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一、价值的本质价值学的基本问题,是价值的本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西方价值学中有三种基本的态度: 第一,自然主义态度。认为价值是对象的客观特性,它受对象自身固有的本性所制约,与感知价值的人无关,并不依赖于主体的社会活动。这种观点不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考虑主体的社会需要,而只从客观的属性出发,怎么能得出客体是否有用的结论呢?  相似文献   

2.
情感与意象问题,是文艺创作,审美心理活动中的核心问题。所谓情感,是人们感受外界而引发的一种较为强烈的心理态度。情感活动总是与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着,但情感的发生又有着与认识过程不同的特性,它不是直接对客观对象本身,而是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某种关系的反映,表现为对待客体对象的一定的主观态度和主观体验。情感作为审美主体的一种内在体验,必然有它渐渐深化的运动过程,也会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价值学应以主体人关涉的各种价值现象为研究内容,是哲学性的学科,其旨意指归于价值判断。因而,不能机械地套用控制论的观点和概念;尤其是不能用生物控制意义上的属于客观范畴的“自控制系统目的”来解释丰富复杂的人类价值现象。  相似文献   

4.
学形象的“真实性”是其核心价值所在。这种“真实性”主要指的是渗透在作品中的主体情感的真实性,即主体的主观真实性,而不是指作品描述对象有多大的科学精确度,即客体的客观真实性。  相似文献   

5.
价值创造的两个尺度及其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创造是价值论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文章认为,价值既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地“构造”、“建构”、想象出来的,而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们的价值创造活动遵循着两个尺度,即“对象、客体的外在尺度”和“主体(人)的内在尺度”,而且这两个尺度还应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文艺创作的客体是作家艺术家所观照和反映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由此,我们引出了这样的论题:作为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其结构不是单一的,而是双层的,它由客观外在的生活和主观内在的生活所构成。但是,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作为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其结构恰恰是单一的,那种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外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文艺反映的唯一对象的观点,曾经在文艺界占据统治地位。即使是今天,有人在解释“深入生活”时仍然认为,作家艺术家只要投身劳动生产第一线,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叫做深入生活。这种把文艺反映的对象仅仅归结为外在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观点,正好说明人们不理解或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然设计审美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物的和谐。那么在以实践为基础对设计审美价值进行判断时,要明确设计审美价值是在客观事物功利价值的基础上产生,并取决于客体本身的客观属性和主体实践活动与需要。也就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这其中,人的主观情感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美不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客观自在的。美的构成离不开一定的缘由和境域,离不开主客互联互动的当下情状。它缘发于特定的主体与对象所构成的精神价值关系境域,而特定的精神价值关系境域,既联系于客体的感性特征、含蕴和意味,又联系于特定主体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和意蕴的感悟和对人的理想存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它是在主客互联互动中逐步打开的,生动感人、对人有精神价值的历史具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关于真理范畴的归属问题,哲学界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主观范畴论”认为真理作为“正确”的意识,依然属于主观范畴;“客观范畴论”则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本性也是客观的,所以真理属于客观范畴.上述观点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下述问题:第一,“主观范畴论”是在“本体论”范畴的意义上考察真理归属问题的,是在主观与客观绝对不相容的对立的思维中获得的结论,那么真理在哲学整体系统中究竟是属于本体论范畴,还是应该属于认识论范畴?第二,“客观范畴论”在考察真理范畴归属问题的时候,是以“真理的本性是客观性”这一命题作为理论前提的,那么,客观性真的是真理的本性吗?第三,“主观范畴论”和“客观范畴论”在考察真理范畴归属问题的过程中,都把真理当作一个“固定范畴”,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以对真理范畴的静态理解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那么真理究竟是一个抽象的固定范畴,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对于这些问题,笔者的基本看法是:在哲学整体系统中,真理不属于本体论范畴,而属于认识论范畴,对于真理范畴自身性质的考察应在认识论中展开,而不应在本体论中进行;在认识论中考察,真理的本性不是客观性,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性、一致性,真理的实现实质上是“主体和客体的一致”、“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是年青人喜欢探索的一个哲学问题。近几年来,我国青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其中“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在许多青年中很有影响,有的人甚至把它捧为“社会主义现阶段最合理的人生观”。这种观点有些什么根据?这些根据是否能够成立?很有必要讨论清楚。 提出“主观为自已,客观为别人”的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例外”,“人在实现自私目的的行动中,客观上也为别人服务着”。这就是说,只要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就一定可以为别人;为自己的主观动机与为别人的客观效果之间有着必然的、完全一致的关系。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动机和效果辩证关系的观点,也不符合  相似文献   

