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香港回归,举世瞩目。据中国电视报报道:中央电视台将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规模、多角度、全方位地向世人报道这一历史盛事.6月对日至7月3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编排和播出将打破常规,重新设计,重新安排,国内外联合,对小时连续播出。届时,中央电视台将在北京和香港设立报道如。,在第一、四套及英语传送频道中,以中、英文向全世界现场直播.为报道香港回归的各项重大活动,中央电视台投。了最精良的设备和最多的人力,以期达到一流的报道效果.据了解,此次,中央电视台将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数字转播设备、luNG卫星转播车等…  相似文献   

2.
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中国现代史浓墨重彩的一笔终于在本世纪末绘就。同时,报道香港回归这一举世瞩目的盛大事件,为中国电视发展史写就了光彩夺目的篇章。对每一个电视从业人员来说身逢盛时,自当庆幸。江苏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全体同志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社会,电视的渗透而和渗透力远远地超过了其他任何文化形式和大众传播形式。电视缩小了整个世界,破除了不同文化的障碍,给人们以参与世界性活动的机会。依靠电视直播技术,我们目睹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壮举,经历了海湾战争的场面。同样,当柯受良在山西壶口这个闭塞的山沟里驾车飞跃黄河天险时,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电视也同现场的观众一样经历了那惊心动魄的一瞬间。电视创造  相似文献   

4.
在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运动员在赛场内拼搏,争夺金牌;新闻记者在赛场外角逐,争先发稿。新闻记者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竞赛场上。据25届奥运会广播电视委员会主席罗曼诺介绍,广播电视报道的规模是空前的,据统计:  相似文献   

5.
为报道香港回最这一历史盛事,新华社投入的人力是空前的。由总社89人和香港亚太总分社25人共114人组成了香港回归前方报道团,从6月6日总社人员第一批赴港,到7月10日最后一批撤离回京,历时34天。其间,以北京总社为基地的后方报道团实际投入的人力更多。我们充分、准确、及时、形式多样地报道了香港人民和内地人民喜迎回归和欢庆回归的盛况,报道了回归前后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在国内起到了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在国际上起到影响国际舆论、削弱西方歪曲宣传的作用。实践再次证明新华社这支队伍政治上是坚强的,业务上是熟练的,作风上是过硬的,纪律上是严明的。  相似文献   

6.
香港回归祖国是一件世界性大事,又是一件世纪性大事;它受到全社会的殷切期待和广泛瞩目自是理所当然的。作为一家风行全国的大报,羊城晚报对此以严谨的态度、宏大的篇幅给予充分报道。这次报道以高潮迭起的策划、花开内外的地域特色、采铜于山的第一手材料、随机滚动的报道方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和新闻同行的首肯。 高潮迭起 “回归”题材有政治性很强、政策性也很强而且历时长等特征。羊城晚  相似文献   

7.
1998年1月10日上午11时50分,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尚义一带发生里氏6.2级地震。灾情就是命令。武警河北总队官兵闻风而动,火速投入抗震救灾战斗。总队前指连夜驱车奔赴一线组织抢险。总队新闻报道人员也随队星夜急驰灾区采访报道。随着军民抗震救灾战斗的打响,一场紧张、激烈的新闻大战也在灾区拉开了帷幕。据有关部门统计,当时全国有近百家新闻单位的上千名记者云集灾区,抗震报道一时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面对强手如林的报道形势,河北总队广大新闻报道人员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总队党委和前指首长的正确领导下,在总部各记者…  相似文献   

8.
同地方报道相比,时事新闻报道没有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等方面的主动权,时事编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好和用好电稿资源,由于这些客观上的原因,时事报道的计划性较差也就在所难免,这是搞好时事报道的难点之一,不过,如果就此认为时事报道在组织有序的报道方面总是无所作为,则毫无疑问是一种工作上的误区.就时事报道的现状和读者对时事报道的希望而言,时事报道更需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计划.香港回归祖国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其重大意义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无论对现在、还是对将来,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新闻界对这一重大事件的报道,无论多大的投入都不会显得过分.早在1996年,国内不少新闻媒体就提前进入状态,纷纷开辟专题,报纸扩大了版面,广播电视增加了播出时间,拉开了迎接香港回归新闻大战的序幕.湖北日报也及时地加入到迎接香港回归新闻报道的大合唱,并且从一开始就制定了逐步推进的报道方针.从1996年11月2日起,湖北日报推出每周一期的《归音》专栏,对香港历史、现状及回归进程,香港的社会、政治、文化等,作全方位的报道.《归音》开辟前,湖北日报分管总编辑及出版部领导,会同时事编辑一起,经过多次讨论,拟定了专栏的框架,确定了专栏的内容、为专栏的成功举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归音》专栏以“回归  相似文献   

