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田秋成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作家、国学家,毕生致力于日本古文献的研究。他生前怀才不遇,死后因《雨月物语》与《春雨物语》两部小说集而闻名于世。上田秋成一生命运坎坷,但却为人刚直,从不随波逐流,他的文学作品与国学研究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学思想与国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平家物语》是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3)著名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和这个时期的《保元物语》、《平治物语》、《源平盛衰记》以及室町时期(1336—1573)的《太平记》合称为日本中世纪五大战记物语。由于这几部作品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面貌,被日本文学史家誉为“民族的英雄叙事诗”。其中,《平家物语》的思想艺术成就最  相似文献   

3.
日本江户时代翻案小说盛行,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将这种翻案小说推向顶峰。《雨月物语》共五卷九篇,其中卷一第二篇《菊花之约》对《喻世明言》中《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翻案,卷二第二篇《梦应鲤鱼》对《醒世恒言》中《薛录事鱼服证仙》翻案,卷四《蛇性之淫》对《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翻案。可以看出,这部小说不同于前期翻案小说,前期翻案小说吸收中国小说的故事结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甚至是直译;而《雨月物语》在吸收中国小说原始精神的同时,又融入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化元素,由此可以看出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竹取物语》是日本平安朝的物语文学作品,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以假名创作而成的物语文学。《竹取物语》深受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其中主人公辉夜姬所穿的忘忧羽衣与中国古代的羽衣传说和鸟崇拜有很大的关联,而求取长生不老的追求则主要导源于中国古老的道教传统。  相似文献   

5.
《竹取物语》成书于公元9世纪末到10世纪初,作者不详,一般学者认为是僧人等知识分子[1]根据口头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进行加工创作的。它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物语[2],被称为"物语之祖"[3]。同时作为用假名文(日本固有的文字)书写的早期的物语,对后世物语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日本文学史上自然占据重要的地位。有日本学者指出:"假名散文以及虚构物语都是以《竹取物语》为起始的,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看法在今天已经成为常识而无需再做强调。"[4]长期以来,《竹取物语》正是以其物语性而广为流传,本文就其物语性稍作探究。  相似文献   

6.
八木章好先生是日本聊斋学界的后起之秀。他除了在有关蒲松龄及其著述(主要是《聊斋志异》)的资料整理、甄别和研究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外,尤其专注于聊斋诗歌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多有新见。  相似文献   

7.
张香萍 《文教资料》2014,(21):12-13
当代作家往往都是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创作。诸如《聊斋》这种民间文学形式,主要表现的是狐妖蛇仙、神异鬼怪等虚幻的艺术形象,以神话传说为原型,对人间现实进行深刻的表现和诠释。高晓声从小就对《聊斋志异》情有独钟。可以说,《聊斋》对他小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他语言风格的影响。他对《聊斋》的创作方法和思想进行了继承,并加以发展。要对高晓声的艺术渊源和创作风格进行探索,就必须研究民间文学对高晓生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典籍的大量借鉴是《平家物语》在创作上的一大特点。其中以对白居易诗文、尤其以对白氏《长恨歌》的借鉴为最多。而正如其对《长恨歌》的借鉴主要集中于“描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回到故宫日夜思念”的后半部分一样,《平家物语》借鉴白诗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其对感伤情感的抒发。这一特点与《源氏物语》等平安文学作品惊人一致,由此可见其对平安以来“物哀”文学传统的继承;又由于其后《太平记》等军记物语也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因此可以说:《平家物语》是日本古代“物哀”文学传统由中古贵族向中世武士传承过程中的一部承前启后作品。  相似文献   

9.
《伊势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和歌物语。它几乎与《竹取物语》同时间世,两者一起被称为平安时代物语文学的先驱。 物语文学产生于10世纪初,一开始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虚构物语,它是将民间流传的故事经过有意识的虚构,并加以润色、提炼、加工而成的故事,具有传奇的色彩,故又叫传奇物语,其代表作品有《竹取物语》和《落洼物语》。另一类是和歌物语,它是以和歌为主将和歌与散文融为一体,互为补充,使之成为整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文体形式,近似于我国唐代孟(?)所撰写的《本事诗》。和歌物语以《伊势物语》和《大和物语》最有代表性,它对日本后世文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成书于11世纪初期的现实主义宏篇巨著《源民物语》,  相似文献   

