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国维的“境界说”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关于“境界说”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之多。文章拟从前人之见入手,分析其“境界说”的自然基础、基本内涵以及对其几个基本观点的理解.以期对“境界说”有一个比较新鲜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中心,而“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真”。“真”是王国雏整个文学批评理论的出发点,是衡量作品的基本标准。他在《人间词话》中通过品评词作阐述了“境界”之“真”的具体内涵。在众多词人中,王国维对李煜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本文拟从王国维对李煜词的评价这一视角,从艺术品位和创作论上探讨其“境界说”之“真”。  相似文献   

3.
“境界”说,是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的著名词学理论,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对推动古典诗词的研究有很大的裨益。王国维说,词以有“境界”为最佳,有“境界”方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唐五代和北宋词所以能够“独绝”词坛,原因即在此。而境界说中尤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提出为佳,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结及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一、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解《人间词话》开宗明义便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接着为境界规定了两个基本审美形态:“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作为新理学的代表人物,其核心点即在其境界说,而其境界说的核心又在其天地境界。也正是这天地境界一直以来在学界颇受争议。从传统“有”“无”概念来看,冯友兰天地境界是融有佛道之有无智慧,然终归有之境界。而要达到冯友兰天地境界,须是借助佛道之无之智慧,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觉解即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敬及集义的过程就是一个持“有”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主张境界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点,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想境界,以及实现理想境界的不同方法。陈白沙在建构其心学基本体系的过程中,提出了“自然之乐”的境界之学。其“自然之乐”的境界论,在内容和特征上都体现了鲜明的道家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摘取古人词句,发挥联想,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治学成大事业的“三境界”。“三境界”内涵丰富,前人解释颇多,本文主要从人生哲理的高度,对“三境界”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境界”说,即作者创作之境界,作品中之境界,说词人评词之境界与读者心中之境界。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把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境理论系统化,为古典诗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近百年来,学界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存在着很多分歧。王国维境界说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情景契合乃生境界;要有真景物、真感情,才能出真境界;境界要深远,有言外之意。或有某种普遍性的哲理。关于境界的审美类型,王国维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境界的创造途径上,王国维提出了“造境”和“写境”。王国维的境界说,为中国古典诗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意境”论,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大陆学界对王国维美学的研究史,在80年代前,大体上是对《人间词话》的探讨史。叶嘉莹作为海外王学研究的佼佼者,其专著《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之重心仍落在王国维“境界”说上。故,若想对叶著作学术评估,其要点之一,当在分析叶氏“基准”说与王氏“境界”说之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是中国艺术“境界”理论的集大成者,其“境界说”指出,文章之妙在于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而真切、朴实、自然乃是构成境界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是以“境界”说为其理论基础的。从“境界”说派生出来的“不隔”之说,是静安先生衡量词作的一条艺术标准。两者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他认为只有“不隔”才能有“境界”,“隔”就无所谓“境界”了。就“隔”与“不隔”之别,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这样说过:  相似文献   

11.
况周颐对词之“静”境颇为关注,多次提到了静、穆境与深静。对其词学中的“深静说”,有四个方面内容值得研究。穆境与深静同有寂寞深远之味但美学品格不同,“穆境”侧重于追求儒家的温和中正之境,旨趣在“格”。“深静”之境之主体一刹与客体的照面更深邃与空寂忘我,旨趣在“深”与“情”。进入深静之境的前提是主体胸次无尘,有“净”的心识和“情”的支撑。追溯深静说的理论渊源,能够发现其词学深静说融合了儒释道并继承了传统文论思想。将况周颐的深静说和王国维的境界说进行对比可知,深静说侧重于对精神形式“静”的捕捉,而境界说则倾向于表现宇宙与生活的真意。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西方美学哲学思想的批判吸收,其标举的"境界说"所体现的基本情致在于"真"之表达。凡"有境界"之词,在于境界之"真",带有赤子之天然本真,其景其情真切直观,不为雕琢,浑然天成。"境界"之所谓真景真情,是能够令人有"不隔"无碍之感,直至其中景而能深感其中情,故言真贵于美。因此,"真"作为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核质,乃是王氏《人间词话》的中心要义。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西方美学哲学思想的批判吸收,其标举的"境界说"所体现的基本情致在于"真"之表达。凡"有境界"之词,在于境界之"真",带有赤子之天然本真,其景其情真切直观,不为雕琢,浑然天成。"境界"之所谓真景真情,是能够令人有"不隔"无碍之感,直至其中景而能深感其中情,故言真贵于美。因此,"真"作为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核质,乃是王氏《人间词话》的中心要义。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的文学理论批评带有中西结合的痕迹。他的《人间词话》在结构上是围绕“境界说”展开的。“境界说”的突出特点是从诗人主体出发来论诗词境界,论述诗人观物的心理特点,并以此将中国诗歌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写境。这是“境界说”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论词,标举“境界说”,以为词作当以境界为最上,并分境界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此说为诗词赏鉴者奉为圭臬。文章即本斯旨,对唐宋名家之写月佳作,结合作者之境遇,略加赏析,以纪念这部不朽的名著问世95周年。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词名家顾随从王国维“境界说”中拈出“高致”一词,并赋予其更丰富更精微之内涵,自铸而出独立的“高致说”。“高致说”在作品内容上,追求以真为本的超脱境界;在作品形式上,强调“不可无心得,不可有心求”的文采之彰;在作家人格上,力主以“立诚”为核心的心行培养。“高致说”体现了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境界,弥补了王国维“境界说”的某些不足,故在诗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境界”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品词立论的主要标准。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真”、“隔”、“胸襟”、“气象”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王氏诗歌美学体系。“境界说”本之于其“忧生”与“忧世”并重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概念多采自传统诗学,而融之以西学精神,是传统诗论精华与西方诗学精神合铸的一块精钢,本质上则仍是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境界”说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为诗词创作和批评建立的美学批评的主要理论。是书开宗明义揭出“境界”说的大旨:“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又在第九则总结说:“……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认为严氏、王氏之说只涉及诗词创作的表面,只有他的“境界”说才触及到了根本。《词话》还结合文学史上的具体现象,从诗词创作的实践,运用“境界”说进行实际鉴赏和批评。  相似文献   

19.
境界。《现代汉语词典》对此的解释是:“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情况。”一提及境界。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精譬概括出来的“境界”说。其实,今天我们在关注高考话题作文的成功写作之际,也不妨提出新的“境界”说。笔者以为,“境界”在高考话题作文中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更是其成功之核。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作文境界的形成。下面仅  相似文献   

20.
境界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质和特点,陈白沙在建构其心学基本体系的过程中,提出了“自然之乐“的境界之学.为了实现明朗澄彻的“自然之乐“境界,白沙提出了致虚、守静、自得的主要修持途径.这些途径体现了白沙对道家思想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