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主要新闻传播媒体广播、电视和报刊的内部,有人也这样认为,广播一听就过,其真实性可以马虎一点,而报纸(刊物)则不一样,白纸黑字写着,人们随时都可看得清清楚楚,马虎不得,电视则介于两者之间。再有人认为各级新闻单位对新闻真实性要求也不一样,中央级要求最高,其余类推次之,有些小地方、小范围影响小的可以低要求。此外专业性新闻传媒和非专业性新闻传媒,传描新闻其真实性标准亦当有所不同。 出现上述种种怪现象,对于部分人来说可能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不正常现象。追根溯源,当然有其历史的和客观的原因,但主要还是主观的和现实的社会原因。原因之一是,有些作者理论认识上走进了误区,对新闻真实性缺乏深切理解;而有些人则以“新闻改革”等为借口,企图打破新闻真实性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加入一些肮脏的东西;破坏其纯洁性。原因之二是,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有些作者财迷心窍,搞“有偿新闻”,赚不义之财,而丧失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规范——新闻真实性原则。原因之三是,缺乏理论学习和职业良知,在社会万花筒(尤其是社会腐败现象)面前显得麻木,无能为力,以至随波逐流,听之任之。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报道中,尤其是批评性的报道中,稍有一些出入,就会引起新闻侵权指控,作者或新闻机构即成为被告。从这几年新闻侵权诉讼的司法实践中,一些法院更是强化了被告(作者和新闻单位)的举证责任,提出了“谁报道,谁举证”的“新闻审判制度”,还格外注意了举证责任的转移。①这个“谁报道,谁举证”的“原则”,曾多次出现在某市高级法院的文件中,也为一些法院所引用。②同时这一“原则”,也被许多新闻界人士所认可和接受,有位学者认为,“被告人的举证责任是第一位的”。他提出,“法院在审理新闻侵犯名誉权案件中应坚持如下提供证据的原则:(1)被告人,即新闻稿的作者和发表者,应当提供证明新闻指责原告的事实或断语真实性的证据……;(2)原告人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证明新闻指责自己的事实或断语不真实的证据……;(3)鉴于虚伪的事实或断语中,是被告人无中生有的,原告人提供证踢其不真实性的证据客观上有困难,法院不但不能因为原告人提供不出足以证明自己主张的证据而驳回其诉讼,而且应当积极主动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③笔者认为,这些观点是对民诉法规定的认识上的偏颇,不利于保障新闻工作者的舆论监督权,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真实、鲜活、公开是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则是它最主要的特征。离开了真实,也就无所谓新鲜和公开了。新闻的任务、新闻的指导性等等,都是以新闻的真实性为基础的。近年来,通过开展“三项教育”活动、坚持“三贴近”原则、开展“走转改”活动.  相似文献   

4.
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新闻真实性的涵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也许有人觉得不屑一提,其实不然。因为目前已有的解释,并不明确。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所谓真实性,是指新闻事业“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如实报道”;“做到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要求“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事实”,只要如实反映事实的客观存在,反映现象的真实,即谓之真实。这两种观点,我认为是似是而非的。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新闻科学当然也不例外。新闻真实性研究的独特对象是什么呢?把“客观事物”或“事实”(二者实际上是一个意思),作为新闻真实性的研  相似文献   

