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作运思,是作者从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表象,在一定写作目的的指导下,在想像中按一定的行文规则自由流动的过程,这个“缤纷万象”的心理过程是文字表达的内在依据即“内观察”。所以如果作者的“内观察”能力不够强,那么他在观察事物和语言表达之间就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从而使艰苦的外部观察功亏一篑,导致写作难以成功。“内观察”的对象不是外部事物,而是通过感知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表象。表象是外部事物的抽象类似物,它们能够以自身不断的变换、改变来模拟外在对象的连续变化,比如我们闭上眼睛也能够“看见”一匹马在奔跑,一棵树在成长等…  相似文献   

2.
人类写作活动的心理流程表现为认知--运思--表达.人脑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认知功能是以脑微观生物结构为基础的,电脑靠那些个"纯粹"的物质结构是难以做到的.创作运思中对源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丰富表象所蕴含意义的理解,更依赖于形象思维,电脑是无法模拟的.人脑表达的过程,是语义网络对表象意义不断地辨析、联想的过程,设想利用电脑替代人脑进行由心理深层的意念向表达表层的语言转换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从人脑运思的机能特征和写作心理活动规律考察分析,电脑代替人脑写作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彭芳 《中小学电教》2009,(12):42-42
<正>表象是一种普通的心理现象,人们感知过的某一事物,其形象常常会在头脑中以痕迹的形式保留下来,以后这种事物虽未出现,但在一定条件(刺激)影响下,它的形象仍会在头脑中再现,这就是表象。表象是通过感知得到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文学鉴赏中的想象是个至今仍未完全搞清的老问题。这里仅就古代诗歌鉴赏中的想象谈几点认识。 一、诗歌鉴赏想象与诗歌创作想象的区别 想象,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人们在头脑中已有表象(表象,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创  相似文献   

5.
张存向 《小学生》2010,(4):28-29
表象是一种普通的心理现象,人们感知过的某一事物,其形象常常会在头脑中以痕迹的形式保留下来,以后这种事物虽未出现,但在一定条件(刺激)影响下,它的形象仍会在头脑中再现,这就是表象。表象是通过感知下的形象,因此它是直观的、形象的;但表象总是在多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映的是感知对象的一般特点,因此它是概括化了的形象。形象思维是人在头脑中运用形象(表象)来进行的思维,没有表象就不可能有形象思维,正确、丰富的表象积累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形象思维是借助头脑中的形象材料来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形象思维包括表象的再现、想象和联想。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会接触到许多直观的形象,这些形象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这些表象的再现、联络和融合的过程。生物学概念的建构离不开形象思维。教师在教  相似文献   

7.
赵刚 《小学教学研究》2011,(4):24-25,27
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愁眉苦脸,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课上神采飞扬,快乐写作呢?文贵于新,而想象就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是将头脑中贮存的表象进行改造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其实质是"合旧为新"。可见体验生活、认识生活、丰富表象是学生想象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强调表象活动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语言的训练。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们头脑中的表象是无法直接交流的。因为语言有描绘形象、唤起听者、读者形象感的功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交流表象的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言语——把自己头脑中形象的、具体的表象,以别人能够理解、可以接受的外部言语形式明确地表现出来。不仅如此,表象在人们脑子里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它的活动经常受到言语(主要是内部言语形  相似文献   

9.
王芳  安佰志 《现代家教》2003,(12):29-29
想象就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客观事物反映在大脑中的形象),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思维能力,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是根据口头语言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过程,是写作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的主要特征是以过去观察感知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为材料,在大脑中进行加工,把原有的形象的各个部分重新组合,构造出自己不曾感知过的或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事物。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  相似文献   

10.
从表面上看,论文是写出来的,但实际上,论文是思出来的。倘若没有论文写前的思,写出来的论文不是半途而废,就是难以卒读。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论文写作之所以难产,其原因之一就是淡视或忽略了论文写作的运思之道。而教师论文写作的运思之道至少有三:一是廓清论文写作的语境,明确论文写作的主旨;二是锁定问题这个不动点,逻辑提问的逻辑回答;三是融通义理考据与辞章,精修论文的词句段篇。  相似文献   