12.
美与精神价值关系或美的境域性缘发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不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客观自在的。美的构成离不开一定的缘由和境域,离不开主客互联互动的当下情状。它缘发于特定的主体与对象所构成的精神价值关系境域,而特定的精神价值关系境域.既联系于客体的感性特征、含蕴和意味,又联系于特定主体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和意蕴的感悟和对人的理想存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它是在主客互联互动中逐步打开的,生动感人、对人有精神价值的历史具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传统美学依据实体本体论,以美为研究对象,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但美的本质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不存在所谓“美”这种客体,美不是实体。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应该提出审美的本质问题,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审美对象(“美”)只是一种存在的意义。同样,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审美对象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是二的绝对同一。  相似文献   

14.
吴忠琴 《学子》2013,(7):49-50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没有人的价值观是头脑主观自生的,更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人后天在一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观点是自己全部理论的基础,原因就在于:“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要改变世界,实现“世界革命化”,就必须正确理解实践的主体与实践的客体及其关系,这是理解实践的本质,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及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实践的二重尺度及其关系以往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只是片面地强调客体,忽视了人的主体尺度.“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的主体能动性.与此相反,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客观对象,只是以精神外化的形式去考察事物,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马克思批判了割裂主体和客体关系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6.
适应哲学改革的需要,哲学界近年来广泛展开了关于哲学对象的讨论。不少文章已对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本文不必对之赘述。这里,只谈一下我对哲学对象的理解,以求指 一、哲学对象的确定 要弄清哲学的研究对象,必须首先对哲学对象的确定过程进行考察。勿庸置疑,哲学对象是客观的,但它又是与认识主体相联系的认识客体,而绝非与认识主体相脱离的自在客体。就其实质而言,哲学研究对象的确定,乃是一个主观反映客观的过程。这一反映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关于历史动力问题的研究都没有完全摆脱以往哲学主客体二分对立的范式,存在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为视角,从价值与历史观的统一出发,以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为方法论,探讨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兴趣,实际上是人的一种态度,是对客体一种选择性的态度,这是由客体的生活意义和在情绪上的吸引力所致。为什么客体会引起人的吸引力而使人引发注意、感到高兴愉快呢?是因为它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和个人的思维情绪和需要相适应。由此看来,兴趣形成是与客体的特点和主体的特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由于客体是各具特点的,所以,也仅仅靠了它独自的特点而存在,而区别它物。然而,在这诸多的特点中,有些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有些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根据我们的观察分析,那些具有美、奇、新、动和以某种意义为特点的客体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人是世界上万物…  相似文献   

19.
朱荣英 《天中学刊》1999,14(6):24-25
对价值客观性的理解,不仅取决于对价值客体及其要素的客观性的理解,更重要地还取决于对价值主体及其要素的客观性的理解,这是由于主体的客观性不仅是价值客观性的前提或基础,而且是承载价值客观性的最终形式。从价值观念的确立、主体的内在结构、内在本性、主体的本质力量四个方面来看,价值主体具有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规定性即主体内在要素的实存性、主体生存发展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在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把自己历史观和世界观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改造为伦理学和价值学意义上来看待,是西方思想中固有的传统并且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这种人道主义偏重于对历史的人性化理解和解释,而缺少对人本身价值要求的真正关注;把人道主义当作伦理和价值学方面的准则和要求来看待,并把其当作理解人道主义的出发点和全部内涵.则是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对西方历史观和世界观的人道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