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两大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带相互毗邻。在建设两型社会方面,这两大城市群在建设目标和建设成效方面略有不同,具体体现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一体化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对比这两大城市群有利于皖江城市带借鉴武汉城市圈的经验,更好地建设两型社会。  相似文献   

2.
关于“拼车”现象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大城市居民拥有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有车一族在享受私家车便利的同时也给能源和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汽车尾气给城市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随着世界石油市场油价的不断飙升,机动车的养护成本越来越高,如何降低汽车使用成本,减少城市环境污染.世界各国都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拼车”一族。“拼车”在国外是普遍现象,但由于我国尚无法律明文规定,社会各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拼车”现象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整合,以最小投入赢得最大回报的结果。因此,对于大城市出现火暴的“拼车热”现象不能以法律加以遏止,而是应该以法律加以引导规范。  相似文献   

3.
对外贸易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于"珠三角"和"长三角",但利用外资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及"珠三角"和"长三角";对外贸易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外资外贸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9个构成地区显现出不平衡性,外资外贸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及内资与内贸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武汉城市圈的对外开放力度,切实提高利用外资和发展外贸的技术水平,突出武汉城市圈利用外资和发展外贸的产业结构重点,合理推进武汉城市圈各地市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杰 《教育》2008,(4):35-35
近年,城市圈问题引起国内专家关注,经济、文化、教育高度整合的城市圈,是一个地区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的主要力量和阵地。有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城市圈的世纪,经济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依赖于城市圈特别是大都市圈的输入产出。城市圈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合作交流将开辟一个社会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教育》2008,(10)
近年,城市圈问题引起国内专家关注,经济、文化、教育高度整合的城市圈,是一个地区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的主要力量和阵地。有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城市圈的世纪,经济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依赖于城市圈特别是大都市圈的输入产出。城市圈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合作交流将开辟一个社会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城市化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正在改变人类城市化进程。在全球化推动下,城市化正在由后工业时代的大城市化、特大城市化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圈化转型,城市能量首次以“圈”的形式积聚、散发,并形成为国际竞争基本单位,最可喜的是,部分城市圈可能回归内陆。城市圈是经济圈、生态圈、人文社区圈的复合体;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经济圈是基础,生态圈是保证,人文社区圈是灵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城市化,主要靠城市改造来实现。政府作用定位一要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要研究政府自身的经济优势,扮演积极角色。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化发展已进入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快速成长阶段。基于中心城市和城市圈发展理论,着眼于合肥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着力打造泛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的定位,研究合肥新城市定位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8.
刘君 《教育与职业》2007,(31):46-48
10月7日,北京地铁5号线开通,以拥堵闻名的天通苑7年来罕见地未出现堵车现象.在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上,地铁的效应可谓立竿见影. 由于地铁具有运载量大、输送速度快的特点,并能拉动商铺、房地产的发展,从而形成商业经济圈,新一轮的地铁建设热正在全国各大城市展开.  相似文献   

9.
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是塑造大城市发展模式的三种基本力量。经济力量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力量是重要推动力;政治力量则起着关键的中介作用。正是这三种力量的结合、互动和博弈塑造了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和谐中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城市发展模式是当前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分析几年来我校出现的毕业生改派现象,可以看出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毕业生择业的期望值过高,对煤炭单位不感兴趣 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择业的期望值过高,盲目向往生活条件好的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甚至涉外单位;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城市、小企业及生活、工作环境较艰苦的煤炭生产建设单位遭到冷落。这类毕业生大  相似文献   

11.
略论唐五代江南城市的经济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五代时期,江南地区城市布局越来越密集,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市场商业经济普遍繁荣,商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在江南部分经济发达城市,随处可见夜间商业交换现象,城市服务性行业也蓬勃兴起。在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庞大的消费群体,人数众多,财务雄厚,对江南城市经济影响较大。江南城市对周围农村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农民与城市的关系日益密切。唐代中后期,苏州、越州、杭州、宣州等城市经济发展较快,至五代,越州、宣州地位下降、苏、杭、金陵是三个发展较为明显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造区域人口密度函数,分析了台湾地区6个主要都会区近30年的人口空间变动模式。分析结果显示,台湾中小都会区逐步取代大都会区成为吸引外来人口的新兴区域;而且,台北等大都会区城市中心人口增长已陷于停滞,并出现了郊区化现象,而中小都会区仍处于人口向都会区及其中心集聚态势。这样的人口空间变动模式主要与城市的集聚经济及大城市的规模不经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大城市就业机会趋向饱和,二三线城市已经出现大学生就业回流的现象,年轻人如何在中小城市实现就业目标已成为了当今的热点问题。为此,我们刊载中央民族大学萨茹拉教授和她学生李媛媛的对话,她们就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如何正确选择就业城市以及如何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劳动力市场转型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再加上我国就业形势变化、房价过高、大学生就业观念狭隘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在大城市中逐渐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蚁族"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代称,近年来"蚁族"现象引起了各界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令人...  相似文献   

15.
世界晚报市场呈现整体衰落之势,而中国的晚报市场虽然受到早报的不断冲击,但仍然存在相当大的空间。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第二份晚报。即所谓的“一城二晚”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将改变中国晚报市场长期以来区域性强,竞争不温不火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大学生患了“城市依赖症”,就业不愿脱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指责他们缺乏吃苦精神、奋斗精神,贪图安逸……但事实是否如此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大学生就业倾向大城市?带着这个问题本刊采访了致力于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北京大学的岳昌君教授,请他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为大学生就业做出了指导。记者:为什么大学生求职过于趋向大城市?能否引导他们去边远地区和小城市就业?岳昌君:大学生趋向大城市就业是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且正常的现象,绝大多数国家都有这个趋势。现在各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就是有集中化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大学…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一个国家时,人们往往注视对大城市的研究,因为大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而对小城市的研究则重视不够。事实上,认真研究一下小城市,我们会发现它们具有大城市所不能取代的许多特点。特别是美国,众多的小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大量数据及相关信息资料,在论述武汉城市圈交通现状及特色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而出现的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格局的发展变化,据此对城市圈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提出了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19.
“居住隔离”现象是近现代西方城市的一大特点。同一社区居民的收入状况、职业结构、学历水平有明显的相似性,不同社区之间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居住隔离”现象是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中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房地产开发以及社区居住方式,也使得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出现了明显的居住隔离现象。长三角北翼是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的后发地区,近些年其城市化的程度走在全国前列,社会分层和居住隔离现象有加剧趋势。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政策与任务。于是,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甚至小城镇的建设全面进行。城镇升为小城市、小城市升为中城市、中城市升为大城市、大城市升为特大城市。然而,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即"城市病"的问题突出出来。包括城市就业问题、城市住房问题、城市清洁问题、城市管网问题、城市排水问题、城市绿化问题、城市污染问题等等,这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进程,延缓了我国现代化的前进步伐。这些都是城市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的城市在发展,城市在扩大,但是,城市管理却没有跟上。对此,笔者就城市管理的问题与调查提出自己的菅见。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