5.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客观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新闻真实观、新闻真实原则的指向性以及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国际视野等方面,论述了新时期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必要性以及新时期进行新闻真实观教育的基本方法、特点等。文章是“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巡回报告团”的发言整理稿,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守住底线——论新闻界的三次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国新闻改革以来,中国新闻界经历了三次反思。这三次反思确立了中国的新闻改革和新闻工作必须坚守的三条底线:新闻真实性是最基本要求,党性原则是最基本原则,"公共利益至上"是最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7.
客观·公正·全面·平衡——论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具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学观念体系中,真实性居于最核心的地位,是所有其他新闻学观念的基石。新闻真实性的下位观念是新闻传播的客观、公正、全面、平衡等。这些观念既保证上位的真实性观念的实现,又体现上位的真实性观念的某些内容,即服务于新闻的真实性观念。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杰克·富勒明确指出:“客观这个概念就像其他概念一样,可以用做研究被记者用来描述真实性原则的含义和局限性的一个极好的起点。”①在我国新闻界,虽然人们也都坚持真实性原则,但很多人并不认同真实性原则的下位观念。由于理念的缺失,新闻失实在所难免。客观性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8.
新闻编辑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新闻编辑主体面对大量的新闻稿件,不仅要对各类作品的特点有较清楚的认识,而且要对这些稿件进行整理、分析、选择、修改等。新闻编辑的根本性原则是对真实性的把握。《新闻学原理》的作者卡斯伯约斯特提出:“一切新闻主要因素是真实。如果一条新闻并不真实的话,刊登这条新闻的报纸也就和这个荒谬的报道一样荒谬。”从另一个角度说,导致假新闻出现的,除了作品主体的原因之外,就是编辑主体的原因了。因此,新闻编辑主体应运用自己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以及思维意识,对杂乱无章的新闻稿件中的信息进行选择,进而判断稿件所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客观,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等。对新闻编辑的真实性把握可以从不同层面入手,从不同角度切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张砥 《新闻爱好者》2010,(3):183-183
近年来.新闻摄影造假愈演愈烈,“广场鸽”、“藏羚羊”、“华南虎”等被炒得沸沸扬扬.而这些事件争论的焦点就是照片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摄影的真实性非常宝贵,因为它能够最接近真实.记录外在世界的景象。它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维护,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曾看到过一幅漫画,画面上有一列急驶的火车,被一男子拦住:理由是“前面在补拍抢救儿童的新闻照片。”漫画对某些摄影记者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拍摄作风作了讽刺,虽有辛辣之感,却颇能引人深思。新闻摄影作为新闻作品的一个种类,具有快速、形象、简洁、直观的特点。然而,它既是新闻作品的一种,就必然要受到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的制约。新闻摄影,其作为新闻来说,必须具有新闻性、真实性和思想性,而其作为摄影作品来说,它又必须是直观形象,必须是现场记录的形象,必须是瞬间的形象。这种新闻性和形象性的统一,就构成了新闻摄影的特有属性——形象新闻性,它要求摄影者必须记录具有新闻价值的真人、真事、真  相似文献   

11.
在编辑新闻稿件的过程中,我发现构成新闻要素的五个“W”,一个也不能丢;丢一个也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一条新闻要写清五个“W”,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有人叫何因),五个“何”。无论是我们无产阶级新闻界的老前辈,还是西方资产阶级他们的老前辈,都是这样主张的。这似乎已是新闻写作的常识。可有些人偏偏在这个常识问题上发生问题:写新闻只写三个四个甚至只写一个“W”;  相似文献   

12.
新闻失实能“杜绝”吗?在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时,我认为应当弄清楚下面两个问题:一是新闻能不能失实,二是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否包含事实的真实这一层含义。在此,我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并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杜绝”的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真实,也就没有新闻,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十分看重新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原  相似文献   

13.
对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工作者和专家都纷纷著文,进行探讨。归纳起来,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理解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1、“现象真实──本质真实说”;2、“新闻事实真实的三个层次说”;3、“事实真实、总体真实和揭示事实本质”说。为了便于本文论述,先对这“三说”作番简单的回顾: “现象真实──本质真实说”,主要是在1984年以前。此说包含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现象真实”。新闻如实地报道了事物的现象,新闻就做到了真实。第二种观点主张“本质真实”。持此论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本质与现象两个方面,抓住了…  相似文献   

