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声音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一般没有留心去思考过。基于学生这样的实际,教者设想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入手,让学生经历“倾听声音”、“制造声音”、“认识声音产生时物体的变化”等一系列研究声音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而得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的科学结论。一、倾听声音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什么了?(教师示意上课铃声)生:上课铃声。师:上课铃声在提醒我们干什么?生:该上课了。(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师:同学们,生活中除了…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问题,激发兴趣。师:你们听到老师说话吗?生:听到。师:现在老师正在讲课,坐在教室各个角落的学生都能听到老师的讲课,那说明声音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生:四面八方。师:你的判断真不错。在说话我们都能听到这个很平常的生活现象中,包含了许多的科学道理。要想了解这些科学道理,我们首先必须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从这个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好吗?(学生交流汇报。)生:我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传到我耳朵的?生:声音遇到物体还能传过去吗?生:我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生: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生:我为什么会听到…  相似文献   

3.
近日听了几堂观摩课,课堂中师问生答气氛和谐活跃,实验探究顺顺利利,验证的结果常常是满堂红。细细思量,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施教者请一位学生紧紧捂住自己的一只耳朵,另一只牢牢靠在黑板上,敲击黑板判别听到敲击几下后问:“大家听到的声音是什么传过来的?”“空气”,又低下身问那位同学“你觉得你听到的声音是什么传过来的?”“黑板”。接着,又让全班同学实验贴着桌子听敲击声。然后归纳总结出了:固体能传播声音。笔者不禁想问:如此顺利就能得出结论?桌子和黑板能代表所有的固体吗?如果学生习惯了我们…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新教材的第三章“声现象”是增加的新内容。声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但又充耳不“问”的物理现象,教师在上课伊始即可向学生提出“同学们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走进教室”的简单问题,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听到了上课的铃声,可再要求学生猜测每人身上都有一件“宝”——收音机,由此引出了第三章课题。在此基础上,巧用教材第一节篇首大问号里的内容,指出: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等问题。这样使学生对本节要学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一  相似文献   

5.
(1)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要真正成为学生“要我学”的过程,那么,学生面对所要认识的物体或现象必须提出“我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这一机会。 比如教师可在教学引入中经常让学生说一说:“关于这一方面,你想知道些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来促使学生提问。这种经常性的练习,使学生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课堂上我们是主人,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最想知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民主、宽松的氛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尝试,让学生动脑去想,动手去做,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1 自主选择探究内容自主、可选择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假设、无拘无束地探究。例如,在教《耳朵的科学》一课时,我提出:“关于耳朵的科学,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有的说:“想知道耳朵有哪些器官?”有的说:“想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有的说:“耳朵各部分有什么作用?”还有的说:“动物的耳朵和人的耳朵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提的问题自由研究,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到探究中去了。  相似文献   

7.
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水有压力,空气是不是也有压力? 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这时,教师拿出一个注射器,把—个弹簧放入注射器内,再把活塞推入,松开压在活塞上的拇指“活塞马上被弹簧推了出来。“要使活塞不被推出来,该怎么办?——教师问。“用大拇指压在上面。”——全班齐  相似文献   

8.
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一提法,我们早已熟悉。最近听了一堂语文课,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听的是《避雨》一课。板书课题后,教师问:“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分别提出了六个问题:我想知道谁避雨,我想知道课文内容说了什么,我想知道雨下得怎样,我想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避雨,我想知道她是怎样避雨的,我想知道避雨中发生了什么事。此时老师说:“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交叉,但却都属于了解课文内容方面,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学生能倾听周围的声音,能正确分辨出自然界和人工活动发出的声音。2.学生通过实验明确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并知道怎样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3.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得出“声音是物体发出的,没有物体就不能发出声音”的结论。4.学生通过活动能分辨声音的方向、远近、大小、高低,感受声音的奥秘。教具准备:课件、铅笔盒、铅笔、纸、硬币、茶叶盒、尺子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的操场上、教室里还是很热闹,现在怎么安静下来了?生:因为听见铃声,上课了!师:哦,听到铃声,我们就知…  相似文献   

10.
正"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现在的学生根本就是不学无术。""现在的学生脑子里都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每每听到这些话,我都有无限的感慨:学生难教吗?学生不学无术吗?到底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觉得关键在于"学生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作为一名教师,你必须知道学生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  相似文献   

11.
屏幕上出现一条没有尾巴的小壁虎 ,学生观察。师问 :同学们认识这种小动物吗 ?生 :认识 ,叫小壁虎。生 :老师 ,这只小壁虎怎么没有尾巴呀 ?师 :你看得真仔细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课文 ,板书 :《小壁虎借尾巴》。师 :问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 :我想知道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 ?生 :我想知道它向谁借尾巴 ?生 :我最想知道它借到尾巴了吗 ?评析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引导学生发出问题、大胆质疑 ,要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老师的一句“你最想知道什么”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师 :请同学们自…  相似文献   