10.
物语文学的出现,在日本小说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落洼物语》是日本物语文学从短篇向长篇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本文试图对《落洼物语》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评述其人物形象塑造的功过,从而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日本平安时代最早的一部物语文学作品《竹取物语》问世之后,各种物语作品相继出现,十分盛行.在《三宝绘》(984)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当时的物语“比大荒森林中的草还繁茂,比有矶海之浜的砂粒还要多.”但是,这些物语作品至今已散失殆尽.现在,早于十一世纪新出现的《源氏物语》的物语作品,仅存《宇津保物语》和《落洼物语》.《落洼物语》的作者不详,俗传为源顺所作,但不足为信,据推测为一身份不太高的男子所作,经后人补写而成.成书的时间也不确定,一般认为在《宇津保物语》之后,也有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明清白话小说的传入对江户时代的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读本是江户时代的一种小说体裁,读本中有很多作品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模仿,被称作"翻案小说"。《梦应鲤鱼》是上田秋成作品《雨月物语》中的一个短篇小说,由中国明代小说家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薛录事鱼服证仙》翻案而来。《梦应鲤鱼》与《薛录事鱼服证仙》在情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语言、主题思想、情节设置、叙事方式上又保留了日本文学的固有特色。  相似文献   

13.
紫式部是日本平安(794~1192)中期物语作者、歌人。其创作的《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叙事小说,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走进《源氏物语》,可以更多认识作品本身及作者。  相似文献   

14.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现代戏剧家。他大学毕业前写成的话剧《雷雨》,轰动剧坛。此后又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本。解放后,其制作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作品有《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曹禺在话剧艺术上的成就,使他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戏剧家之一。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曾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回国后组织“创造社”,开展革命文艺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建国后历任文联主席、中科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其著作极为丰富,诗集主要有《女神》、《星空》,剧作主要有《屈原》《虎符》等,另有小说、散文、评论、学术  相似文献   

15.
从目前所接触到的资料来看,《聊斋》中涉及到农民起义而又有本事可证的,主要有《野狗》、《公孙九娘》、《王者》、《柳生》等,《颜氏》本身虽不涉及农民起义,但与农民起义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把《聊斋》中的上述作品与其本事资料相比较,就会发现:《聊斋》从素材到题材,从本事到作品,在提炼过程中都有倾向性十分明显的取舍损益。现把这些差异概略论述如下: 《野狗》和《公孙九娘》:这两篇作品直接涉及到清初顺治五年至康熙元年(公元1648——1662年)发生的于七起义。当时,正值作者的青少年时代。栖霞和莱阳距淄川不远,作者当亲有所闻,作品主要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关于于七起义的资料,可见《山  相似文献   

16.
清代著名的《聊斋》评点者有冯镇峦、何守奇、但明伦三家。三家评相比较,冯评的突出特点,是他在篇中夹评、篇末总评之外,还写了一篇《读聊斋杂说》(以下简称《杂说》)。《杂说》是一篇对《聊斋》全书的总评,包括对《聊斋》思想内容、创作方法、艺术特点的概括,还有对前人评点得失的讨论和对自己评点特色的介绍。它是《聊斋》问世以后,第一篇  相似文献   

17.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初期作品,它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今昔物语》.作品对其中的一个简单故事加以艺术加工,并注入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描述了现代人试图寻求拯救的心理体验.当时的日本社会背景下,芥川龙之介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其创作《鼻子》的动机,都与他这部成名作有密切关联.作者通过剖析人性中的自卑懦弱和自私利己的特点,寻求放下烦恼和苦闷,多份生活的智慧和坦然的生活境界.  相似文献   

18.
《竹取物语》是日本传奇性物语中,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物语文学作品,它同歌物语的代表作品《伊势物语》一起被认为是平安时代物语文学的滥觞。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把《竹取物语》称做“物语的鼻祖”。  相似文献   

19.
在由《聊斋志异》的部分篇目改写成的《聊斋新义》系列小说中,汪曾祺自述在改编上主要是遵循"小改而大动"的原则,力求"参以己意,使成新篇"。《聊斋新义》之"新"主要体现在其现代性中。本文拟从小说技巧的融合、现代意识的注入、小说观念的更新三个层面探讨其改写中体现的现代性,并藉以观照《聊斋新义》在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聊斋志异》大行于世、饮誉百年之后,纪昀却能独具机杼,模拟六朝志怪的文笔,写成一部与《聊斋》风格迥异的文言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从而一时扭转了文言小说家争相效法《聊斋》的局面。纪昀主要生活在乾隆年间,以博学著称于世,官至礼部尚书,做了10多年《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晚年却致力于稗史小说创作。《阅微草堂笔记》是他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陆续写成的,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计二十四卷,30余万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