9.
董飞 《新闻窗》2013,(3):45-45
民生新闻从兴起之日起发展至今已走过了10余个年头,在可喜地看到成果的同时,一些学者也对民生新闻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质疑。本文在借鉴一些学者的观点和论述的基础之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力图明辨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生存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着提出自己对民生新闻报道要求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辛刚 《新闻窗》2011,(5):116-116
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字眼,使人文关怀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2011年"两会"上进行审议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1.
送别20世纪、迎接21世纪的2000年刚一来到,就读到刚刚出版的《20世纪中国的编辑学研究》——一本送别20世纪、迎接21世纪的中国编辑学研究的书。那不是巧合,而是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像是中国编辑学研究的象征。 中国编辑学研究,实际是20世纪80年代才兴起的——虽然正如本书所说,1949年就有了“中国第一本编辑学著作——《编辑学》应运而生”,但“这本书的内容,主要讲报纸编辑学……设专章讲了杂志编辑工作”(第2页)。与我们现在以书刊编辑工作为主体所说的编辑学并非一回事,而且到80年代编辑学研究在国内兴起,中间也存在一个断层。中国真正有编辑学研究,只是20世纪最后20年左右的事。然  相似文献   

12.
北京亚运会期间,两条战线的竞争同时展开。一条是5000名运动员争夺金牌,中国队捷报频传,取得了历史性胜利;一条是约5000名中外记者展开新闻争夺战,应该说,中国新闻界也夺取了冠军。当代重大体育比赛中,东道主电视台不仅向本国观众报道亚运比赛情况,更重要的是要向外来的广播电视记者提供全部比赛的国际信号和有关电视报道方面的服务。由于电视形、声、色、情并茂,现场感强,具有特殊的感染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观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已不满足对新闻现象或新闻发生过程的浅层次了解,而是需求深入了解新闻发生的背景、发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等等,也就是需求对新闻进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趋势为电视民生新闻进行正面人物宣传报道奠定了基础 新闻报道的平民化,是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出现的一种新闻报道现象,它以平视生活的角度,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况,挖掘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东西,反映我们的时代,从而拓展新闻报道的新领域.在传统的新闻实践中,普通人的生活很难成为新闻报道的题材,这种置广大的人民群众之痛痒于不顾的新闻状态,被当作新闻方针严格地执行着.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深度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自1993年央视倾力推出新闻纪实性节目<焦点访谈>后,又适时创办<新闻调查>,<每周质量报告>等栏目,大做"深度"文章.  相似文献   

16.
去年国庆节前后,我们电视台对常圩公路上出现一深窟窿造成多人摔伤的交通事故,作了连续报道。播出后,社会反应强烈,不少观众来信说,这是舆论监督的好形式,希望电视台多作这样的报道。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改进电视新闻的思考。思考之一,电视新闻的显著特点是现场可见性。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比较起来,它的特点是什么呢?电视新闻的特点是现场可见性。说得具体点是,与报  相似文献   

17.
刘刚 《新闻实践》2010,(2):75-75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至今,显示出了其独特的发展态势。发现并研究这些发展态势,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据其现已显现的优劣,趋利避害,力好节目。  相似文献   

18.
社会新闻来自基层,离百姓生活最近,也新鲜生动。如果再善于深化新闻的主题,通过主题的升华来提高整个新闻的质量和高度,那将大大加重新闻的厚度与分量。对于电视社会新闻深度报道,揭阳广播电视台《民生热线》栏目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一、用思想寻找新闻,突破传统采访模式  相似文献   

19.
边琪 《中国广播》2006,(9):24-25
今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我作为中央台的时政采访部记者,为有幸见证这一伟大工程的通车庆典,用手中的话筒和笔记录并向世人传播这一历史的场景,感到由衷喜悦和欣慰。回想7月1日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的那篇《青藏铁路今天全线开通,举世瞩目》报道的前前后后,至今仍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20.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校委、经济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特应本刊之约,撰写了《世纪之交国企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为方便刊载,本刊将原文分为两篇,题目改为《世纪之交国企改革的回顾》和《21世纪前20年国企改革的展望:从国内走向国际》。《21世纪前20年国企改革的展望:从国内走向国际》一文,将在本刊2000年第3期刊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