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宏艳老师是我们的新朋友,这期的“家教话题”,我专门请她来和我们谈谈关于消极的父母意识——把一切都给孩子这个话题。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做父母的往往容易与孩子形成密切的“一体感”,有了孩子便失去了自己。读了孙老师的文章,家长们一定会有许多感悟吧。为了孩子,父母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纠正消极的父母意识,不断学习,和孩子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2.
父母们到了一起,常会议论、评价自己的孩子,孩子成长中的每个话题都是父母们乐此不疲的。但孩子会如何评说自己的父母呢?我们来听听几个孩子的心声。  相似文献   

3.
游戏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家长指导孩子游戏时应该做到: 一、热情支持、鼓励孩子游戏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玩游戏,使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并且为孩子创设游戏的条件。首先家长可以选一个光线充足,空气流通的地方用桌椅将活动地方围起来,形成一个游戏角,这可增加孩子游戏的情趣。其次,家长要提供玩具,玩具是孩子游戏的工具,也是孩子学习的一种形象的启蒙教科书,孩子游戏离不开玩具,年龄越小越如此。家长还要为孩子寻找游戏的同伴。孩子在游戏时常因缺少同伴,而降低了对游戏的兴趣,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和邻居孩子一起玩,自己也应尽量抽时间和孩子一起玩。  相似文献   

4.
家长的苦恼作为班主任,经常与一些学生家长交流关于学生的问题,发现很多家长最苦恼的事情是难以和孩子沟通、交流。他们反映孩子进入中学后,基本不与父母交流自己在学校的事情以及自己的生活、兴趣爱好,逐渐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无形中与父母之间出现了一堵墙,有时父母即使主动与孩子交流,也难以打动他们,回应更多的是冷漠。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反映与父母在一起感到无话可说,没有共同语言,甚至很反感与父母在一起,一听他们说话就感到不耐烦。怎样更好地与学生交流,这不仅是摆在家长面前的问题,也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难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理和生理有了很大变化。他 (她 )们与同学们在一起 ,叽叽喳喳 ,有说有笑 ,有打有闹。遇上双休日或寒暑假 ,也常常有他们自己的活动 ,如看电影、郊游、玩电子游戏、上网……做父母的心里有点纳闷 ,怎么孩子长大后同自己说话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原先总是吵着要跟家长上街 ,串亲戚家 ,上公园去玩 ,现在却不了。原来 ,这种迹象并不奇怪 ,这是青少年的自发性集合 ,是青春期的社会心理特征表现之一。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 ,不会满足于整日同父母厮守。他们同大人们的兴趣爱好不同 ,接触的事物不同 ,所处的环境不同 ,因而没有…  相似文献   

6.
李阳 《辽宁教育》2004,(3):34-35
二、以不同的方式关注孩子的语文学习●多数家长经常关注孩子的语文学习现在的中国,在城市中小学读书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日常又多半与父母单独生活在一起,在这种被称为“核心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要么能够充分得到父母的关怀,要么由于父母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而遭遇冷落和疏忽。但家长给予孩子的无论是关怀还是冷遇,都能在孩子的学习上突出地表现出来。每个做父母的,对学校课程的设置,对各门学科的了解,对自己孩子的期待是不一样的,那么,他对各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及辅导力度也不可能一样。我们想要知道的是,家长们对孩子的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7.
家长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其实有意无意中已经通过自己的行为传输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孩子对父母一定是有样学样。我们很难发现一个斤斤计较的家庭里面能够走出胸怀博大的孩子,我们很难在一个庸俗的家庭里面发现一个孩子有着高雅和清纯。父母心平气和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养分我们往往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但我觉得这是不可比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就像一棵独立的树,全世界每棵树长成一样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孩子的父母纷纷涌往城市,"留守儿童"这个词已变得不再陌生。而当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一个个在埋怨父母的唠叨和管教太多时,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却一个个翘盼父母的归来,哪怕像城市的父母伺候自己的孩子一样伺候自己的父母。可是,就连这样的机会也少之又少。留守儿童的童年是苦涩的,是缺少父母之爱孤寂着的。作为成人的编辑们,只希望外出打工的家长们,在给孩子争取物质的同时,也能尽力给孩子一些天伦之爱。孩子们在逐渐长大,在逐渐认识这个世界,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家庭缺憾时,他们的性格将难以健康发展。能和父母在一起吃苦和承担压力的孩子,未来极有可能也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一幕幕:你性格外向,喜欢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可是你的女儿很害羞,整天粘着你,不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游戏;你的丈夫总是希望你们的儿子成为足球明星,但小男孩却喜欢蜷在床上读一本好书…… 作为父母,我们经常为孩子取得的成绩骄傲.然而也有一些时候,我们会感到困惑、惊讶,为孩子的能力、兴趣或者性格感到失望.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哪怕有那么一点点的与众不同.其实,我们应该让孩子"本色出演",演绎自己向往的人生——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尽管这对父母来说绝对是个挑战.  相似文献   

