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闻界的老前辈胡愈之,在南洋七年,任过《南洋商报》编辑主任和《南侨日报》社长。这两份侨民报对于推动华侨抗日救国,宣扬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和利益,提高华侨的地位,起了巨大的作用。《南洋商报》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23年创办的。胡愈之到新加坡的时候,该报已经易主,但仍和创办人保持密切关系。胡愈之  相似文献   

2.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闻界的老前辈胡愈之,在南洋七年,任过《南洋商报》编辑主任和《南侨日报》社长。这两份侨民报对于推动华侨抗日救国,宣扬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和利益,提高华侨的地位,起了巨大的作用。《南洋商报》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23年创办的。胡愈之到新加坡的时候,该报已经易主,但仍和创办人保持密切关系。胡愈之受周恩来同志的嘱托,支持和帮助南侨总会(全  相似文献   

3.
胡愈之(1896-1986年)(原名学愚)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集政论家、作家、翻译家、编辑、记者、出版家于一身的杰出文化人。  相似文献   

4.
胡愈之     
生平原名学愚。笔名伏生、陈仲逸等。1896年9月9日生于浙江上虞县。现代著名编辑出版家。1914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当练习生。1928年1月,以《东方杂志》驻欧洲特派员身份流亡法国。1931年2月回国,仍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与邹韬奋等共同主持《生活》周刊。1932年5月,因商务印书馆在“一·二八”中被炸毁停业,到法国哈瓦斯新闻通讯社上  相似文献   

5.
胡愈之     
文化先锋战士、国际问题专家、政论散文大师、老编辑、老报人、出版家胡愈之同志,自1914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编辑生涯,数十年从事文化新闻出版事业,是至今仍健在的编龄最长的出版家。曾先后主编《东方杂志》、《东方文库》、《文学周报》、《公理日报》、《世界知识》、《南洋商报》、《风下》、《南侨日报》等著名报刊。胡愈之1896年9月9日生于浙江省上虞县。六岁读私塾,十五岁考入绍兴府中学常二年级,正值鲁迅任该校学监兼教员,堪称鲁迅“亲传弟子”。下学期辛亥革命爆发,他因病休学,翌年考取杭州英文专科学校。受“五四”运动影响,胡愈之不顾商务印书馆老板反对白话文运动,暗中与沈雁冰用白话文写作并译介外文  相似文献   

6.
凡熟识胡愈老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一位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长者。胡愈之(1896—1986)的一生是用笔战斗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发展进步新闻、出版事业埋头工作的一生,是为中国新文化运动而献身的一生。他的历史是一部光明磊落、绚烂多彩的史诗。他生活的九十年,正是世界风云激荡、中国走向新生、历史进入翻天覆地大变革的年代。他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十年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主同盟前代主席胡愈之同志去世已整整一年了。每次回忆起他,不禁联想到毛泽东同志的一首词——《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是写在极度困难的形势下仍然艰苦奋斗并作出卓越贡献的革命战士的。胡愈之同志就是这样的一个战士,特别因为他“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愈之同志在世整整90年,他一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从事新闻工作,反映真相,宣扬真理,尤其是在解放前国统区黑暗的年代里,曾默默地尽力为广大人民  相似文献   

8.
四十八年前,新中国成立刚刚一年多。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向达教授在《新建设》杂志上刊载题为《关于书的几个问题》一文,从读者的视角对图书的印制形式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篇文章引起出版总署胡愈之署长的重视,大约不到两个月时间,胡愈之就自撰写《读了<关于书的几个问题>》一文在《人民日报》上发  相似文献   

9.
1929年,开明书店出版的《一般》杂志停刊,作为开明负责人之一的夏丐尊曾感慨地说:“起初是人办杂志,后来是杂志办人。”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一个期刊的规律,因而多年来一直为期刊界所称道。开明的《一般》是1926年创办的,其办刊宗旨是“以一般的人,说一般的话,给一般人看”,它对稿件要求很高,说是“一般话”,实际要求杂文文体,注重趣味。初时很有生气,但终因基本撰稿人不多,自投稿又少,越办越吃力,而读者也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群体,所以最后只得停刊。  相似文献   

10.
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革命出版工作五十年,今天召开纪念会,我因病不能参加。特地写几句话,向到会的三家书店的老同志们表示衷心的祝贺。这三家书店,在三十年代,在国民党统治地区,出版了许多进步的书籍和刊物,对引导广大青年走向光明、走向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对争取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立下了功绩。我和这三家书店的关系很密切,尤其是和生活书店,  相似文献   

