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彪 《现代语文》2008,(4):124-125
对"池塘生春草"句的摘句批评是高丽诗话发展的一个侧影,李奎报、崔滋、李齐贤的不同解读促进了朝鲜诗话对于"意" "气""情"等审美范畴以及丈本鉴赏、创作理论等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老乞大》《朴通事》大约流传于元代末年,是两部被高丽、朝鲜人用来学习当时汉语的会话书。通过对谚解版本《老乞大》和《朴通事》中"子""头""家""儿""生"五个词缀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类总结,了解词缀在元末明初时期北方口语的使用情况,以及这些词缀从近代汉语时期到现代汉语时期的演变。这对近代汉语的词汇研究乃至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路新民 《开放教育研究》2005,11(6):F0003-F0003
什么时候国人把外国人称呼“鬼子”的我无意考证,印象中“鬼子”一词是对侵略者的一种贬称。可能是我们现在国务强大的缘故,就如同上海人把所有的外乡人统称为“乡巴佬”一样把所有的异类人种统统贬称“鬼子”,这是要不得的!  相似文献   

4.
明代朝鲜人的汉语学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初 ,朱元璋重视汉语在高丽的传播 ,高丽也重视汉语学习。李朝取代高丽后 ,同明朝关系密切 ,更重视和奖励汉语学习。李朝多次请求和动议向明派遣留学生 ,均因明的保守主义而未果。然通过派人到辽东请教和学汉语、入朝质正、向中国使节学习、利用本国人才、设译学训导、发挥华人专长等措施 ,保障了汉语学习的有效进行。明代朝鲜人的汉语学习 ,成绩显著 ,影响深远 ,且对朝鲜民族文字——训民正音的创制 ,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考察朝鲜时代后期汉语教科书中的"咧",将其置于清末民初北京话语气词读音弱化的大背景之下,与同时期的旗人小说、西人和日本汉语教科书对比,可以发现:朝鲜汉语教科书中的"咧"记录了"了"弱化为[li?]的语音形式,同时,"呢"和"哩"弱化为[ni?/li?],因此,"咧"的语义和"了""呢"相混。  相似文献   

6.
在韩国高丽、朝鲜两朝,韩愈被韩国的众多评论家誉为成就最高的诗文作家。韩愈的诗歌在科举考试的影响下,从高丽初期开始就较快地受到了当时读书人的瞩目;而他的散文是在进入高丽中叶古文之风兴起之时被正式引入,以后便广受知识界人士的关注和推崇,高丽中后期以来因被评定为学习古文写作的典范而叹为观止;进入朝鲜时代,韩愈的文集更是广泛刊印,风行整个朝鲜,影响深远。这样的推崇和风行主要在于两项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一是从高丽武臣执政时期后正式推动的文学主体与文风的转折,二是受到国家政策的关怀和国君的爱好。  相似文献   

7.
"拭""抹""擦"这三个意义相近的词活跃于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经历一个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先秦两汉,常用"拭"来表示"用手拿东西擦掉人或物"这一概念。"抹""擦"萌芽于汉代,直至魏晋南北朝,"拭"仍然呈现出一枝独秀之态。宋明以后,"抹""擦"在口语中基本能够"拭"相互角逐,到了清代以后"抹""擦"在口语中逐步取代了"拭"。  相似文献   

8.
"死"是一个让人避讳的字眼,人们大多不愿直说,因此,在汉语中"死"有诸多表达方式。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根据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对死亡各有其称。另外,按照死因、年龄、宗教信仰又有多种说法。因场合、对象而定的口语化或书面化的婉辞显出了无尽的哀情。还有一些贬称。在民间流行的关于死的俏皮话,更是五花八门。这就是汉语的魅力,一个"死"尽显千秋。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行知学校以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面向人人、校企育人、生利成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高度重视管理工作,在校园安全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校企合作管理等方面总结出"三真""三联""三课""三励""三合""三自""三能""三引""三入"的"九三"管理模式。以"三真"理念统摄管理改革。学校领导"求真",办真职教,真办职教,保证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中层干部管理"较真",敢于抓管理,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常感慨说"人心不古",甚至家具器物,也是窳薄大不如昔。殊不知几千年前古人已是如此感慨。《淮南子·泛论训》有曰:"古者人醇,工庞,商朴,女重。""醇""庞""朴""重"这四个字意义的共同点是"大"。"庞大""重大"显而易见,可以不论。"醇"训为"厚"。《文选·嵇康〈琴赋〉》:"旨酒清醇。"李善注:"醇,厚也。"上接《淮南子·泛论训》例,高诱有注曰:"醇厚不虚华也。""厚"和"重"都意味着多和大。《战国策·秦策一》:"大王又并军而致与战,非能  相似文献   

