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云南的采矿业迅速发展。据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下《五金》记载,银的产量,浙江等八省,还“不敌云南之半”。正因为这样封建统治者对云南的矿税榨取也最凶狠。《明史·王元翰传》说:“至云南之大害,莫甚贡金、榷税二事。”贡金,是指万历二十二年后,云南每年所进的御用金五千两,已使“滇民力竭”;榷税,即万历二十七年起,明神宗  相似文献   

2.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云南矿冶业长足发展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由于元明两代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清初云南社会的稳定为云南矿冶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条件,加之清前期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刺激和清政府重视开发云南边疆,云南矿冶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各类矿冶业主要矿厂分布广,井增至86个;铜、锡等产量巨增;生产规模大,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出现了清史上著名的、数额巨大的“滇铜京运”等。  相似文献   

3.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云南矿冶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究其原因,它是元明两代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清初云南社会的稳定为云南矿冶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条件,以及清前期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刺激和清政府重视开发云南边疆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矿冶业可为各类器械、工具、钱币等的制造提供原材料,其盛衰变化足以影响到经济、军事、政治等领域。因此矿冶业在古代社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宋代矿冶业的研究和其应有地位并不相符.具体表现有三:一是从事矿治业研究的学者数量较少。二是成果数量少,只有数量不多的论文。无专门著作出现,并且除王菱菱的系列论文外.其他人专题文章多不超过一篇。三是已有成果关注的内容主要是矿产地的分布、矿产量、矿业经营方式等.并且主要集中在资料较多的北宋和南宋初期.南宋中后期矿冶的情况则少有人涉足。然而令人欣喜的是.2005年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菱菱教授的专著《宋代矿冶业研究》(以下简称《矿冶》),全书39万字,分为十章。  相似文献   

5.
矿冶业在宋代汀州的产业结构中占居重要地位。汀州在五代时期已经开始一定规模的矿业开发,北宋汀州矿业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元丰前是汀州矿业开发的兴盛期,首要原因在于大批北方流民进入汀州,人稠地狭,不得不从土地资源之外寻求新的经济来源,丰富的矿藏资源为其提供了绝好的物质基础。因而北宋汀州矿冶业成为支柱产业。但从仁宗朝开始就已经出现兴废不常的现象,南宋时汀州矿冶业处于没落阶段,失去支柱产业地位。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一隅 ,矿产资源丰富。清代 ,云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加深 ,矿冶业获得了空前发展。清代云南矿冶业对边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并带动了云南社会的整体发展 ,提高了云南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7.
元代的采金、金课与淘金户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在金的生产和征课方面与宋代有很大不同。元初以入场服役的劳役制生产形式为主,有专门的专业世袭户计,后逐渐向听民自行淘采,由地方官府依每岁征粮例,照元额征纳的形式过渡。元代金的产地大大超过宋代,金课也比宋代高很多,但由于相当一部分矿冶户计只是在减免租赋杂役的情况下,向官府虚输矿课,并不真正从事矿冶业生产,即使在从事淘采生产的金户中,随着岁额的提高或矿脉的枯竭,“用钞买金以办官课”的情况也日益普遍,所以元代矿冶淘采业的纳课数并不真实反映实际生产量。值得注意的是云南开始成为矿冶业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8.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云南矿冶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它是较为全面、整体的发展,在矿冶业里已有局限的资本主义萌芽,且催生了兴盛的矿冶文化,但也具有封建社会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此同时它产生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9.
我国南方矿产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矿冶业的重要基地。长江下游的吴越之地,在青铜冶炼和铁器制作上,很早享有盛誉。但是秦汉四百余年间,统一的封建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一直稳定在黄河中下游,原来颇有基础的南方矿冶业反而一度消沉。以冶铁业为例,据《汉书·地理志》载,西汉设铁官49县,长江以南仅置桂阳(郡治今湖南林县)1处。江南其它地区及至岭南竟无一处有置。东汉仅在西南四川、云南地区增置铁  相似文献   

