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农业发展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国与英国农业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比较研究表明,由于自身国情和所处国际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各国农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不尽相同。通过数量模型的建立与运行结果的分析,发现我国农业发展对城市化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我国城市化对农业发展也具有反向推动作用。农村-小城镇-城市是我国城市化的脉络。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必须注重城与乡的协调发展,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大城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长期以来执行的“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的城市化方针,使大城市的发展受到人为抑制,造成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三大问题: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大城市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滞后性。本分析了大城市在我国城镇体系中的中介作用和地位;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比中小城镇能产生更好的集聚效应;大城市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阻挡的潮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的发展应得到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3.
无论从农村城市化发展模式、发展程度还是从农村城市化发展现状上看,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都是偏低的,特别是把我国农村城市化放在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中考察,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我国新世纪发展进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在城市化过程中,探索其动力特征,寻求其发展的方向,是我国各省城市化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以浙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区域块状经济作用、混合经济体制的驱动、大中城市的规模化扩张、外向型经济的带动等成为浙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动力,并对浙江未来城市化发展方向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张道恒/安徽阜阳市城郊中学一、我国城市化在加速发展城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基地,是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窗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经历了建国初期短期发展、1958年~1960年过度城市化、文革10年反向城市化...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少数民族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制约因素,井提出加快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化进程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应首先建立城市化的系统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下兢有定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本文分析指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的,对有的学者提出应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理论应有个系统全面的理解。在新的评价下,我国城市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应有一个转变。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显趋势。与此相应,城市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现有的研究基本上是从人口、经济、政治和化等方面去探讨,罕有从教育的视角加以研究,这是当前城市化研究中的缺失所在。同时,乡镇教育的城市化是我国当代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日益突出的现象,但与此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却有所滞后,大多集中在农村教育本身的发展上。为此,本 试图将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置于城市化这个背景之下,探讨乡村教育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等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在充分认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出发,并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对选择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社会综合实际的城市化道路,提出了一些建议,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滞后,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及城市化滞后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分析,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中,通过优先发展小城镇来推进西部的城市化进程,能更迅速地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城镇化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国外城市化发展的实践为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而基于中国城镇化的特殊发展进程,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益经验,汲取教训,对于中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来自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同以及积极参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对城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城镇化动力机制存在主体不明确以及动力不足的问题。为了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应该从个人、政府、政策以及产业结构四方面完善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大致上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城市化,另一种是行政城市化。两种模式各有所长,前者的优点往往是后者的弱点,而前者的弱点又往往是后者的优点,二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我国的城市化是在市场力与行政力的交织和制衡中逐步推进的,是一个受到高度行政干预的过程。本文提出混合型城市发展模式,以实现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效率、城乡统筹六个方面,选取了33个因子,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1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马鞍山、合肥城镇化水平较高;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与人口城镇化水平不甚匹配;安徽省各市人口规模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呈一定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我国200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Panel Data Vector Autoregression,PVAR)模型,研究城镇化、经济增长和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率有积极的作用,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但是城镇化率与产业转移不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城镇化率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影响具有当期效应,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的冲击影响滞后一期,而贡献性方面,城镇化水平受自身影响较大。因此,要注重优化经济环境,专注过程监控,把握城镇化契机。  相似文献   

16.
国外城市化的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即区位理论、城乡结构转换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城市化道路演进经历了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同步推进的阶段、城市化问题突出的阶段和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阶段三个阶段,并形成市场主导模式、自由放任模式和被动发展模式三种城镇化模式。我国的城镇化道路问题,经过长期研究、争论,基本上取得了共识,继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之后,又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探索。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首先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还要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如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等;其次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镇化;再次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为民"是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目的在于服务于人民的安居乐业。概括说新型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协调表现的探讨分析,结合世界城镇化发展三种模式的经验和教训,指出我国差异性城镇化模式:在统筹城乡发展观指导下,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地域差异,实施区域差异性城镇化发展模式,东部地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则应发挥政策、资源优势,发展新的增长极,推动城镇结构体系的改善;构筑跨行政区域的大城市群(带),逐步建立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移民城镇化进程从总体上说进展较慢、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大力发展库区经济,建设生态型城镇,促进移民城镇化与产业化、工业化、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加速重庆库区移民城镇化进程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78-2010年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因果关系,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而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工业化与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表现均为负效应,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影响持续增强.因此,河南省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地位,以工业化为主导,发挥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