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材,在承接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教育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主线,在教育内容上将爱的教育与人际交往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现对三年级下册教材作一基本分析。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3-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决不是换一本教科书了事,重要的是课程理念的更新。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把握课程性质的融合性、综合性;强调学习背景的生活化;突出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公民性。上述三方面的基本理念可以说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三块基石,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三方面基本理念对于我们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组织编写好《品德与社会》教材和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都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辽师大版教材的主要教学资源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生活、社会的认识,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他们在生活、社会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不是几课就能完成的,甚至有的学生道德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强化,不断的督促和约束。在具体的教学中,预习、授课、复习等活动可以视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其中期末复习环节必不可少。针对《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材的期末复习,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把握教材特点,选择适当的复习方式《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材由7个单元22课组成。在上册教…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辽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上节课学生对生活中的绿色植物有了初  相似文献   

5.
正教材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在不同年级都专门安排了有关安全的"单元性"主题活动,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安全问题,树立安全意识,在生活中自觉将安全意识转化为行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安全的认识,提高学生应对安全的能力呢?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马路不是游戏场》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一、课前调查渗透安全意识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马路不是游戏场》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观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从二年级起开设到六年级,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和历史与社会课程相承接。《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科书是该课程教科书的起始册,它前承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开启品德与社会课程全部的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生活德育的理念,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的启蒙教育作为本册书的重点,现对该册教科书做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努力体现课程标准“三条轴线”“四个方面”的设计思路,并以此确定各单元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8.
正《不说话的"朋友"》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九课。本课教学主题是爱护公用设施,形成公德意识。教材从学生生活中使用公用设施的经验入手,使学生感受公用设施与人们"朋友"般的互助关系,接着描述了公用设施缺乏时给人带来的烦恼,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破坏公用设施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事例很极端,但很有震撼力。最后鼓励学生去调查身边公用设施的保护情况,激励小公民们伸出双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  相似文献   

9.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生命教育处处体现,品德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命的奥秘、品味生命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生命教育处处体现,品德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命的奥秘、品味生命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可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活用教材资源——肥水不流外人田《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编排体现了生活化、儿童化等特点,教材中有大量照片、图片、对话旁白、学生作品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文本内容负载了多种教育指向性功能。任何教材都是内含特定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应善于抓住隐藏在话题、范例和资源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线索,将教材作为最重要、最直接的活动资源,追求教科书意义的实现。虽然在教学实践中仍难免会出现与学生生活不相符之处,但是新课程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意识……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关键字词领会编者意图。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 3~ 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决不是换一本教科书了事 ,重要的是课程理念的更新。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 :把握课程性质的融合性、综合化 ;强调学习背景的生活化 ;突出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公民性。上述三方面的基本理念可以说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三块基石 ,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三方面基本理念对于我们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组织编写好《品德与社会》教材和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都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曹红燕 《生活教育》2014,(11):94-95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笔者就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有多少人为了我……》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通过溯德育之源:让教材对接生活,可以通过丰德育之形:让活动还原生活,最后可以撷德育之果:让实践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将基地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我们初步总结出了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的资源转化策略。对应教材内容转化课程资源资源基地中的资源有些可以与教材直接对应。如在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农业工具的演变》一课中,关于农业工具的演变,教材中呈现了不同历  相似文献   

15.
<正>[教材分析]《为我们服务的人》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幸福生活"的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中劳动者的观察,认识各行各业的意义,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以及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 《小心,别伤着》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中的主题之三。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围绕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让学生体会意外伤害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痛苦和烦恼,从而,懂得避免意外伤害的必要,初步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趣味盎然?我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国的行政区》时,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概述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努力体现课程标准“三条轴线”“四个方面”的设计思路,并以此确定各单元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活动。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小学生活,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与一年级相比,他们参加的集体活动、接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小窗口,大世界》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二级主题。本主题是让学生认识信息的传播途径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与影响,让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处理信息。  相似文献   

20.
<正>本册教材以学生参与的社会生活为基本空间,逐步过渡到国家层面,与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教材相联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教材核心价值追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八年级上册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