10.
明代以前云南的矿冶业云南是我国西南边疆多民族的省区,开矿事业,从地下历史文物特别是许多铜鼓的发现,可知其早已存在于古代社会,多为少数民族所制作。战国晚期,楚庄蹻率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地至滇,带来了楚国矿冶业高度的生产技术,使边疆文化,更推进一步。汉初巴蜀人民由于滇僰邛筰四塞道路的开通,西南夷地区丰厚的物资随着商队出入,进行商品交换,掀动內地人士群起至边疆贸易,转贩货殖于犍为朱提等郡,在这里开辟奴隶市场,开矿铸币,首先建立起矿冶基地,以此巴蜀殷富。  相似文献   

11.
山东的矿冶业起源很早,早在东周的齐国就有管理铁矿的官员.经历了汉唐时期的发展,宋元时期矿冶业已成为山东地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直接推动着当时山东区域经济的发展.山东冶矿的开采在宋元时期颇具优势.尤以金、铁生产最为有名.北宋时莱芜监与江苏利国监同为京东两大铁冶中心.宋时登、莱二州产金,元丰年间登州、莱州的黄金产量约占全国的90%.不少矿冶产品数量和质量居全国之首,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十堰地区的矿冶业 ,此前已有学者不同程度论及到。本文在研究了大量直接和间接资料的基础上 ,梳理出了明清两朝十堰地区 (包括郧阳府六县和时属襄阳府的均州 )矿冶业的基本线索、概况和特点 ,分析了其兴废的原因。也从经济的角度反映了该地区这一段历史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姜逸云  邵春美 《海外英语》2012,(16):142-143
近年随着矿业的迅猛发展及矿业文化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矿冶类相关文件的翻译渐渐增多。该文首先对矿冶类文本的定义和特点进行阐述,依照文本类型理论对矿冶类文本中包含的信息进行划分,并分析该类文本中信息的特点从而分析此类文本的翻译策略,以期能够对矿冶类文本的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近年随着矿业的迅猛发展及矿业文化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矿冶类相关文件的翻译渐渐增多.该文首先对矿冶类文本的定义和特点进行阐述,依照文本类型理论对矿冶类文本中包含的信息进行划分,并分析该类文本中信息的特点从而分析此类文本的翻译策略,以期能够对矿冶类文本的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在国家鼓励植棉政策的引导和商品经济发展条件下,山东西部地区,特别是运河沿线地区的植棉业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山东西部三大棉花生产区域——东昌、济宁和曹州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大,棉产量和商品率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不景气,外资矿产肆意倾销,国内交通不畅、车辆毁损、运费高昂,致使矿场生产萎缩,矿商濒临破产,矿业面临巨大危机。为扭转颓势,国民政府举办国营厂矿以增加矿产供给,整理铁路以疏通运输,在调整运价、推进同业联营和改善矿业金融等方面也有一系列方案。但从政策执行效果来看,矿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没有消除。这种状况,反映了国民政府仍然从私利出发,缺乏保护国内民营工矿业的眼光和魄力。  相似文献   

17.
数千年绵延不断的矿业开发史,使黄石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矿冶文化史的代表者,也使黄石成为中国工业文明的一部历史缩影,进而赋予了黄石在中国城市群中的特殊历史地位,也确定了黄石矿冶文化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8.
唐代西南地区矿冶业在当时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其发展的规模不同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唐前期矿冶业的分布主要在剑南道和山南道的十二个州,唐后期矿冶业的分布在以上地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十四个州。这表明,唐代西南地区的手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万历以后,云南社会动荡不安.陈用宾巡抚云南期间,对边省边防、军队、财政、少数民族上层间为争权夺利而挑起的叛乱等问题,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取得了成效。他还从维护边疆安定出发,力阻矿税监入滇。但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明王朝在云南的腐朽统治,自己也成了明末腐朽政治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20.
矿业开采是美国西部开发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以1874年黑山发现金矿为标志被分为两个时期。1874年以前为浅层矿开采时期,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淘金热,采矿营地和矿业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随着浅层矿的迅速枯竭,人口向其它地区转移,矿业城镇被遗弃,很快变成了满目疮痍的“鬼镇”。矿业城镇这种被废弃和不稳定性历来被认为仅是矿业本身造成的后果,本文则就“鬼镇”出现的真正原因做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