11.
1986年1月16日,九十高龄的胡愈之与世长辞了。在他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与新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创办、领导、编辑过十数种报刊,他的名字和我国现代进步新闻事业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2.
朱农 《出版史料》2007,(1):118-118
新中国成立以后,胡愈之在担任出版总署、文化部的领导工作期间,一直关心人民出版社的工作。1985年12月人民出版社成立35周年纪念前夕,曾请胡愈老给全社同志写几句勉励的话。当时,胡愈老已是九十高龄.刚从医院出来不久,身体虚弱,写字手发颤,但他还是在我们送去的宣纸上亲笔回复:“因病不能握管,请谅之。愈之。”出入意料的是,过了些日子,胡愈老就派人送来了他的题词。  相似文献   

13.
《现代出版》2012,(3):2-2
胡愈之(1896—1986),原名学愚,字子如,浙江上虞人。著名的记者、编辑、出版家、文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具有多方面卓著成就的革命学者。解放前,胡愈之曾任《东方杂志》编辑;曾筹办《世界知识》《妇女生活》《生活》周刊等报刊;在抗日救亡极端困难的  相似文献   

14.
八胡愈之自从1915年至1928年出国前,起先多属适应综合性期刊需要,译文门类分散,撰著较少。不久译著双行,齐头并进,“五四”新文化运动勃起时,已露头角。1920年间,他与沈雁冰等已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的骨干力量,用他自己谦逊的话说,“在文化界也小有名气和影响了”。1924年后,实际主持《东方杂志》全部工作,帮助和培养了一批新作家和社会学家。他声誉日隆,译著更丰,对文学与国际问题,写了许多论文,译了更多文章。像这样双管齐下,他不论在国内还是后来出国留学期间,直到抗日战争展开,不但从未辍笔,还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启蒙与救亡的组织工作。他毕生关心为人出书,他的单篇译著,却很少  相似文献   

15.
我们都是做媒体的,或出版商,或编辑,或作者,或发行.但我们同时也是消费者,和其他消费者一起生活.让我们暂时从消费者的角度来思考一下.只有通过消费者的视角,我们才能找到成功的契机.和以前相比,人们的消费方式有了很大变化.据统计,今年将有72%的人群上网.在互联网用户中,74%的人从网上获取信息,相比而言,只有62%的人通过杂志,29%的人通过报纸来获取信息.信息世界就在我们的手指间.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写作》2009,(3):10-10
杂志首先要办得对读者有用,要研究读者,准确定位读者,我们杂志的读者定位是新闻从业或是即将成为新闻从业者的人员,要对读者进行调查,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稿子。有的专家说,《新闻与写作》刊名太老土,可以与时俱进,换一个时尚点的名字,我觉得千万不要改,臭豆腐、麻婆豆腐名字虽不雅,但它是一个老招牌。杂志有注重实践的好传统,不要丢,针对基层读者要提供一些帮助性的建设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早在建国之初,新中国出版事业奠基者、出版总署第一代领导人胡愈之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思考和酝酿我国出版管理体制的时候,就提出了出版须分别部门“各专一类”的设想,在最近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第二卷中,对此有许多重要论述。 1950年6月20日,胡愈之同志在京津发行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书籍生产是一种专门性的工作,分工一定要细,如果单单建立一个大的出版机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一切书籍都集中在这一家出版,工  相似文献   

18.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第一个中译本五十一年前在上海出版,由于这本书第一次报道了拯救中华民族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的红军挺立在中国的西北角,它的出版成为五十一年前一个发生深远影响的政治事件。当年主持这本书的出版的是我国新闻出版界的胡愈之同志,他的这个功绩充分说明他的远见与卓识。《西行漫记》的原著题名《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于1937年10月先在英国出版。为什么胡愈之同志能以惊人的速度使中文译本于1938年1月出版呢?现在回顾,胡愈之确实具有他许多特别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19.
胡愈之从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角度主张加强国际新闻报道、改革报纸国际新闻栏目的编辑方法、不断提高报道质量,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味。他认为国际新闻报道要产生久远的效力,必须尽力扩大消息来源,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注重研究国际新闻报道的规律,将新闻报道与知识普及和对读者的教育结合起来,与读者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于友 《出版史料》2008,(2):69-71
胡愈之(1896~1986)是我国上世纪杰出的政治活动家,也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评论家,出版家,文字改革专家。他毕生致力于启蒙、推动先进文化,推动我国民族民主革命,贡献巨大,被誉为一代巨人。他在1986年初去世以后,备受人们怀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