12.
五、声音游戏一、教学目的:1.感知和区分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游戏中体验声音的产生;2.了解声音与人的关系,激发幼儿对发声现象的兴趣。二、教学准备:每个幼儿一件发声玩具,录音机一架,录有各种声音的录音带一盒。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区分各种声音: 教师:“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看不见。”猜一猜,这是什么?(幼儿猜出是耳朵) 耳朵有什么用呢? 幼儿:“耳朵能听见声音。”“没有耳朵,什么声音也听不见。”教师:听一听,这是些什么声音?(放录有各种声音的录音) 幼儿:“弹琴声。”“唱歌声。”“朗诵声。”“闹钟声。”“说话声。”“流水声。”“鸡叫声。”“自行车铃声。”“咳嗽声。”“说话声。”教师:除了这些声音,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幼儿:“汽车嘀嘀嘀的叫声。”“小鸟叽叽喳喳的叫  相似文献   

13.
十一、声学实验(二) 4.真空瓶实验 实验用具与材料: 玻璃罩、闹钟、抽气筒、细线绳等。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把闹钟用线绳吊在钟罩里,(如图1)让闹钟闹起来,注意能否听到铃声。 ②用抽气筒把罩里的空气抽掉,再让闹钟闹起来,注意能否听到铃声。想一想为什么? ③打开玻璃罩的进气阀,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内,让闹钟闹起来,注意能否听到铃声。 ④反复第②、③步几次,看看能否得到相同的结果。想一想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师:同学们好!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老师感到非常高兴。相信同学们上课的表现,一定会让老师更加高兴的,你们说是吗?为了感谢同学们的支持,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大家。(出示课件,播放音乐《老鼠爱大米》)师:怎么样,喜欢吗?生:喜欢。师:听到这美妙的声音后,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问题)生1:我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2:我想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师: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多,要想知道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还要掌握它的研究方法。你们有信心吗?生:有。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  相似文献   

15.
一天,宜帆小朋友问我:“老师,人为什么离不开空气?空气在哪里呀?”我想了想说:“你把嘴闭上,捏紧鼻子看看有什么感觉。”孩子照此做了,一会儿小脸憋得通红,赶紧松开手说:“憋死我了。”我告诉他:“你知道人离不开空气了吧。”然后给他讲了人为什么离不开空气的道理。  相似文献   

16.
先看一则教例:《苏东坡改对联》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生:苏东坡是谁?生:对联是什么?生: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对联?生:苏东坡原来写的是什么对联?生:他改对联的结果怎么样?生:这两幅对联什么意思?(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梳理板书。)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开始!(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就黑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朗读材料,学生一作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补充,解决了所有的号,教师颌首点头,一切都在教学设想之中,一篇课文就这学完了。以上“质疑问难”的教学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目前我们些教师所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17.
一、质疑——趣中感知课始,在理解“揠”字意思后,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我想知道是谁在拔苗?我想知道那人为什么要这佯做?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 问题源于学生,自然激起了学生求解的欲望。于是,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听,寻求答案,自然格外认真,从而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二、究图——趣中理解 1.利用图画诱思。学习课文时,首先要重视对  相似文献   

18.
认认自己     
《小学生》2006,(1)
认识自己对学习的真心“学习!”一听到这句话,你是不是觉得很烦?一听到“学习”两个字,你是不是就头嗡嗡响,心怦怦跳呢?可是在你生活中少不了几遍这样的声音。哪怕你大学毕业了,工作了,还要参加学习, 有的同学说:“越是让我学习我就越讨厌学习,难道大人不知道? 为什么每天一睁开眼睛就不停地催我学习?你帮我劝劝整天跟我唠叨学习的爸爸、妈妈吧!”好,我们想一想关于学习这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学习”,“为什么大人那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爸爸妈妈常常会给我们灌输这方面的道理,可你是怎么想的呢?  相似文献   

19.
这是山东省文登市第二实验小学一位音乐教师上的《大雨和小雨》一课。学习歌曲之前,教师先播放来自城市、森林、乡村中的各种声音,并让同学们进行分辨、模仿。然后让学生们回忆:下大雨和下小雨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老师,我昨天听到下小雨的声音是——沙沙沙。”“老师,我从电视里听到下大雨的声音是———哗哗哗。”……教师接着问:“谁能用大小不同的声音来区分大雨和小雨呢?”学生一个个站起来模仿自己听到的雨声。在教师范唱一遍歌曲并稍加指导后,孩子们不但能完整地演唱出这首歌,而且基本完成了本课学习的难点———雨声的强弱之分。教师…  相似文献   

20.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师:你们是怎样知道已经到了上课的时间呢?生:听到上课的铃声,我们就回到了教室。师:对,是上课的铃声把我们召回教室。现在,老师正在讲课,坐在教室各个角落的学生是不是都能听到老师的讲课?生:是。师:以上这些生活中很平常的现象包含着许多的科学道理。要想了解这些科学道理,我们首先必须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从这些平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