10.
家长必须了解的青春期 从孩子开始会说话起,父母们每天就要回答无数千奇百怪的问题.当青春期来袭的时候,家长如果不做好功课,孩子们的很多问题依然很难回答.当然,零问题的青春期同样是不完美的.父母们自己都经历过青春期,都曾经被自己父母的一些善意的谎言"蒙骗".这里我们就用一些事实告诉大家,应该如何与孩子一起度过青春期的懵懂,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交流,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和矛盾.  相似文献   

11.
刘平易 《中华家教》2014,(Z1):92-93
接受晚报记者的采访,我谈了关于如何防止孩子上网玩游戏的话题。采访我的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说起了自己的儿子。其实,在很多场合,虽然开始交流的话题并不是孩子,但是最后都会跑到这个话题上。这也说明了孩子的教育是每一位父母都很关切的问题,大家在一起会相互"取经",共同探讨教子心得。  相似文献   

12.
平时,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长们在—起孩子就是谈论的话题,相互攀比,孩子学的什么?在那里学的?诸如此类等等。家长平时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对孩子的要求总是这不行那不行的,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其理由就是为了孩子好。这一切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根本没有去考虑孩子的感受,在这里,孩子只是家长的摆设而已,家长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设计孩子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每次去给儿子开家长会,家长们聚到一起,话题自然离不开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现在越来越任性,根本听不进父母的话""我的孩子太贪玩,做任何事都没有毅力""最近孩子迷上了游戏,不能自拔,我们做家长的也无能为力"……从每位家长的谈话中,可以感受到大多数家长都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们对一些父母说“你们把孩子当作了工具”,父母们肯定会觉得很委屈。为了孩子我们自己少消费让孩子上各种班;为了孩子我们放着自己家舒适的大房子不住,跑到孩子上的重点小学附近祖了一居室一家三口挤在一起;为了孩子母亲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做起了全职妈妈,把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当作自己全部的工作内容……这难道是把孩子当柞了工具?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90年代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看多长时间的电视最合适,到了21世纪初,人们关心的是孩子上网的时间该如何掌控。而这些趋势在2010年又交错在一起,手机、电子游戏、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等新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为青少年提供了娱乐休闲空间。父母赋予孩子的自由度导致科技消费在青少年中间泛滥。  相似文献   

16.
多与孩子交谈,这是父母与孩子沟通情感,加深对孩子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了解的好方法。但是,不少父母亲却觉得一年365天,天天与孩子在一起,难以找到那么多交谈的好话题。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相互交谈的兴趣。白天,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各有各的事。晚上,虽然都回到了家,但除  相似文献   

17.
李瑜 《中学生博览》2022,(30):58-59
<正>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在你对面,而你却在玩手机。如今的孩子人手一个手机或ipad已经是家庭生活的常态,信息技术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亲子间的“手机争夺战”也成为了很多家庭影响亲子关系的一个挑战。家长们纷纷控诉着游戏的罪过,生怕孩子与游戏有任何瓜葛,而又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绝大多数的孩子都爱玩游戏。沉迷于手机与网络是否是孩子的本意?当孩子玩游戏时,家长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8.
绝大部分家长十分关注孩子入学前的准备,也在努力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为了在这个时期能给予孩子以有力的情感支持,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并做好从物质、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心态转变和心理准备告诉自己即将是一名小学生的父母了,并积极获得与之相关的经验积累。主动向家有小学生的邻居、亲友询问和请教,了解作为小学生父母的心理感受和各类  相似文献   

19.
《绝世好爸》中开叔有一个比喻:自己是一棵树,为了子女可以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我们“独生父母”的父母们或者说不出像这样有深度的比喻,可是他们为“独生”的儿孙们所做的奉献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多数祖辈家长继续在为“独生父母”和孙辈们活着。为孩子们活,其实孩子们未必领情。祖辈家长们害怕代际沟通中的失败,担心有朝一日被孩子嫌弃,这是个有价值的议题。“懒惰”的收获:从“单脱手”到“双脱手”“好父母要像水一般”,这是从个案访谈对象洪姨那儿听来新鲜话语,洪姨说这不是她的创,是她从某篇文章中“迁移”感悟来的。在社会交往的人际系…  相似文献   

20.
孩子的交往能力很重要,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条件。接纳孩子的伙伴是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的第一步。拒绝和敷衍都会使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时产生退缩的行为。欢迎孩子的伙伴到家中做客。不必太在意孩子们在一起时对家中的清洁与秩序的“破坏”。父母可以巧妙地抓住这一时机培养孩子们自理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允许孩子拿自己的食物、玩具和用具招待他的伙伴。给孩子空间,允许孩子们在一起说“悄悄话”、进行“秘密”的小活动。平时鼓励孩子和小伙伴组成小组共同学习、共同游戏;节假日主动为孩子们创设机会,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一起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