿费工作提高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高度,认为延迟甚至漏发稿费就是侵犯了作者取得报酬的权利,因而采取3条扎实措施,确保了省内外作者都能在15天内收到稿费。 如今有相当数量的报刊台发放稿费拖拉,短则一两个月,长的竟达半年以上,还时常漏发,需要作者“壮着胆子”、“不顾面子”去信讨要才给补寄。产生这种种情形的症结何在?笔者非“圈子”中人,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但却深知由此产生的弊端:一是挫伤了作者的投稿积极性,二是有损新闻  相似文献   

4.
左哲同志提笔写《谈谈稿费问题》(见今年第一期《新闻战线》)的时候,友人曾担心谈这个问题未免“太浅薄”。左哲同志说“不浅薄”,这是有道理的。事关报纸工作的开展,本来就不存在“浅薄”问题。我当通讯员几年了。个人体会,每当稿予被采用,及时收到报纸和稿费的时候,总是十分高兴的。登出来的稿子要反复看,对改动的地方还要细心揣摩,稿费不拘多少,报社付的是劳动报酬,我看作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  相似文献   

5.
贵刊“说长道短”栏《赞大连日报“15天内”》一文,道出了爬格人的心声,我想就此再饶舌几句。 据我所知,除了大连日报,像中国乡镇企业报,也能在15天内让作者收到稿费。甚至还有更快的:常州日报、常州晚报、武进报均在文稿见报当日即汇出稿费,确保本地作者3天、外埠作者一星期内“按劳得酬”。可惜的是这样的单位至今在新闻界还不普遍。笔者和另一位杂文作者在某报连发杂文数篇,半年、一年过去,稿费踪影全无。先后去信问及版面责任编辑、财务部门,未蒙理睬;无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们在从业时,一般都会把目标订在“向钱看”上,但对于写作这个穷行当,想跃跃欲试者,并不乏其人。笔者每次到报社去,无论是大报还是小报编辑们的案头,都堆满了各地的来稿。有些初学写稿者,甚至给编辑写信说,我不要稿费,只要你把我的稿子给我发表了也就行了。对于那些老“写作家”、“写作匠”,亦不再像晋代的王夷甫那样,视钱为“阿堵”,以示自己的清高与风雅,也纷纷加入到“向钱看”的行列,哪家报刊给的稿费高,就向那家报社投稿,以致使那些付给较高稿酬的报社,几乎被名家大腕们“垄断”,即使一些行业报,亦是如此。天津《老年时报》属于《今晚报》报业集团的“子报”,其稿费与《今晚报》相同,比如一篇七八百字的言论稿,稿费就是80元。于是,这些专为老年人办的报纸,也让那些名家大腕给盯上了,以致稿件像雪片般地从全国各地飞来。有次该报一位编辑打电话向我约稿,我对她说,在你们报纸上稿太难了,她笑着说,一年能给你上十几篇就很不错了,你要知道,我们报社的用稿量,只是来稿的三十分之一,作为一般“写作匠”,若想在这家报纸上发一篇稿子,那恐怕就是“上稿难,难于上青天”了。然而,作为一般像笔者这样的老“写作匠”,不仅是写稿难、发稿难,而且是讨...  相似文献   

7.
一位同事在《湖北社会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不久便收到该刊一式两份的“稿费签收单”,上面嘱咐作者收到稿费后及时将签收单寄回一份。此举令人叫好!  相似文献   

8.
写稿之余,翻翻稿费单附言,觉得挺有趣。在这2厘米宽、5.5厘米长的简短附言栏里,各新闻单位发挥它的作用大不一样,有的空白,没有一字,有的附言叫你看了心里甜滋滋的。稿费附言不会直接影响办好报刊、电台,但是好的附言有助于加强报社、电台与作者之间的联系。笔者手头有很多份稿费单附言,附言情况可归纳为如下六种: 一、直接标明“稿费”“稿酬”字样。《人  相似文献   

9.
不承想,有人可以偷文赚取稿费为营生,更不承想,偷文已如此肆虐,无法无天。笔者写文章才几年,因文抄公猖獗,现在已不敢轻易下笔,因为每写出一篇文章,都立马被文抄公抄往有关报刊发表,其程度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里不妨听笔者细细道来── 笔者曾写了一篇叫《“告示”违法,你可知道?》的文章。文章发表后,仅笔者见到的抄袭者就有十几个,如被一个署名为“松涛”的抄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被江西赣江县委的潘其彪抄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被江西戈阳法院的金肖洪抄在《法制日报》办的《法制与新闻》杂志上发表,被四川邻水…  相似文献   

10.
一位同事在《湖北社会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不久便收到该刊一式两份的“稿费签收单”,上面嘱咐作者收到稿费后及时将签收单寄回一份。此举令人叫好! 时下,发表了文章收不到稿酬已是相当普遍的事,究竟是报刊资金短缺无力支付还是因为内部管  相似文献   

