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的崇高观念是在主体与客体对立冲突中张扬主体性精神,中国人的崇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主客体和谐一致的基础上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中国人的崇高境界有两种典型的审美形态,即雄浑与冲淡。冲淡与平淡不同,冲淡是一种崇高美,把冲淡看作是一种优美形态,是很大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2.
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是主客体关系还是主体间关系是自为的,不是自在的。如果重视人与物的形式联系而不是本质联系,就会以形式逻辑认识问题,把认识和实践的指向性作为标准划分主客体,笼统地把作为对象的人与物都当作客体。如果重视人与人的本质联系及其与物的本质区别,则会以哲学思维思考问题,把思想作为划分主客体的标准,把作为认识和实践者的人和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人都看作是主体。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与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有本质区别。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是非平等的,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是追求价值者的主体性,目的是单向的,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不仅是追求价值者的主体性,也是价值追求对象的主体性,目的是双向的。师生主客体关系的主体性的形成过程、方式和结果是单项和强制的,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主体性的形成过程、方式和结果是双向、交往和理解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对立和主客体对立的规律,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的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和谐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规律。因此,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建构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也不同于在师生主客体关系中建构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建构师生主体间关系应该遵循自我确认、指导学习、研究性教学、人文关怀、独特共在和全面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3.
从信仰产生的原因、信仰主客体之间关系的维系、信仰的作用三方面来看信仰中的中介物质,可以看到信仰主客体和中介形成三维一体关系,信仰中的替代物质实际就是一种中介。信仰通过中介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中,所有制理论和人的发展理论存在着内在联系。然而,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很少注意二者之间的关系。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关系研究应从所有制理论主客体关系、所有制演化与三大形态理论关系、自由人联合体理论等多重视角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崇高是西方美学中基本的审美形态之一。自从美学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从"崇高"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发展来看,其大体可分为神性崇高和人性崇高两个阶段。由神性崇高向人性崇高的演变,既体现了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力量的增强,也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精神意志由觉醒到膨胀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论崇高     
文章评价了西方著名美学家关于崇高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崇高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得出关于崇高概念的本质性含义。同时,总结出崇高概念的四个发展阶段,由内在精神过渡到摆脱外在物质形态的历程。并且总结了关于崇高概念对于美学研究及其他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美"是由庄子提出的一个原创性美学范畴,崇尚"大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突出表征;崇高则是西方美学与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庄子"大美"思想与西方的崇高在内涵、特征、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关系等方面有着众多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8.
论爱国主义生成的价值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爱国主义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物质和心理基础上的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双向整合与展现,这种主客体价值关系首先以一种情感形式而存在,直接表现为主体对国家价值产生的“脐带”情感,并由此生发出对祖国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爱国主义更是对个人和祖国价值同构关系的理性把握,是在肯定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国家的前途观、命运观的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崇高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着力于个人与祖国价值关系的认识与发掘,立足于确立理性、科学的价值观念的基点上。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从实践的本质出发,主客体矛盾和主客观矛盾之间,不是前者内含后者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哲学严格意义的视域内,在主体划分为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之时,这种关系和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同一层面的。由于主体的严格区分,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应该具有自身独有的物质运动的意义,而主客观对立统一关系在关于实践问题上亦应有相应的义域。把主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等同于主客观对立统一关系,进而用主客体统一取代主客观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主客体关系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的功能关系。教育主客体关系不是预成的,而是依一定的条件发生或形成的,教育主客体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一定的条件发展、演变的。在这一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教育主客体之间呈现出从初级水平向高一级水平变化的动态关系,而当教育主客体关系依一定条件达到某一水平状态时,如果条件不发生变化,教育主客体关系就相对静止地处于这一水平状态。教育主客体之间既存在着动态关系又存在着静态关系,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谁为教育主体,谁为教育客体,只能在他们所形成的教育主客体关系水平中去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网络是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在网络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一种全新生活世界与生存境遇中的全新的价值教育形态。网络生存方式对人的主体性的拓展,预制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性与趋势,表现为教育主体的“去主体化”、教育客体的“主体化”和主客体关系的平等性、相对性。建基于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推进,必须真正契合网络化生存方式的特点与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原则与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就价值主体而言,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但就价值客体而言,却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这样便产生了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因为个人与社会是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个人与社会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和人与物构成的主客体关系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个人与社会的主客体关系是双向的,而人与物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单向的。就是说,在个人与社会构成的主客体关系中,个人与社会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而在人与物构成的主客体  相似文献   

13.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因而教育传播主客体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化过程。在融合语境下,教育传播主客体已经发展为主体间性关系,构成复杂网络,呈现小世界和无标度特征,实现人的终身学习,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嵇康的"声无哀乐"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通过对音乐存在的"三要素"和音乐审美中主客体的分析可知:嵇康的观点单纯强调音乐的自然物质属性和音乐的形态层面,忽视了音乐中存在人的主观意识,也忽视了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属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5.
优美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崇高偏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辨证否定以及主体精神的充分高扬;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高则是内容压倒形式;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崇高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在痛感之中有快感,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将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根据这三个阶段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做出两种分析,即实然性分析和应然性分析.这两种分析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经历着由单主体向双主体的发展,为了推进这种发展,教育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运用建构主义的原则方法促进受教育者由客体向主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哈尼族民间文学以优美为主要的美学形态,但同时也有着崇高形态,只不过崇高往往被优美掩盖。这是今天的情形,在古代并不是这样。古代是以崇高为基本形态,至少崇高是与优美并立的形态。神话最能典型地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美和艺术具有二重性格,即审美主客体在客观对象上的统一构成美的对象,审美主客体在主体主观上的反映构成审美意识,因此,美和艺术“本质上是审美双重主客体关系的存在方式”。全文从这一观点出发,把审美理想作为审美意识的核心,作为不同时代的人们“以审美意识为中介,对现实进行审美把握的具象化的自由制造”的历史性活动,并通过东西方艺术发展的比较,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美和艺术的发展,依次呈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古代艺术是和谐美的艺术”;“近代艺术是崇高的艺术”;现代“社会主义艺术是对立统一的和谐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价值是关系范畴,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也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价值。认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价值,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人生理想,对于我们以更新、更高的视角认识人自己,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制度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约束和规范,对制度进行主客体分析具有重大启示。文章从对制度的主客体分析;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客体分析;邓小平同志对制度主客体分析的思考与运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