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遗民身份致力于金元文化保存和整理的元好问,在碑志文创作中“以碑存史”.在真实再现了传主生平的同时,往往借题发挥,抒写自己对金亡的体验和认识。使他的碑志成为一代风云的生动载体。  相似文献   

2.
归有光的碑志文,收入《震川先生集》共86篇,以传主与作者关系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家人至亲、友朋门生、亲友家属、请铭应酬等4类。在碑志文的创作中,面对不同的对象,归有光的创作心态不同,行文方式各具特色,所呈现出的风貌特征也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遗山碑志文借品题人物记述历史.在碑志文创作中,他抱着"以史自任"的创作意识,秉着"以碑存史"的创作宗旨,全面继承和发扬了史家"秉笔直书"、客观公正的记史传统,保存了金朝历史上大量重要的史料以及人物行事功绩,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有意借碑志文以存金代的史实,他巧妙地借助碑志文的既有体例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并抒发史家之议论;他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外貌、言语和动作,使碑志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他采用互文手法在碑志文中囊括重要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元好问在借碑存史的同时,并未模糊碑志文与史传的文体界限。  相似文献   

5.
碑志文成就最大的要数汉唐二邕(蔡邕、李邕)与庾信。蔡邕是碑志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的代表人物,庾信是第二个高潮期的代表人物,李邕是第三个高潮期的代表人物。庾信的碑志文,主体是用骈俪文构成。无论体制,还是内容,都是一次变革和飞跃。三人的碑志文,对韩愈的碑志文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使韩愈成为碑志文发展的第四个高潮期的代表人物。韩愈对前人碑志文创作成就的扬弃,“兼收并蓄”,既有袭旧,更有创新。突破文体的规范,给碑志文赋予了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韩愈的碑志文也有不尽人意之处,给后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语言形式上,表现出奇崛险怪;在内容实质上,表现出谄谀不实。这是韩愈表现在创作实践中对于前人碑志文在语言形式和内容实质两个方面的不当扬弃。  相似文献   

6.
结合传记文学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点,围绕把握传记文学中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精神核心、作家在传记人物中的价值与主张及作品在人物经历中的哲理与价值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写作名人小传。通过“任务驱动,评价先行”展开写作教学:围绕精神核心词,关注典型事件;结合传主典型事件,聚焦细节描写;了解传主相关经历,还原时代背景及在对照中反观自我,如实评价传主。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时期传记文学成就巨大,美学价值凸显。传记文学作家遵循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从其审美需要、审美欲望、审美情趣出发选择对象、发现对象、确认对象、评价对象,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审美价值,给读者更多美的感受。我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传主生平的真实性及其社会角色的丰富性,传主生命的鲜活性和再现历史的生动性,作者创作的个体性和深湛浓郁的情感性,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和语言表述的独特性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元好问的诗、词、文及文学理论等,都代表了金元文学的最高成就,为历代的金元文学研究者所注目。20世纪中,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变革,元好问研究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研究方法、评价角度等方面综合考察,本世纪的元好问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⒈世纪初至40年代的元好问研究;⒉50至70年代的元好问研究;⒊80年代至世纪末的元好问研究。  相似文献   

9.
郝树侯、杨国勇先生合著的《元好问传》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元好问是我国金代杰出的少数民族学者,他精通文学和历史学,并且在诗、词、歌、曲、小说以及论、记、表、疏、碑、铭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对于书法,鉴赏书画古物、历算、医药、佛道哲理等也都熟谙。但是,过去学术界对这一历史人  相似文献   

