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不是"愤青",而是"闷青"。我们生活安逸,心情郁闷。在时代的拐角处,我们迷失了方向,变得惊慌而不知所措。这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诠释。——摘自《我们是迷失的"闷青"》  相似文献   

2.
巴金先生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情感想倾诉,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所以,当学生总觉得没有什么情感想表达的时候,要学生们"硬写",造成的结果便是如"无米之炊"和"无病呻吟"般的痛苦和苦恼。试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  相似文献   

3.
<正>家,由父母和子女组成,而我们的这个"家"却由43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和我们敬爱的班主任组成。这就是我们最不可分割的集体——初二(13)班。当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家"就与我们43颗心紧密相连——当我们这个集体被表扬时,我们引以为豪;当"家"蒙羞时,我们也跟着伤心。"家"的荣辱牵动着我们的心。那一刻,我们才发现,它对我们是多么重要。金秋十月,秋高气爽,一年一度的  相似文献   

4.
【聚焦题目】"和"是生活中的润滑剂。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需要"和",因为"家和万事兴";在商场上,我们需要"和",因为"和气"能"生财";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和",因为"和善"能有好人缘;在国家的管理中,我们需要"和",因为"人和"是国家稳定的必备条件;在社会发展中,我们需要"和",因为"和谐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灰姑娘"最美的期待,就是那场和"王子"的舞蹈。而这只是一个童话。现实中的我们,都是普通的男生和女生,旁边也没有充满法力的女巫。梦想成为"主角"的日子,只是证明我们正在正常成长。假如,真的让我们在校园里,像"灰姑娘"与"王子"那样跳上一段优雅的"华尔兹",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事实是,当我们真的成为"主角"后,我们却害羞了。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感动……一系列以"微"为标识的社会现象,或让我们被动陷入,或让我们主动投怀,痴迷其中。和着"微"时代的脚步,"微"教育也款款而至。微课、微课程、微型课题或微研究……一系列以"微"为标识的教育创新,或让我们卷入其中,或让我们主动跟进,欲罢不能。"微研究"何以感染、打动我们?释义"微"字,或许可见一斑。"微","微乎其微"也。每个  相似文献   

7.
何峰 《大学生》2013,(9):41-41
正"故事"有时是一种局限,比如有被害者心态的人,会错过与别人真诚交流的机会。但"故事"也可能是一种解放和动力,比如当孩子因为自己的努力而被鼓励和认可,从而更加相信成功和认可都是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故事"中。我们甚至不能够选择我们要生活哪一个"故事"。我们脑中的"故事"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一遍一遍地回放着,不断被强化。我们通过这"故事"去理解世界,决定如何行为。对我们来说,"世界就是这样"。我们就像生活在水中的鱼,浑然不觉水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80后"的光芒太耀眼,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太辉煌。我们"90后"只是在等待,等待"80后"的光芒渐渐熄灭,然后登上舞台。我们并不想成为"问题少年",一样希望成为"发光体"。我们不想迷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想在竭尽全力之前就被周围的口水淹死。我们在努力活出自己的色彩,我们的天空也是蓝色的。有人说"90后"是空前幸福的一  相似文献   

9.
老寇,我们的班主任。平日里对我们"严爱"有加,让我们个个心中好生怨气,叫苦连天,虽只有三十多岁的年纪,却因其"老气横秋"的管理,惹毛了我们,暗地里送其美誉——"老寇"。可是……  相似文献   

10.
<正>"无聊"其实"有的聊"青春期少年烦恼之一是"无聊"。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无聊"。先看这种"无聊":考卷答案标准化、人生目标统一化、作文模仿化、作业抄写化……我们就像一种东西,被父母或其他人逼着向某某学习;人生目标由父母定制,我们向着父母期待的方向发展,我们丢了童年,掉了青春,去换取一个叫"成绩"东西。我们想挣脱,就千方百计把太多的时间、精力挥洒在网络上,依赖网络,对现实不感兴趣。虽然如此,我们仍是无聊,我们变得孤立、叛逆、非主流、……这些帽子给我们扣上,只因为我们是00后。其实我们只是无聊而已。能聊出如此有深度的‘无聊’,其实很‘有聊’。  相似文献   

