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楷书形成于东汉末年,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唐朝逐渐成熟完善.唐朝楷书成就之高,流派之多,大家之众,影响之远,在中国书法史上都是空前的.唐朝的书学理论著述成果卓然,成为唐书成熟完善的另一标志.规范的楷书既是科举的重要内容,亦为人们政治、文化生活的交流手段.所有这些又促使唐楷的成熟完善,唐楷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展示了全新面貌.  相似文献   

2.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他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使国家从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唐朝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黄金时代,唐太宗也与唐朝盛世辉煌同时名垂青史。隋唐历史,特别是唐朝前期的历史一直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也是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在以往的高考试题中,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三大题型都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内容等都曾涉及,就占分比例来说,只要有主观题出…  相似文献   

3.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闻一多先生甚至认为,与其称为唐诗,毋宁说成诗唐。在他看来,那个时代是诗的时代。从唐诗作者之多,作品数量之大、题材之广和艺术手段之高等几个方面均可说明唐诗雄视千古,播美百代。而就书法来看,史至魏晋,崇尚自然,玄风大炽,书法之审美由自发走向自觉,魏晋书学成为中国书法史第一座高峰。到了唐代,楷书可谓集其大成,由魏晋之“尚韵”转而“尚法”,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皆开派大师,其成就之高至今仍  相似文献   

4.
王永华 《陕西教育》2008,(10):92-92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太平盛世——短短的23年,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迅速发展,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代。唐太宗李世民被公认为我国古代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好皇帝。“聪明一世,懵懂一时的英明帝王”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他的最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唐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百花盛开、绚丽多彩的一个时代,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书家。如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诸家。盛、中唐或稍后一点的李邕、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他们都是我国书法史上各树一帜的大书法家,他们为我国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楷书,从中国碑牌上看,真正十分成熟的楷书到唐初才形成,而臻极。行草,在唐初也是鼎盛时期,自唐代开始,行草才真正地奠定了在书苑中的显著地位,并为  相似文献   

6.
作为近邻,古代中国人很早就了解了印度。西汉称其为“身毒”,东汉则称之为“天竺”。到了唐朝,才确定译为“印度”。这一名称的确定,得益于唐朝高僧玄奘的考证。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说:探讨“天竺”的名称,旧时叫“身毒”,或者“贤豆”,根据正确发音应该称作“印度”。按照印度自己的说法,对  相似文献   

7.
朱子涵 《江苏教育》2022,(29):35-36+54
<正>在中国书法文化的历史长卷之中,楷书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文字演化最初的甲骨文字到后来的青铜铭文,经历时间的洗礼与统一文字的完善,发展出秦篆,又不断化繁为简,出现隶书、行书、草书,再加以规范化,在唐朝楷书终发扬光大。作为中国书法史的顶峰时期之一,统一强盛的大唐经济繁荣,思想多元开放,文化壮丽辉煌。同时唐朝皇帝对于书法亦酷爱,为唐朝的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一时期上续汉魏之隶意碑风,下开隋唐之楷体书韵,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羊欣,幼学书,兼善隶、行、草书,为王献之之后著名的书家。传世书法作品有《暮春帖》《大观帖》《闲旷帖》等。著有书法史著作《采古来能书人名》。  相似文献   

9.
书论中常言,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书尚“意”,元明书尚“态”。在我国书法史上,各朝各代的书风的确各有尊崇与注重。唐楷的尚法主要是指崇尚楷书的笔法和字法,即笔画的写法和字的结构。一个朝代的总体书风总是承袭前代书艺的优点并渗透当代文  相似文献   

10.
楷书发端于东汉末年隶体解散,经历数百年演进之后在唐代中后期达到完全成熟,而颜真卿则是楷书系统成熟的主要奠基者.楷书系统的成熟主要包括楷书正体的成熟和楷书系统内部正体、草体的统一,颜真卿在楷书正体单字结构类型演进和中锋提按笔法使用上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更以其杰出的行草书创作,实现了楷书系统内部正体、草体书写方式的统一,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王羲之之后书法史上的又一开风气人物.  相似文献   

