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垂直与平行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两根小棒掉到地上,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请同学们在白己桌面上用小棒试下,看看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 请你们把小棒掉在桌面上的形状画在纸上. 2.选出5个不同的作品并标出序号展示.(如下图)  相似文献   

2.
<正>"轴对称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的内容。这一课时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掌握画对称轴的方法。一、游戏激趣,导入课题(片断一)师:今天来了一位好朋友(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看它是谁呀?(生:米老鼠)它少了什么?(生:耳朵)师:请一位同学上来蒙住眼睛,给米老鼠贴上耳朵。(指名学生上台,教师用毛巾蒙住学生的眼睛,  相似文献   

3.
一、动手操作.出示例3"34+28".要学生在桌面上定好个位和十位;拿出34根小棒,在十位的对应位置上摆3捆(每捆10根),个位的对应位置上摆4根;再拿出28根,在十位上放2捆,个位上放8根.学生摆完后、教师提问:"个位上是几个一和几个一  相似文献   

4.
下面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节课的教学片段:1.出示两个图形.提问:这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交流思考方法,教师指出可以应用转化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揭示课题.2.(1)出示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学生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相似文献   

5.
巧用实验导入新课 实验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探索、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实验导入新课,能够创设理想的诱发情景,激发学生学爿兴趣和愿望,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时,教师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问:"筷子怎么弯折了?"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标准》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课堂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数轴”这一课,注重类比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与同行商榷.1教学过程1.1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见过温度计吗?谁能读出课本36页上的温度计?生1:我见过温度计,图中温度的度数分别是5℃,0℃,-10℃.师:温度计上有什么?生2:温度计上有数字.生3:温度计上有正数,0,负数.师:以上三位同学回答都很好.说明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如果把温度计水平放置,把它想象成一条直线的话,它能是什么样子?谁能把自己想象的图形画出来?这个问题富有挑战性,学生们都忙碌地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图,教师在课堂上巡视,我发现学生画出的图形只有有一.个同学能正确地画出图形③,我问他为什么这样画,他说看书上的,然后我就把①②画在黑板上.师:同学们能够根据温度计,按照自己的想象把图画出来,很好,但要仔细地观察温度计,谁能指出这两个图哪些地方画得不对?生4:第...  相似文献   

7.
题目:如图1,三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请你在图中补画一个小正方形,使得补画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补画成轴对称图形的个数为().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对答案式讲评法 师:请某×同学将自己画的轴对称图形画到黑板上. 学生忙着抄,将题目改正. 教学评价:表面上非常符合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会的教师不讲"的课标理念,但实际上学生除了对这位同学的敬佩外一无所获,根本不知为何要这样画,是如何想到的.  相似文献   

8.
下面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节课的教学片断: 1.出示两组图形.提问:每组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交流思考方法,教师指出可以应用转化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揭示课题. 2.出示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学生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交流操作情况,介绍转化方法.讨论:为什么沿着高剪开? 3.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大小有没有变?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  相似文献   

9.
案例一:圆的认识的课堂导入(陈老师)师:我们先一起做一个游戏。(老师示范表演:一段细绳,一端系着小球,另一端用手拽着甩小球。)生:学生模仿老师甩小球。(玩得很高兴)。师:用这根细线,一端系上一根粉笔,另一端用手按在黑板上,把刚才小球运动的图形在黑板上画出来。(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画,再请学生自己画一画。)  相似文献   

10.
在三年级“长方形周长”一课的深化练习中,我设计了如下两个操作活动(学具是火柴棒,一根火柴棒的长假设代表1厘米): 一、教师出示下面两个用火柴棒摆成的图形(用幻灯出示)。先让学生照图(1)的样子,在自己的课桌上摆好,然后教师问学生:你能否移动图(1)中的几根火柴,使它变成图(2)的形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  相似文献   