11.
<正>似乎在他人和世界的眼中,只要一提到我们"00后",就会提到"叛逆""新奇"的标签,连带着我们的爱好也变得只有追逐明星,追逐时尚……大人们也总觉得我们浮躁无知。不过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实"收藏"也是我们"00后"的独特爱好呢,你们身边的"00后"小伙伴又有多少其实是隐形的"收藏控"呢?在我们眼中,"收藏"不再是成人的专利,我们的"藏品"也不再只局  相似文献   

12.
"我们"是指行走于课堂的"凡师",研究"我们"的经验和智慧,并将其推广,能引发更大的教育生产力。对"我们"的"缄默的教育知识"适度进行结构化和理论化研究,就产生了"民间教育学"。教师存在教育的多元智能、给学生合适的教育、具有实践价值的"活的教育"是关注"我们"的原因。通过系统调研,发现"我们"的经验智慧与教育的真谛和规律相通。建构"民间教育学",需要深入田野、有所质疑、扎根理论。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都知道在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有一个是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我想大家也都知道为什么在三维目标中会有这样一个目标的设置,本来我们教师承担的就不仅是"教书"的任务,更重要的还有"育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家长都不希望我们培养出的是"高分数低素质"的人才。何况,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对"过程与方法 "的实施,对  相似文献   

14.
博客锐评     
《上海教育》2012,(8):5
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的一直是"唯GDP论英雄"。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教育是否有些"唯GDP论"了呢?教育事业容不得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也不需要"跨越式发展",我们更不可能把犯的错误都视作"交学费"——这学费太昂贵了!  相似文献   

15.
《诗经》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谜,它有着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揭开。可是,它实在是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美丽最缥缈的传说,可它离我们那么近,"诗云"与"子曰"并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所谓"赋诗言志"。但它又总是与我们保持着距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已经把"子曰"完全历史化,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铭刻在历史之柱上,而作为"诗云"的《诗经》,却一直不肯降为历史--虽然我们也曾认定它与其他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它本来就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表达"愿望",如果说它是我们的心灵史,那倒很准确。它确是反映了周代广阔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眼看着自己周围或家里"不孝"的事例逐年增多,我们似乎可以将之归因于"孝道"或"孝德"的缺乏。但是,我们的孩子真的缺少"孝"的教育吗?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社会,"我"从属于"我们","我"被并入"我们"之中,"我"是虚存,存在的只有"我们"亦即各个传统共同体,有时个体只是这种共同体生存意志的"祭品"。在现代社会,实现了"我"的解放,"我"得以独立,"我们"成了一种抽象的、虚幻性存在,"我们"是满足"我"的需要的工具,这必然造成人类统一性的丧失,使社会关系充满着陌生和疏离,带来人类的时代危机。面临人类的时代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对"我"与"我们"关系的重建,实现了两者的辩证统一,主张各个国家和民族是一种共在关系,应该休戚与共、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的中国,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95%以上的企业只有产品没有品牌,如果我们仍旧为我们是"世界最大的加工厂"而津津乐道,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完成从"做产品"到"做品牌"的转变,那么,我们将有可能成为"肢体国家"而不是"头脑国家"。  相似文献   

19.
成立时间:1999年9月指导老师:黄玉峰现任社长:吕舒宁社刊:《我们的》宗旨:"我们的"天地 没有为平庸留下地盘!寄语文学社 愿她创造出我们的最美好的文字,以保存我们最美好的感情。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我们的" 文学社顾问 陈思和 人不是完美的,但必须是真实的。最真的,才是最美的;会爱的,才是最真的。 --"我们的"文学社顾问 耿鋆 "我们的"是我们成长的见证,是我们共同的日记本,她把我们不羁的思绪、火热的情感、鲜活的生命记录了下来。 --指导老师 黄玉峰  相似文献   

20.
宋诗瑶 《当代学生》2011,(Z1):49-50
一直以来"娇生惯养""追逐个性、另类"似乎成了我们"90后"的代名词。在许多人眼中,我们更喜欢的是玩新耍酷,舞"潮"弄"怪",追求不寻常之路。而"弘扬民族精神,争当祖国栋梁"这一句口号,在很多人看来是我们"90后"无法担当的。而我想说,就算我们如何特立独行,我们骨子里对于祖国的那份沉甸甸的感情也是不容置疑的。弘扬民族精神,它不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