11.
笔者喜爱写新闻报道,也被一些报刊不时采用。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有些文章发表以后,经常有报社“漏发”稿酬的情况。试举一例。去年6月2日,笔者在本市某报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几个月后一直未收到稿费。写信询问,仍无音讯。区区一笔稿费,也许不足挂齿,然而某些报社对待作者劳动成果所抱的不甚负责的态度,却令人不快。收不到稿费原因也许有多种多样,即使因疏忽而漏寄,至少也是报社工作人员不应有的一种工作作风。作为通讯员或作者,失去几元钱稿费是小事,而失去了对报社的信任却是非同小可的,这也许是那些“漏发”稿费的同志所不曾想到的。几年前,上海解放日报曾刊登“查漏启示”:凡被该报采用发表的稿件,如超过一定时限未收到稿费,通讯员或作者均可写信询问,报社总编办公室将给予认真负责地核查,并及时补寄稿费。“查漏”活动的开展,不仅查出了报社在寄发稿费上存在的漏洞,增强了有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也大大提高了解放日报在通讯员和读者中的信誉。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笔者为报刊写稿四五年。不但体验到写稿苦,发稿难,而且常为几块钱、十几块钱的稿费伤脑筋. 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稿费1989年下半年,北京某报举办《建设幸福家庭》征文.笔者写的一篇题为《我家是个精神万元户》的稿子被选用后,迟迟未见寄稿费来.1990年6月14日,该报公布了获奖名单,此稿获三等奖.当时寻思,稿费连同奖金会一起寄来的.可是眼巴巴地等了几个月,却是泥牛入海.去信询问仍未果.直到10月份我厂一名同志进京办事,受我之托见到了那位大编辑.她说款随后就寄.谁料这句话只是说说而已.我一气之下给该报总编写了一封言辞不大好听的长信.发出不到半个月,20元稿费和60元奖金都寄来了,可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相似文献   

13.
来函照登     
主编同志:您好!看贵刊刊登要为作者寄稿费的有关报道,非常感动。我在贵刊去年第12期发有一稿《一份彩报一片心》,暑名只署了我的单位,姓名漏排了。我曾去信要求补正和寄稿费,均未见回音。今又特为此事麻烦主编,一是请按稿付酬;二是教请补正:“1997年第12期《一份彩报一片心》作者系:“安庆逸”。祝编安!安庆选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09,(13):58-58
新加坡《联合早报》驻香港记者戴庆成一位中国朋友的文章被某媒体转载后,他去索要稿费,却被告知“没有转载费”。  相似文献   

15.
《新闻知识》今年第三期所登《按质付酬促短文》一文稿费寄来,一同事见只有“八块”,很有感慨地说:“我以为八十块”。另一同事接着说:“还八百块哩!”说法虽有数量的区别,语气的不同,但实质只有一个:讥讽轻鄙。这对我的思想颇有触动,使我想到前不久流传的一首民谣:发了海边的,富了摆摊的,肥了当官的,苦了出力的,穷了摇笔的。确实如此。写一篇东西,三番五次查阅资料,精心构思布局谋篇,反复修改,费时费力,说不定还是无效劳动。即使侥幸刊用,稿费也不过如此。《按质付酬促短  相似文献   

16.
文人写稿,是一种脑力劳动,给予一定的现金报酬,这就是稿费稿费在我国很早就有,称“润笔”近代开埠以来,为工商业服务的近代意义的报纸应运而生,上海自1861年《上海新报》创办,一批中文报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汇报》、《申报》、《沪报》、《诚报》等。其中,1872年4月30日创刊的《申报》是旧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但这些报纸当时是没有稿酬的。《申报》创办人英国人美查在1872年5月4日的  相似文献   

17.
文人将自己的劳动称为“笔耕”,既然是“笔耕”,就要有所收获,如齐白石有一方印,刻的是“我生无田食破砚”,好像是东坡的句子。无田,仍可以食,依仗的就是写文章了。今天把写文章得到的报酬称作“稿费”,古人则称为“润笔”。 这两个字见于《隋书》卷三十八的《郑译传》,郑被隋文帝  相似文献   

18.
感言稿费单     
当了20多年的专业通讯员和自由撰稿人,收到稿费单数以千计。留心稿费单,我感慨颇多,归纳如下:请多写几个字在有些报刊寄来的稿费单上,“汇款人名址”栏里一片空白,既无报刊名称,又无报刊地址,唯有一行由6个阿拉伯数字组成的邮政编码。究竟是哪家报刊寄来的稿费呢?作者不得而知。别把作者的姓名写错了我的姓名,出错率最高的是“昌“”方”二字。比如:常将“昌”写成“吕”“冒”“晶”;将“方”写成“芳”“云”“元”等。笔者自忖,出现这些错字的原因,除了笔误外,大多是因填写稿费单时字迹潦草所致。据此,敬请报刊的财会人员填单时细心点,并…  相似文献   

19.
3月25日人民日报《今日谈》栏发了署名本人的言论《下午学习不营业?》。说来惭愧,那纯属“挂名”——那篇文章基本上是编辑重写的,充其量,笔者的原稿只是提供了一点原材料、一点素材、一点报料而已。可编辑却仍然署了我的姓名,一分不少地付了稿费。人民日报编辑这种默默奉献精神、这种尊重作者的情怀、这种精神境界,着实令人感动!不由得想起了遭遇的另一起殊异的“挂名事件”。同样是京城一家大报,其编辑作风却实在不敢恭维。前不久,笔者投给这家报纸一篇言论稿,编辑在内容上作了些充实,文字上作了些加工,刊登时编辑也便毫不客气地加署了自…  相似文献   

20.
8月19日,空降兵某部宣传于事朱小辉将他收到的120元稿费存入了部队新闻报道基金,至此,他已把6000多元稿费无偿用于培养部队新闻人才。 入伍10年来,朱小辉潜心钻研新闻业务,先后在《解放军报》、《空军报》、《河南日报》、《双拥》等报刊发表稿件300多篇,曾荣立两次三等功,多次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成为部队岗位成才的标兵。他在写稿的同时.注重对营、连业余报道员进行传帮带,提高了全团报道队伍的整体素质。1993年年初,他专门设立了新闻报道基金,把自己的每一笔稿费都存入该基金,用于奖励和资助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