11.
国学大师梁启超曾著《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他将中国几千年的学术思想分为七个时代:以春秋前为胚胎时代,春秋及战国为全盛时代,西汉为儒学统一时代,魏晋为老学时代,南北朝、唐为佛学时代,宋元明为儒、佛混合时代,近二百五十年为衰落时代。尽管是一家之说,但也能粗略看出中国学术思想的大体脉络。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有很多经典对历史产生过影响,并且给中国人打下种的烙印。先说儒学,被列为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儒学主张“礼乐”“仁义”“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政治上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  相似文献   

12.
西汉与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尤为相似的两个朝代,而且都十分强盛.西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期,唐朝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现就西汉和唐朝的历史进行比较.一、西汉与唐朝的强盛1.政治上,①两朝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西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唐朝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巩固其统治.②都重用有才能人为官.汉朝的陆贾、晁错、卫青、董仲舒等;唐朝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③都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西汉王朝主要是解决“王国问题”,采纳儒生董仲舒建议实行“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木”.唐王朝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相似文献   

13.
楷书也称真书,它产生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极盛于唐,一直沿用至今。由隶入楷,完成了我国历史上文字书体的大演变,而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这种演变过程内部始终贯穿着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那便是人们对书写快速简化的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频繁的社交活动。汉代隶书盛行,基于实用和简化的要求,楷书由隶书通过“隶变”开始萌芽。而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时期,这时期楷书的价值在  相似文献   

14.
古典文献学是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与整理的学科,与古代文化各个分支的研究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文献学理论和方法而形成的学科,为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提供有关典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献处理方法。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这门学问开创于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刘氏父子整理群书,广泛搜集各种本子,把同一种书的不同的本子进行校雠,缮写出比较完备的本子…  相似文献   

15.
颜、柳、欧、赵被称为楷书四大家,他们的书法可谓中国书法史上楷书的典范。颜指的是颜真卿,柳指的是柳公权,欧指的是欧阳询,这三位都是唐代的楷书大家;而赵指的是赵  相似文献   

16.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革新运动的杰出代表。其主要贡献是:第一,开辟了今体行、草、楷书的发展道路。他继承前人书体精华,大胆变革,超越前人成就,创造了雄视百代的“王体”,成为南朝和隋唐以来千余年间书法发展的主流;第二,改革了传统性的笔法程式,创造出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形成“一形众相,万字皆别”的艺术风格和多姿多采的审美意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  相似文献   

17.
宋代书法家苏轼说:“真如直,行如行,草如走,未有不能立而能行者,未能行而能走者。”学书法者,大凡从楷书入手,但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书法教学得出一条经验:学习书法从隶书入手,效果更好。一、从我国文字的发展史来看,隶书能承前启后,并为楷书之源。中国文字的发展,最初是字体的发展。我国文字的沿革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七级。从沿革顺序可以看出:隶书上承篆意,下开楷法,是现代文字之祖。唐张怀■《六体书论》说:“隶书,程邈造也,迹皆真正,亦曰‘真书’。”《宣和书谱》说:“上谷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的“无为”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老子第一次提出“无为而不为”的著名命题以后,许多古代中国思想家都在自己的论著中对这个命题进行了研究,阐发其中的哲理。在这方面,理论成就突出者当推西汉淮南王刘安(约公元前179—122年)与其宾客们共同撰写的《淮南子》。这部书通过“兼儒墨,合名法”,尤其是继承和发挥诸子的集大成者荀子及其发展者韩非子的有关思想,将传统的“无为”与“有为”这对范畴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以同一性为特征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李世民是开创、奠定唐朝三百年统治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在其行政之余,不废模仿,并积极倡导书法,由于唐太宗的身体力行,使得朝野上下书法之风大盛,有力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繁荣。唐朝各种书体的成熟完善,艺术成就之高,书法流派之多,书法大家之众,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书法史上都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20.
考察西汉前期散文,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具有浓厚的文学书写特征。“用事”是这篇文章典范式的表达方式,它对后世隶事用典手法的成型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意义不仅显现于表达形态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为文学散文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叙事到用事再到用典,是中国散文由提供思想范式和统治经验的“致用”之文,走向个人意志与趣味的张扬及其表达,最终形成真正的文学散文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