11.
论文有多种.学术论文是用来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文体.尽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术论文会有其不同的要求.但要撰写学术论文,首先就必须学会运思.一、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其实是一个运思的过程同写作其它文章一样,撰写学术论文也面临“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在运思上找答案.运思,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心思,就是以交流为目的思索.它是一种定向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升华认识、疏通思路、理清材料、设计文章蓝图的心理操作过程.诚然,所有文章的写作都需要作者运用心思,然而,学术论文的写作尤其需要作者殚尽竭虑、注重运思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符号一词在英语中叫Symbol,来自希腊字Symballein,即把两件事物并置在一起,作出瞬间比较的意思。若谁想用这种最原始的词义企图解释今人所说的符号的复杂内涵,那就大错特错了。溯源追流,全面探讨,那是符号学的任务。本文只就涉及写作运思的有关问题加以讨论。符号本身是某种概念或意象的载体,它作为一种用来代替其他事物或含义的东西,在写作运思中发挥着足以令人吃惊的潜在能量。下面对语言和表象两类符号分别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表象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人们感知过的某一事物,其形象常常会在头脑中以痕迹的形式保留下来,以后这种事物虽未出现,但在一定条件刺激的影响下,它的形象仍会在头脑中再现,这就是表象[注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又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他们进行空间形式的启蒙教育必须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为基点,逐步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渡,其中表象又  相似文献   

14.
写作重在“思”,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一定意义上讲,写作教学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其中又以追思、遐思、运思为重,即长于回忆既往、善于联想想象、精于组织架构.  相似文献   

15.
表象是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与感觉、知觉都属于感性认识,但表象和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产生的形象不同,它是事物,不在眼前时头脑中出现的形象。表象是从感知而来的,客观事物只有通过感知才能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表象,但表象比感觉、知觉更进一步,具有直观形象性和初步概括性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16.
表象是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与感觉、知觉都属于感性认识,但表象和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产生的形象不同,它是事物不在眼前时头脑中出现的形象。表象是从感知而来的,客观事物只有通过感知才能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表象,但表象比感觉、知觉更进一步,具有直观形象性和初步概括性双重特点。所谓直观形象性,  相似文献   

17.
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谈贺兰县教研室李怀安表象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人们感知过的某一事物,其形象常常会在头脑中以痕迹的形式保留下来,以后这种事物虽未出观,但在一定条件刺激的影响下.它的形象仍会在头脑中再现.这艺是表象.表象...  相似文献   

18.
“写作的实质,就是对自身储备的一种综合调动。”(刘锡庆《基础写作学》)笔者认为,这种储备,是写作学所说的素材,是心理学所指的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形象,即表象。这种综合调动,是写作主体通过观察、积累、回忆、联想、想像等动态的、内在的、心灵的运动过程,促进各种表象的交流、再现、创新,上升为思想、观念,然后形诸语言文字,把它们表现出来。一、观察分析,储备表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常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不存在的。目前,许多中学生感到作文难,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社会生活没有留心…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不拘形式、自由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面对这全新的作文要求,许多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一试身手。然而,当真正地遇到想象类作文时才发觉,想象中的天马行空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地就会变成我们笔下的美文,没有一定的生活素材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基础技巧,我们难以做到“妙笔生辉”!因此,必须明确什么是想象。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当展开想象时,记忆中的表象由模糊变为清晰,由淡薄变为厚重,新形象随着旧表象而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20.
英语写作认知心理过程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与写作的其他活动相比,选材与运思需要更多的时间,最多高达总写作时间的65-85%.由此可见它在写作环节中的重要性.网络平台在教育中的应用给英语写作教学带来了生机.本文从英语写作认知心理过程的研究角度探讨怎样进行网上英语写作的选材与运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