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何友丽 《地理教育》2013,(11):58-59
未来三十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变化最剧烈的时期。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格局也将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继续扩大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地带仍将是投资的热点地区。首先,从石油、铁矿、粮食、棉花等重要资源的供给看,国内储量不足;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大多从资源开发起步,而资源开发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回收慢等特点,勘察开发和生产成本高。  相似文献   

2.
武陵山区各级党委、政府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2009)3号文件精神,实施国家战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战略”,抢抓发展机遇,采取有效措施,编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统筹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促使武陵山区成为中国西部发展引擎,形成西部开发战略高地。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各区域间的人口、资源等经济发展要素的分布极不均衡。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不同阶段选择均衡或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正确认识到均衡与非均衡这两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措施,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必将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邓小平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分析了新疆与全国,东部省区的经济差距,提出了与全国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新疆区内的地区差距作了全面系统地实证分析,多角度地分析了新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和成国,提出并论证了相关指标及其变量关系,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对策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职教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差异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结构和地理位势上,也表现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区域职教发展模式的选择既不能脱离区域经济特征及其发展水平,也不能脱离区域职教自身的条件。只有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教育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职教发展模式,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才能使职业教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6.
县域城镇化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尤其是山区县级经济单位,乡镇的产业变革及信息化日新月异。相比网络的普及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山区县域物流却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本文观察了电子商务时代山区县域经济的特点,并从物流发展现状及其对县域经济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促进山区县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机制建立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结构与区域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将对区域高等教育多元发展提出必然的要求。多元发展主要表现为内涵型发展、差异性发展与特色化发展。促成区域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需要适度扩增区域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科专业结构分布的区域经济适切性,强化区域高等教育之间的合作,构建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保险业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保险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以《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确立的"八大经济区域"为划分依据,利用全距和变异系数,从区域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三个方面分析了八大经济区域保险业发展的差异性。总体而言,2003—2008年我国区域保险的差异性在不断扩大,但差异程度并没有异常变化;2009年以后其差异性趋于平稳。因此,应加强对保险业落后地区的政策支持,保险企业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确立不同的目标市场,开发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险种。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使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成为世界经济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国家和地区都要参与到世界经济循环发展中,而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导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区域发展的后劲也不同,因此,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我国各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文献综述出发,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为区域经济模式优化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区域经济的崛起,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支撑点,这就意味着,在这些崛起的区域中,区域的形象超越了大企业的形象,超越了国家与行政的边界,在全球化国际分工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创新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依靠区域创新,落后的区域经济可以实现跳跃式发展,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弱则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在知识经济社会,创新制度环境的各要素-政府、企业与大学,将以市场要求为纽带而联结起来,形成一种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螺旋关系,那科研院所与大学将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强大的技术创新辐射作用,而其中大学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由于大学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承担了“动力源”的历史作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就在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智力综合因素需求,而要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个性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只有通过个性化发展,区域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和社会经济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深入分析区域经济与物流的关系,得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中的企业对利润和核心竞争能力的追求,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同时,现代物流的发展也改变着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促进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欠发达地区粤北山区为例,选取了2002~2017年粤北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相关指标,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脉冲函数分析、格兰杰检验等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粤北山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物流业对粤北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加快粤北山区物流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潮州区域经济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努力改变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关系的有效调节机制,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实现共同富裕,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的共同目标。由于所处的时代条件、国际国内环境不同,三代领导集体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发展方针、发展方式、时序布局、空间布局和布局政策等方面,却是各有侧重。该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泽民同志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生产力布局方面进行的理论探索,作一点归纳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呈现出区域非均衡分布的特征,这又成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分析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差异的现状,指出政府政策、区域成本、经济集聚程度和区域开放程度是导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从资本形成、出口效应和产业结构变动三个方面探讨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山东省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与构想。  相似文献   

17.
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才刚刚开始,但是从发展前景上看,区域循环经济是发展的必然,也是增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目前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障碍是制度的缺位,因此应尽早建立关于区域循环经济的正式制度体系,包括技术创新制度、法律保障制度、经济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同时要大力培育有关的非正式制度,如加强区域环境经济的规划协调、培育民间环保组织、加强公众环境教育等。  相似文献   

18.
试论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是在总结我国建国后区域经济布局历史教训基础上,在改量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并逐步成熟和完善的;在内容上,它强调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然后带动西部内陆地区共同发展。江泽民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则是对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的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时期滨海新区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滨海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发挥其作用成为"十二五"时期的战略发展重点。滨海新区适于选择"高端集聚,内外联动,一体多元,领先示范"的经济发展模式,始终把带动区域发展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对内增强实力、提高综合素质,对外加强联系、搞好服务,寓开发开放于强化聚集辐射功能之中,通过改革创新扩大聚集和扩散效应,做到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加快自身发展,通过加快自身发展带动整个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而引起的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化、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形势,为了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克服抗日根据地严重困难的局面,放弃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提出了“减租减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等适合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指引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以大生产运动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为改善民生和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