11.
背景: 一位教师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执教“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我有幸参与了她的两次试教.事后,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学生会了怎么办?课堂真不容易出彩吗? 实录: 教法(一) 师:你知道“放大”和“缩小”这两个词吗?根据你的理解,请你说说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生1:把图形变大或变小. 生2:按一定的比把一个长方形放大或缩小. 师:作业纸上有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放大或缩小这个长方形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教师巡视,辨析错误,发现全班只有两个学生画错了,导致下面的教学因学生会了而背离原有的教学设计,教师有点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听一位教师上《认识周长》一课。课上,我被练习中的"牙签"深深吸引,为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折服。小小的牙签居然对知识的巩固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就是这位教师利用牙签设计的精巧练习,共分3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教师先出示由12根牙签围成的正方形(如图1),要求学生照样子摆出图形,并明确这个图形的周长就是12根牙签,即12根小棒的长度。接下来,教师出示第二个图形(如图2),要求学生将原来的图形快速变化成新的图形,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操作经验,帮助所有的  相似文献   

13.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天天在一起学习,大家都是好朋友,对不对啊?生:对。师:现在,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好不好?生:好。师:你们知道这位新朋友是谁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放动画课件,并启发学生寻找线条。)生:线条。犤评析:教师教态和蔼,语言亲切,创设了一种愉快的情境,很快拉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犦三、探讨感知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你能到前面把它们的样子画下来吗?(请两位同学到投影仪上画出几种线条)师:同学们画的线条真漂亮。你们知道吗?这位新朋友…  相似文献   

14.
一、准备教学,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师:大家会分东西吗?请拿出4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堆。(学生进行把4根小棒分成两堆的学具操作)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是怎样分的?(学生甲展示把4根小棒分成每堆2根的情况,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分的示意图。)  相似文献   

15.
我们听了两位教师教的“圆锥的体积”公开课。由于两人的教法不同 ,其效果也大不一样。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先由圆柱的体积计算导入圆锥的体积。揭示课题后 ,将已画好的三个圆锥图形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认识这些图形都是圆锥体 ,而且是直圆锥。继而认识圆锥的底和高。然后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怎样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呢?”没等学生回答 ,教师接着就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教师将自己准备好的空圆柱和圆锥体给学生观察 ,并说明这个圆柱体和圆锥体是等底等高的。然后 ,老师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 ,把沙子倒入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们对课堂教学完美性的评价已经形成一种定势认识:教学的每个环节应该是环环相扣,教师的每一句对话、每一个肢体语言都是恰如其分,老师在教学中做到滴水不漏,尽善尽美。这样的课真的就非常"完美"吗?一位教师在大型的教研活动中执教"圆的认识"一课,前面的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在讲解了半径的概念后,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半径的特点,并要求学生在各自所画的圆中画半径,限时30秒,可能因为老师看错了时间,操作活动的时间被延迟了许多……随后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有同学说画了15条:有同学说画了25条;还有同学说能画无数条;但有位同学认为不能画无数条,他已经把整个圆快画满了,再也画不下去了。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都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老师用直观教具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只能旁观,而不能人人动手操作,有一定的局限性。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自己体会到学具的操作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一、学具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刚从幼儿园跨入教学班,幼儿园以“乐学”为主来认识事物,但进入一年级,教学大部分都是听老师讲课,很难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教师很费力的讲解,而学生却在下面自己玩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差。于是,我动手用吹塑纸剪了很多小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分发给学生。如:在教学数的组成:把8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摆法?9根小棒分成两堆又有几种摆法?学生人人动手摆,兴趣很高,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答案,然后再请同学在黑板上表演,最后老师小结。这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知识,教学效果很好。如:在教学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的初步认识。可让学生用学具拼组新图形,有拼成小汽车的,有拼成小船的,有拼成大公鸡的等,学生感到新奇,非常感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笔者听了本校一位数学老师的一节"椭圆的标准方程"一课,感触颇深.现将授课实录(片段)和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一、授课实录(片段)S: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椭圆的定义,下面我们来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接着,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下面两个图形,然后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求两个图形所对应的椭圆方程.教师巡视指导.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西师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95页。教学过程:一、操作体验,感受相交的情景师(拿出一捆小棒):这是什么?喜欢玩吗?那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师随意地将小棒丢在桌面上,让学生观察这些小棒在桌面上的位置)师:任意选择两根小棒,观察它们的位置,然后用直尺、彩笔照样子画在纸上。二、合作探究,认识相交的特征1.呈现学生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案例回放] 在教学"菱形"一课时,一位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导入新课.画完后教师让他们谈谈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有的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如果从边、角、对角线等三个方面叙述就不会漏掉某一项.老师高兴地评价道:"说得真好,思考问题就是要这样有序,这样为我们后面研究别的特殊四边形提供了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