11.
纠错:"化妆"应改为"化装"。分析:"装"有"穿着的衣物""穿戴打扮""改变原貌""假作""安放"等义项。常用的词组有:"服装""上装""化装""装相""装载"等。"妆"有"修饰、打扮""打扮用的物品""女子出嫁配送的衣物""打扮的式样"等义项。常用的词组有:"化妆""妆饰""上妆""嫁妆""时妆"等。"化装"指改变装束、容貌,假扮,通常是整体做修饰、改变;而  相似文献   

12.
《老乞大》是高丽、朝鲜两朝人教习汉语用的教科书。全书主要以几个高丽商人在元朝的商业活动为线索,内容涉及元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关于元代服饰的情况记载颇多。本文将《老乞大》所记与中外史料相结合,以期能对元代的衣俗有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危机·提笔忘字成常态 被一只"懒蛤蟆"打败 在《中国汉字听写大全》《汉字英雄》这两档汉字听写节目中,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很高的词却难住了参赛选手和电视观众.如"癞蛤蟆"一词可谓妇孺皆知,几乎不会有人念错,可是却只有30%的人在听写大会上写对了这3个字;"间歇"这个词在生活中很常用,但听写错误率竟高达40%.而更多的,如"貔貅""簸箕""桀纣""甄嬛""挑衅""犒赏""东施效颦""一瘸一拐""瓮中捉鳖"等稍显复杂的词,能写出的人就更少了.  相似文献   

14.
正李商隐《锦瑟》一诗的主题,"人莫晓其意",历来是众说纷纭。有"咏瑟""悼亡""爱姬""自伤""夫妇琴瑟""忧国""适怨清合"之说。这使得人们异常关注该诗的整体解读,却忽略了对字词的深度理解。诗句"一弦一柱思华年"中"思"字的理解就很少关注。人教版教材,无论是旧版还是新课标版,都没有对"思"进行注音和解释。隐含的信息是,此处的"思"应按现代汉语的读音来读,只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的"大人""小人"神话,承袭《国语》记载的"防风氏""僬侥氏"之说,奠定了二者在先秦文献中的生成基调。《国语·鲁语》作为春秋、战国时人对"大人""小人"诸事的言说总纲,记载着时人对二者的印象,一是"大人""小人"的身高位列两级,为长短之至;二是来自外域。同时,亦载录其诸多称名、历史迁变等,为"大人""小人"在诸种文献中身份的嬗变奠定基础。《春秋三传》以"长狄"为外域民族,在历史与神话的二元交互中,各叙其事。《庄子》《列子》以"任公子""龙伯国大人""僬侥国小人"创制寓言,阐发哲理。《楚辞》以文人的浪漫主义想象,打造"长人"意象,彰显神话仙话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老乞大>是高丽、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教材,流传了几百年.我们通过对谚解本<老乞大>中"子"、"儿"、"们"、"头"、"家"、"生"六个词缀进行共时描写和历时梳理、分析,可以了解到元末明初北方口语中词缀的使用情况,以及这些词缀在近代汉语史上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7.
王茜  邵希芸 《教育》2015,(5):64-65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升华与提升,是民俗文化的缩影与写照。勤劳勇敢的朝鲜族人民,在劳动生产中创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征的民俗节日。这些节日既有中华传统民俗的元素,又有朝鲜族自己独特文化。朝鲜族的民俗节日对中华传统美德,诸如"尊重规律,相仿自然""仁义孝悌,尊老爱幼""热爱祖国,坚持正义""勤劳勇敢,热爱生活""团结和谐,互相帮助"等方面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延边朝鲜族节日概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坐落于中国吉林省东部的中朝边境,是中国最大的朝鲜  相似文献   

18.
高丽王朝建立之前,朝鲜半岛就已存在汉字书写。但其书写是在与原有的口头诗学传统的竞争中发展起来的。朝鲜人能歌善舞,有其独立的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乐”的体系。而这些属于口头诗学的传统创作,都因为没有文字而无法记录。高丽文人的书写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在区分"常态课"和"公开课"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理常态课中常见的"缺憾":"不成型""不清楚""不达标""不管人""不流畅""不活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具体有:"重排""暂停""回放""快进""切换""留白"。  相似文献   

20.
纠错:"漂浮"应改为"飘浮"。分析:"飘"有"随风飞动""洒脱自然""摇摆""浮动"等义项。常用的词组有:"飘扬""飘浮""飘拂""飘逸""飘荡"等。"漂"有"浮在液体上不动或顺着风向、流向而移动""用水加药品使物品退去颜色或变白""用水冲去杂质""好看"等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