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该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潮形成分析的基础上,首先肯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从独特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到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迪和思想资料;另一方面,也不可回避地承认“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许多方面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在当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客观地对其进行分析,井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近三年来,我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脉络、"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的主要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对列斐伏尔、布洛赫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但在一些方面,如对一些代表人物如本雅明、普兰查斯等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克思主义德育学”置换“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二级学科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仍然未能从根本上厘清"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边界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德育学"来替换"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既可增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其他四个二级学科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又可与我国古代德育或西方德育接轨并突显与它们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4.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难度,不仅仅在于通过阅读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外文原著,了解他们的思想,更在于如何运用正确的判断标准,对这些思想的是非曲直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开发其理论资源为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寻找答案的强烈意向.本人在研究中逐步改变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如下看法:与带引号的"左"联系在一起的"激进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严重脱离实际的"经院式的马克思主义";局限于哲学和美学领域的"‘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热衷于把现代西方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的"调和、折衷的马克思主义";致力于破坏和否定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只适应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思潮的总称,是出现于本世纪20年代的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小资产阶级左翼激进思潮,它本身经历了一个由成形到兴盛再到衰落的发展过程。文章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三者的关系中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了简要的梳理和概述.这有助于我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建立一个宏观总体的把握,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内田弘的《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等五本《日本马克思主义译丛》译本后,"日本马克思主义"正逐步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部分学者努力构建"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范畴,试图将其推向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并列的学术研究高度上。但将"日本马克思主义"形成一种体系,推至一种新的学术研究范畴,不能仅仅取决于日本当下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更要看其思想上的独创性、与本民族固有文化的结合度及是否能沉淀成为思想文化的传统。只有这样,才能在"马克思主义"上打上"日本"的标签,自创体系,在世界思想体系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理论贡献之一,而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萨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质问,也是对唯物史观发起的一次重大的理论挑战。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批判和超越了旧哲学关于"抽象的人"的观念,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枢纽。"现实的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人学辩证法。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人学思想有力地批判了萨特"人学空场"的指责,对恢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原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介绍,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和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和概述,最后总结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目前,新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和制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兴学派和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另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对新疆"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设立,我们有必要对西方学者提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研究体系进行反思.西方学者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脱离经济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哲学理论,后来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野开始转向经济学.我们构建具有我国特点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体系,必须正确认识西方学者所提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必须加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对象的一般特征和基本属性的概念。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和说明,集中表现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工作的认识和观念。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表述和提法,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这一概念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规定,对推进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18至1921年是毛泽东的思想急剧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1918年前,毛泽东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提出了"民众的大联合",宣传"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他从主张不流血的革命转变到选择"激烈的共产主义"。1920年夏,他已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到1920年12月,他更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积极从事建党活动,认识到中国必须成立一个新型政党来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共一大吸收了包括他的思想在内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制定了反帝革命纲领。总之,毛泽东逐步认识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中国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有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像毛泽东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的必然结果,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3.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理论,它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理论和现实相关联。"灌输论"的思想发展史,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史是相一致的,其实践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过程。尽管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环境、客体、载体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离不开"灌输论"。  相似文献   

14.
在解构主义以来的后现代思想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观念和宏大叙事话语受到了根本性的冲击,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全球叙事中的批判能力和理论重建的能力.重新思考马克思总体性哲学的思想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政治对话的理论重建能力,是理解当代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包含复杂的思想矛盾,对之应该予以深入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最著名的理论家之一。马克思主义对其早期思想有决定性的影响,但葛兰西使鲍曼开始修正马克思主义的苏联实践,并为其后来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体系奠定基础。鲍曼“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16.
对“普世价值”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社会历史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不存在"普世价值",也没有相对的"普世价值"和共产主义时代的"普世价值"."普世价值"被炒热有其社会思想来源和宗教神学来源,而主要是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鼓吹.对一定范围内的"共同价值"要全面把握共同点与差异性,并作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运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一门全新的课程,建设好该课程对帮助硕士研究生掌握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开设好该门课程,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和定位是前提,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和专题是基础,同西方主流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交锋是关键,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是目的,高素质教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尽管从肇始到现在已有90年,但其中心话语仍具有相当的现实性。文章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总结了这种思潮在我国的接受情况,分析了这种思潮对西方文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世界思想大潮中的一股有着重要影响的思潮。我国理论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和研究这一思潮起,就一直歧义不断.争论不休养。应当肯定。“西方马克思主义”从独特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到理解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迪和思想资料,同时也应该承认.“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许多方面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应客观地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某些方面的偏离。  相似文献   

20.
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是一种相互阐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中"现实的人"的充分展开必须超越"解释世界"范畴而向"改变世界"范畴跃迁。为了实现人的全面的解放和发展,通过对西方近代思想史的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扬弃了"抽象的人"的唯心主义范畴,正本清源地以历史中"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建立了通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