10.
韩愈碑志文在碑志类文体的发展演变历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创新意义,它革新了刘勰以蔡邕碑志文为审美典范的风格范式。其创新表现在艺术形式上体制多变、刻画生动,情感表现上爱憎分明、自然坦率以及以文倡儒、攘斥佛老的新文道观。韩愈碑志文开创的新的审美范式对于后世欧阳修、苏轼、茅坤及桐城派文论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论及的人物,并非按时代先后,依次逐一介绍,而是以诗风诗派为单元,把异朝人物一起论述,予人有紊乱之感。例如:陶潜名次先于阮籍,潘、陆之名置于唐,华歆之名置于李杜之间。此外,元好问论唐人诗涉及人物众多,除本朝外,异代人物也不少,其组诗架构划分为五个组合,其组合因由,实有探讨必要。在论宋人诗时,元好问借唐论宋或借晋论宋,因而很多异代人物,同时出现在一首诗内,其理安在?文章旨在就上述问题,理顺其结构脉络及分析其疑点。  相似文献   

12.
王蓬的传记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色:一、集中地将在大西北生活或曾经生活过的20位传主的生存状态及命运遭际艺术地展示给人们;二、对真实性品格的勉力追求;三、在时代潮汐的涌动中展示传主命运,揭示传主性格;四、多样化的艺术传达方式;五、丰厚的文化底蕴。王蓬的传记文学作品具有存史价值、认识价值、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民国诗话中有大量关于元好问及其作品、诗论和接受现象的记事、评论性文字。它们是研究元氏及其作品的创作、流播和影响的宝贵资料,其中不乏发前人之所未见的观点,是元好问研究领域中尚待开垦的荒地,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内容主要包括总体认识把握、评论品鉴诗作、发掘诗学理论、探讨历史地位、琐谈杂议编著、考察接受现象和保存有关史料等方面。民国诗话是一笔蕴藉丰厚、价值可观的诗学遗产,其中有关文字从特定侧面反映了本时期人对元好问及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它是元好问接受史上的重要链条,对现今元好问研究亦有相当的启发性意义,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14.
儿子写父亲,传记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载体。这本谓之纪传的书,是以传主的感情生活为主线贯穿起来的。作除了要凭借自己的字基础,还要凭借对传主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融入字中。换句话说,这本书应当有审美价值。当然,描述的事实不能走样。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十九首试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十九首,本着“中和”的审美原则,对晚唐诗人陆龟蒙的诗作提出了“多愤激之词、少敦厚之义”的委婉批评,表示了元好问对陆氏诗作孤愤太多、怨气太重、未能得儒家温柔敦厚之道的偏激诗风的不赞成态度。  相似文献   

16.
论元好问曲     
本文以元好问的散曲为考察对象,深入探讨元好问在散曲创作中的重要贡献及其散曲作品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认为:元好问是词向散曲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其自度曲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元初曲坛上,首开了文人自度曲之风,对后世影响巨大;散散曲作品无论在学问品格,还是在语言文字等方面,都显出深厚和独到的造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和境界。通过研究元好问的散曲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分析从词到曲的嬗变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一个巨大的审美场 ,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情与景之间所构成的是复杂多重的审美对应关系。其中刘姥姥与贾母之间是一种身份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异质对应与情和爱的动态耦合的审美同构关系。对其研究探讨 ,既有助于把握《红楼梦》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对照的审美心理效应 ,又有助于认识《红楼梦》这个巨大审美场的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 ,更有利于理解《红楼梦》所揭示的以荣国府由盛到衰象征封建社会必然衰败这一深刻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地理的角度,可以很好地考察金末中州的诗学发展。金末诗学代表人物元好问在对唐诗学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走访了中州的各个地区。这一过程分为三乡论诗、汴京交游、嵩山著述、南阳求索四个部分,最终元好问唐诗学理论涵盖体现了中州区域内各方诗论家的观点。金末中州文学地理具有中心性、包容性及活跃性的特性,并在元好问唐诗学探索的过程中集中反映出来。可以这样认为,金末中州文学地理具有良好的文化生态,并孕育出元好问唐诗学这一时代文论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元好问杂记类散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和重要的现实价值。其记叙性散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遗貌取神的疏荡流动美,其议论性散因事生议,事议相成.识见精警,刻析入微,具有深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元好问杂记类散文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和重要的现实价值。其记叙性散文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遗貌取神的疏荡流动美,其议论性散文因事生议,事议相成,识见精警,刻析入微,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