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女作家的女同性恋书写既是对男权文化的逃避与批判,又是异性爱的替代品,难逃男性意识与审美趣味的窠臼。当代女作家的女同性恋书写,是女性的一种深刻自恋,无意中满足了男性的窥淫欲,陷入了消费社会的商品陷阱中。女同性恋书写表现了男权文化下女性的永恒悲剧。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梳理了女作家笔下女同性恋书写的发展演变,指出这是女作家反抗父权文化体系、寻求女性情感慰藉的一种书写策略,与异性恋书写及男作家笔下的同性恋书写都有本质区别,对这种书写之于女性解放/女性写作发展的意义应予以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
女作家的女同性恋书写总被认为是女性颠覆异性恋霸权、反抗男权中心主义的一种方式。而在进行文学创作和阅读时,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性别视角。由于性别视角的长期缺失,存在于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内涵往往成为盲区。因此,本文拟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选取中国现  相似文献   

4.
应邀访美的女作家在纽约街头碰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她穿得相当破旧,看起来很虚弱,但脸上却满是喜悦。女作家走过去,挑了一枝花,对她说:“你看起来很高兴。”“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你很能承担烦恼。”女作家又说,而这位老太太的回答却令女作家大吃一惊:“耶稣是在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而三天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不高兴或遇到不幸时,我就会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等待三天”,这是一颗纯洁而普通的心,伴随着等待,三天后你将面对新的生活和挑战,重新笑对人生。上帝是从来…  相似文献   

5.
再等三天     
一位女作家曾应邀访问美国。漫步在纽约的街头,好看到一位老太太在卖花儿。虽然老太太衣衫破旧,身体孱弱,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神色。女作家挑了一支鲜花说:“您看起来很幸福”。“有什么理由不高兴呢?一切都这么美好”! “您忍受苦难的能力真是令人钦佩!”女作家脱口而出。然而老太太的回答更是让女作家惊讶不已。“耶稣基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那是世界上最痛苦的日子,可是就在三天的复活节,耶稣复活了。因此,不  相似文献   

6.
等待三天     
应邀访美的女作家在纽约街头遇着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穿着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又很虚弱,但旧,身体看上去又很虚弱,但脸上满是喜悦。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说:“你看起来很高兴。”“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你很能承担烦恼。”女作家又说,然而老太太的回答令女作家大吃一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等待三天”,这是一颗多么普通而不平凡的心。我从来就不承认与生俱来的命运,但相信人生并非尽是莺歌燕舞,四季…  相似文献   

7.
等待三天     
应邀访美的女作家在纽约街头遇着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穿着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但脸上满是喜悦。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说:“你看起来很高兴。”“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你很能承担烦恼。”女作家又说,然而老太太的回答令女作家大吃一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不幸  相似文献   

8.
玛格丽特·米切尔是20世纪初的美国女作家,池莉是至今仍活跃在中国文坛的的女作家,虽然国别不一,时间跨度大,但这两位女作家都有着鲜明的女性意识、强烈的"女性期望"。本文试图从生存、责任、情感三个不同角度,来比较这两位女作家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作家塑造的母亲形象不再是承载传统意义的文化符码,而是在性别关照下回归生活的“本真”,呈现出世俗人生的种种镜像。女作家对母亲形象的重新书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母爱”神话的颠覆,二是对生殖崇拜的解构,三是对母亲形象的超性别写作。通过颠覆与重新建构,母亲生存及母亲写作的种种“可能性”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0.
以男女作家对“日常生活”的书写为切入点,探讨男作家笔下的女性书写——“他塑”的“疏离日常”与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书写——“自塑”的“亲近日常”这一明显的差异,并探究其中的原因和体现的性别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1.
女同性恋书写是作家陈染实践其"超性别写作"主张的一种方式。但是,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原因,陈染笔下的女同性恋书写最终成为了一种对抗男性的姿态,这与她一如既往的反叛心理相符合,却没有反映出作为稳定性取向的同性恋亚文化。因此,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她的"超性别写作"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陈染的后继者们试图走出这种困境,直视少数群体独特的文化与需求,从而实现真正超越性别的写作。  相似文献   

