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手法赵敬之意象造型是中国画的根本特征,使物象本身意象化,是中国画绘画语言的精髓。明代王级提出“不似之似”,清代石涛提出“不似之似,似也”,齐白石和黄宾虹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惟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历代大师所言,...  相似文献   

2.
导论辛弃疾作为词人,上承北宋之正声,下开南宋之别派,雄风杰调,扫空万古,其文学地位自足千古。然仅以词人目之,则失之远矣!其门人范开曾说:“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①此论可谓深知稼轩者,辛弃疾不仅是“词中之龙”o而且是出将人格的英雄,“力能杀人”的“青咒”,③运筹帷幄的军事家、谋略家,陈亮谓辛弃疾“经纶事业,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脍炙士林之口”;刘过寄辛词日:“古岂无人,可以似我稼轩者谁?”①作为一位英雄,一代将才,辛弃疾应当说是…  相似文献   

3.
曹丕系统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气之清浊有掉”、“文本同而末异”、“审己以度人”的文学主张,本文对这些文学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研究,将它们化解为“文学观念论”、“文学价值论”、“创作个性论”、“文学体嵌论”、“文学批评论”五个理论命题。并认为曹丕文学理论的诞生,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它使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其历史意义自当不可低估,其现实意义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曹丕系统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气之清浊有体”、“文本同而末异”、“审己以度人”的文学主张,本文对这些文学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研究,将它们化解为“文学观念论”、“文学价值论”、“创作个性论”、“文学体裁论”、“文学批评论”五个理论命题。并认为曹丕文学理论的诞生,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它使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其历史意义自当不可低估,其现实意义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喻苏洵文似荀子不见于欧阳修文章,这是否为“戏言”?欧阳修之喻乃就苏洵《六经论》的性恶倾向和峭硬文风而言;欧阳修不在文中说苏洵似荀子意涵很深——有四重原因。  相似文献   

6.
所谓“言必中当世之过” ,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腐败现象 ,时有批评见诸报刊 ,多为痛斥其恶劣形状、如何防微杜渐之辞。乐朋的一篇《甄别“糖弹”论》 ,却似一记当头棒喝 ,为我们深入思考腐败现象指出了一个举足轻重的突破口。仔细品读 ,这篇时文有两处颇值玩味借鉴。其一即是构思布局开合有致。文章之道 ,有开有合。纵横笔墨 ,咫尺兴波。在《甄别“糖弹”论》中 ,其实隐含了两个开合之笔 :作者先以毛泽东在解放初期对全党同志的告诫宕开思路 ,之后 ,笔锋一收 ,写道 :“直到如今 ,仍有人以‘糖弹’论来诠释某些公仆的腐败。”引出了“糖弹”论…  相似文献   

7.
儒家之始祖道家之津梁──论孔子思想中的道家成份余学琴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学界对此论述甚多,然其思想实为道家之津粱,却鲜有论者,对其思想中的道家成份,论之者更少,这似为孔子研究中的一个缺憾。笔者不揣浅陋,试作探讨。一、孔子师事老聃说的合理性孔子生在两...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德”是一个贯通天人,涵盖哲学本体论、伦理观和社会政治理论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复杂观念。黄宗羲是17世纪中国早期思想启蒙道路的探索者,他把“一本万殊”的哲学思维理路运用于其对“德”观念的探讨中,建立了包含哲学本体论之德、道德修养论之德到政治之德等不同层面的德论。其德论在继承传统中进行理论突破和思想启蒙,体现了明清之际时代精神的召唤。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全汉赋》讨论赋之范围,论证了“辞赋”即赋,“骚”为赋之一类,而论乃赋之平文体,用赋之手法所写的论,通于论而非论,故该书当录汉人之“骚”,而不当录《非有先生论》。汉赋之序,多为后人缀史氏等语为之,而《全汉赋》仍其旧,今辨而正之,另外,本文对该书之文字,标点及录(引)文出处,做了不少的订正,并对该书做了一些实遗。  相似文献   

10.
张炎是宋元之交的著名词人和词论家。其词论著作《词源》倡“意趣”说,以“清空”为核心,认为有“意趣”之作应立意高远,意蕴深厚,劲健俊爽。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重大理论价值在于正确反映了时代科学,科学总结了历史经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在内在精神与创作观念上表现出互通性,“尚意”、“神似”、“无法”、“自然”是其文学艺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文艺作品的品评标准。这种互通性可以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和苏轼人生经历两个方面得到阐释。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朱子“中和之悟”的研究多偏重于考证和“知识论”的一面,而未能把它放在朱子探求为学之方的大背景下来解读,结果是我们自己关注的问题常常游离于朱子思想的内在逻辑之外。朱子对该问题的思考,重在解决个人的道德践履问题,而非单纯地构建理论体系,这是把握朱子基本为学精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施闰章号“愚山”,已为大家熟知。但“愚山”其号的由来及它的暗示涵义少为人关注。从中国人名、号特有的文化意蕴的视角;梦的暗示性启示;为人执着清廉,不谙权术的官品方面述解,其号有抱朴含真、执着儒道等暗示性意义。对理解施闰章的思想、官品有一定的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整理国故运动”被视为一股反动的思想逆流迭遭物议,批评它背离了五 四新文化的方向。而实际上,“整理国故运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的产物,不仅没有与之相 背离,而且还是它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延续和深化,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具体 说来,在研究态度与目的上,胡适等人主张用“评判的态度”去“整理国故”,“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这一思想明显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的理性批判精神;而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他们也倡导以一种 “平等的眼光”扩大“整理国故”的范围,并号召“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这一见解更充分弘扬了 五四新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与此同时,“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也作出了 积极肯定的评价,由是超越了简单一元的文化替代论,极大地深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 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建国 《保定师专学报》2006,19(1):1-3,41
“人化的自然”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化的自然”产生后,物质和精神共同孕育新的精神。物质+精神共同决定新的精神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的应有之义。这一理论对于自然科学、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精神,是某种文化创造过程中基本的整合的价值系统,是维系民族团结和谐的纽带,是一种文化的内在品质和特殊风格。“人人成功”理念就是一种文化精神,在人力资源整合、大学精神构建及先进文化凝练过程中起到引导和统领的作用。作为文化精神的“人人成功”理念,为文化“化人”的过程提供一个科学的价值坐标,并为文化“化人”的终极目标提供指向。  相似文献   

18.
近世诸大家中,陈寅恪常被视为现代学术的一种典范,尤其是其所标举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更常被视作我国现代学术发端的一种标志.然则陈氏之"独立思想",其实并非西方意义上的纯粹的"学术本位",而是具有现实关怀和主体价值的"为道之学".  相似文献   

19.
石涛的"一画"理论一直受到艺术家们的关注,就是因为他用道家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在认识上更进一步接近了艺术的本体。同时,在怎样对待"成法"以及如何做到"脱俗"两方面,石涛本着"无为"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主观性,要求艺术家自由发挥,不能拘泥于成法,必须自主创作,否则会出现"法障"。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自我意识人”和费尔巴哈“抽象人”的批判中创造性地确立了“现实的人”这一理论的,批判并意味着完全的否定,马克思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精神能动性和费尔巴哈关于“感性”的思想。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构成精神的真正主体,精神则是“现实的人”实际活动中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