14.
正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被视为新闻的根本原则,即使是"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根本观点上分歧很多,唯独在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一主张上却惊人的一致"。1然而,到底何为真实?这里很难有一个类似临界点的数据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并且以此去评估新闻真实性的程度,因为就真实这个概念来说,有主观真实和客观真实、整体真实和局部真实、本质真实和现象真实等不同视角去界定和评判。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新闻真实(新闻事实)其实也是某种系统。系统论,作为现代最伟大的科学之一,认为无  相似文献   

15.
新闻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同时也必然具有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和真实性在新闻作品中应该统一,必须统一,也能够统一。现在有些新闻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对倾向性和真实性的关系没有处理得很好。有的作者不管所述事实是否具有这种性质,硬给加上一些表明倾向性的话,“应该怎么样”、“必须怎么样”、“号召怎么样”,等等;有的在“为了什么什么”、“一致认为”、“大家说”的名义下,写了许多作者自己的话;有的则离开事实随意“拔高”,甚至不惜对事实本身进行“加工改造”,以表现自己的倾向性。总之,在这些作品中,倾向性和真实性不是统一的,而是分离的,好像是油水不沾的两张皮。这样做的结果,既不能很好地、有力地表达倾向性,有时还损害了作品的真实性,甚至造成报道失实。因此,这类做法于写好新闻无益,应该改进,努力创作出倾向性和真实性统一的好作品。 倾向性和真实性统一的基础是真实性。所谓真实性,就是要求在新闻写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对客观事物的报道要如实,要完全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其具体要求应包含这样  相似文献   

16.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条根本原则。列宁说:“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这条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真实而准确的,对事实的解释必须是实质性的,必须与事实的客观位置和内在含义相一致,不可将主观意图强加给事实。 录音报道是广播中的新闻作品,上述关于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的一系列要求,它都应该完全遵守。 与文字报道相比,录音报道的明显特点是有音响和人物谈话录音。这样,音响和人物谈话录音的真实性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新新闻主义:另一种"真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王凤 《青年记者》2007,(10):25-26
新新闻主义从产生到销声匿迹再到重生,一直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一种融入了主观感受的报道方式是否违反了新闻的生命——真实性原则。事实上,并不是“新新闻主义”不讲真实性原则,而是他们所遵循的真实性原则是一种既新闻又学的真实性原则。他们试图在传统新闻的真实与学的真实中开辟另一种真实,以更完美地反映事实真正的“真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第四节 报道失实 恪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第三世界国家,无论是资产阶级新闻事业还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制定记者行为规范或阐述新闻道德准则时,都无一例外地把新闻真实性放在最突出、最基本、最首要的地位而视之为新闻工作者的第一信条。马克思主义的新闻伦理思想是这样,资产阶级的新闻道德学说也概莫能外。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就曾把“准确!准确!准确!”规定为新闻工作至高无上的准则;著名作家和新闻记者杰克·海敦再三告诫有志于从事记者职业的人:“要记住:在新闻工作中千万不要想当然!”“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的第一条就明确规定:“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应该尽可能查证所有消息的内容,不能任意歪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宜”(转引自《新闻学概论》第165页)。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主题是指作者在新闻稿件(如消息、通讯、录音报道、评论等)中所要说明和表达的主要问题。它是一篇稿件的灵魂和统帅,也是判断和衡量稿件质量的根本因素。一篇新闻有无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的主题,一看主题的真实性,二看主题的针对性,三看主题的深刻性。我们平时常说主题一般化,主题模糊、不集中等现象,无不同挖掘和提炼主题不够有关。怎样挖掘和提炼新闻广播稿的主题,这是个要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了严肃新闻宣传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原则,今年初以来,濮阳日报社作出规定:群工部和总编室对通讯员来稿必须当日处理,来稿由群工部登记后送总编室签发。对其中时效性差、重稿、事实不清、广告新闻等8个类别的稿件“不登不签”。对确系违背新闻真实性、时效性原则的稿件除扣发外,停发该作者半年稿件。濮阳日报力戒失实报道@高殿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