12.
在两岸女作家的创作中,施叔青和徐小斌都是极具个性的作家,她们在小说中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徐小斌的《羽蛇》以及施叔青的早期小说《壁虎》《泥像们的祭奠》《那些不毛的日子》等都有着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本文将通过这两位女作家小说中呈现的神秘世界,进而探究神秘书写的成因,并分析神秘书写对文本产生的审美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3.
“自传性书写”是20世纪以来一种重要的书写方式,法国女作家杜拉斯一生热衷于书写其少女时代的情爱经历,并一次次地将之加以“改写”与“美化”。运用并引申拉康的“镜像场景”及弗洛伊德的“自恋”等精神分析的理论,阐析杜及同类作家热衷于“自传性言情书写”的原因,并试图通过分析杜在真实基础上的“改写”指向,剖析于此透露出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倍受关注的女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抒写显示出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她对女性性别群体中的母亲形象赋予的全新阐释尤为特别,更彰显出其女性意识之不同。谭恩美是一位颇具影响的海外华人女作家,她创作中的母亲形象为文坛所注目。这两位女作家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塑造出的母亲形象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法父权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由此生发出的母女间的冲突也都纠缠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着意于探讨在这两位女作家笔下,中国传统文化与母亲形象的关系、母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女儿展示出的“魔鬼”与“天使”的双面性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女作家创作呈现繁荣景象,非女性写作状态(中性写作状态)、女性“个人化”写作状态、拟后现代写作状态三种写作状态并存体现了女作家写作选择的多样化,然而让人遗憾的是,三种写作状态都不是理想的,我们期待一种自由的“女性”写作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李秀春 《文教资料》2011,(27):11-12
陈染作为一个女作家,创造了女性欲望书写的独特话语文本。她站在女人的角度,将对于男权神话的颠覆和拆解作为一种日常的文本策略,具体表现为“恋父”与“审父”情结;对姐妹情谊的书写。  相似文献   

17.
《文学教育(上)》2009,(22):158-158
由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七人集——“30前”上海女作家絮语》一书目前出版。《七人集》的七位上海女作家分别是罗洪、欧阳翠、欧阳文彬、黄宗英、姚芳藻、黄屏、彭新琪,且都已步入耄耋之年,最长者罗洪已届期颐,最小的彭新琪也已步入80高龄,故命名为“七人集”。据悉,这七位女作家都曾是上海文坛活跃的文艺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这“三种数字”在不同的学术领域的书籍中有不同的定义和使用方法。关于有效数字的定义经初步归纳有五种之多。如: ①有效数字等于准确数字加可疑数字,或可靠数字加可疑数字; ②有效数字为测量结果准确的位数加上不准确的一位,或可靠的位数加上可疑的一位; ③某近似数的最后一位是测量误差所在的数位,那么在这近似数里,从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这个数的末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有效数字; ④有效数字是最后一位数的误差小于5的近似数; ⑤有效数字就是准确数字,等等。究竟这种种说法是否都准确。究竟什么叫有效数字?有效数字、准确数字和可靠数字这“三种数字”之间究竟有什么异同?有什么联系?  相似文献   

19.
“珞珊三杰”是指活跃在20世纪上半叶文坛的三位女作家:袁昌英、苏雪林和凌叔华。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近30年来相关研究论文的全面梳理与分析发现:学界对于“珞珈三杰”各自与外国文学的关系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这些研究多方面、多角度揭示了三位女作家对外国文学的学习与吸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还不够深入,涉及面仍显狭窄,且“珞珈三杰”的整体研究还没有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0.
等待三天     
访美的一位中国女作家在纽约街头遇着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穿得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但脸上却是祥和高兴的神情。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说:“你看起来很高兴。”“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对烦恼,你倒真能看得开。”女作家随口说了一句。老太太的回答令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