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衣”是个常用的名词,在古代汉语里用作谓词时一般被认为是词类活用。《从<十三经>看秦汉时期“衣”的谓词用法》一文普查了《十三经》中“衣”的用例,根据它的搭配关系、语法功能、词汇意义上的特点,分析了在确定“衣”的词性时存在的问题,发现了“衣”谓词用法的成熟性及其重要性,认为“衣”在秦汉时期是个具有名词和动词性质的兼类词,用作谓词时并非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2.
那天晚上,上中班的女儿用笔在白纸上画画,她先画了一个梨的形状,说: “爸爸,你看这是梨。” “真像!” “这样就更像了。”女儿在“梨”上面又点了许多点儿。 “太对了。”我称赞道。 接着,女儿又在白纸上画了一个椭  相似文献   

3.
裁缝们有一句行话,叫做“剪到功时乱成衣”,意思是功夫修到家了,就能“随手所欲”了。“乱成衣”其实是随心所欲裁剪的意思。话题作文的“体裁自主”,本质上就是鼓励同学们“超体裁”作文。只要合理,何不也来个“乱成衣”呢?  相似文献   

4.
近代,汉语“衣服”义名词主要有“衣”、“服”、“衣服”、“衣裳”.唐至元时期,“衣”为主导词,“衣服”和“衣裳”的搭配较为灵活新颖,“服”的使用范围很有限,搭配的成分十分单调.明至清时期,“衣服”和“衣裳”形成并存竞争之势,取代“衣”的主导地位,“衣”和“服”的语素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以“衣服”为主导词,方言中“衣裳”的用例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5.
最近上了一节思维训练公开课,内容为“盈亏问题”。例题是这样的:“老猴子给小猴子分梨。每只小猴子分6个梨,就多出12个梨;每只小猴子分7个梨,就少11个梨。有几只小猴子和多少个梨?”例题中的角色是“猴子”,学生一定很感兴趣,而且是“分梨”,多么有意思的活动啊!我心想:“这样的例题只要一出示,学生们肯定会跃跃欲试。”为增强效果,我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想到为这样的内容设置生动的情境。  相似文献   

6.
裁缝们有一句行话,叫做“剪到功的乱成衣”,意思是功夫修到家了,就能“随手所欲”了。“乱成衣”其实是随心所欲裁剪的意思。话题作的“体裁自主”,本质上就是鼓励同学们“超体裁”作。只要合理,何不也来个“乱成衣”呢?  相似文献   

7.
(一)衣古代(秦汉以前)所谓“衣”,泛指一切蔽体的衣着,头上戴的是头衣,上身穿的是上衣,下身穿的是下衣,脚上穿的是足衣。“衣”,又指身上穿的衣裳,或专指上衣。  相似文献   

8.
(一)让梨邱成立有弟兄俩,是双胞胎。弟兄俩不但相貌长得像,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都特别爱吃梨。有一天吃过晚饭,母亲拿出来两个梨,一个大梨,一个小梨。弟兄俩嗷嗷叫着,就要扑过去抢那个大梨吃。母亲连忙拦住说:“你俩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弟兄俩一齐点点头,母亲接着说:“人家孔融四岁就能让梨,你们俩今年都八岁了,也该学学孔融让梨吧?”弟兄俩又一次点点头。母亲先问哥哥:“你是哥哥,你先说,你想吃大梨还是小梨?”哥哥看了看桌子上那个黄澄澄的大梨,又看了看母亲和弟弟,说:“你让我说实话还是说瞎话?”母亲说:“当然说实话!”哥哥使劲…  相似文献   

9.
小山羊和爸爸去菜地干活,发现茄子叶上有好多黄色的斑点。小山羊说:“茄子生病了,绿叶上生斑点了。”爸爸说:“这些斑点不是病虫害,而是露水在捣乱。不信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材料木制支架一个,放大镜一个。实验过程1、在茄子、辣椒地里,用木制支架支在某些叶片下面,使叶片“  相似文献   

10.
我心有主     
《元史》记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枝头挂满梨的梨树,路人均争抢摘梨解渴,唯有许衡不为所动. 路人一边嚼着梨,一边好奇地问道:“你为何不摘梨呢?”许衡笑着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古板:“世道如此混乱,梨已没有主人了.管他谁的梨,谁吃到嘴里,谁就是主人.”  相似文献   

11.
相传,东汉顺帝梁皇后之兄,大将军梁冀得到了一件“仙衣”。十月的一天,他穿上这件“仙衣”大宴宾客,故意碰翻了酒盏碗碟,顿时“仙衣”上沾满了斑斑油迹。正当客人们为此宝物被玷污大为惋惜时,梁冀却镇静自若地叫家人端出  相似文献   

12.
古代(秦汉以前)所谓“衣”,泛指一切蔽体的衣着,头上戴的是头衣,上身穿的是上衣,下身穿的是下衣,脚上穿的是足衣。“衣”,又指身上穿的衣裳,或专指上衣。  相似文献   

13.
隐身衣     
日本最近发明了一种会发光的“隐身衣”,人们穿上后仿佛变成了“隐形人”。你看,照片上的姑娘穿上这件发光衣后,她的身体好像消失了,透过发光衣可以看到她身后大街上行走的人群。发光衣的制造原理是将物体前后的移动影像集成在一起,再制作出透明的效果。隐身衣@陈福民  相似文献   

14.
“陶器是和农耕并起的”。在中国有“神农耕而作陶”的传说,“神农时代”即农耕时代、但用于烹饪和贮存的容器,大约始于以前的采撷或狩猎时期,这就是说,在陶容器发明出来以前,已有其它容器存在,这就是“编制的或木制的”人工容器和葫芦壳之类天然容器。 陶器最初的造型必依附于某些“原型”。通常认为早期的陶器“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格罗塞说:“篮子在不论什么地方总是土罐的先驱者,所以它就成了土罐的模型。”而事实上,陶器最初也可以是把泥糊在葫芦壳  相似文献   

15.
三、下衣古代的下衣有裳、绔(袴)、裤.裳,又写作常,也就是裙.古代男女服装没有多大区别,男子也著裙,所谓“裙”,刘载《释名》上说:“裙,群也,联接群幅也.”即由多幅布制成.裳,《说文解字》说“下裙也”.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是说他悲喜交加,老泪纵横,泪水连下衣都打湿了.  相似文献   

16.
古文字的“衣”字,是一件古代上衣的轮廓图形:上为衣领,左右为衣袖,中间是衣襟。所以“衣”字的本义指上衣。古  相似文献   

17.
“材料”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学者许衡,行路时.口渴难忍.路遇梨树,众人皆围而摘梨,唯许衡不为所动.人问之,曰:“此非吾梨,岂能乱摘?”人以其迂腐,讥之:“乱世梨无主.”衡正色曰:“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元史》  相似文献   

18.
衣钵相传     
又叫“传衣钵”、“传衣”。“衣钵”掌故,源出佛教。这里的“衣”,有两种解释。其一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所穿的金缕袈裟;其二指的是“三衣”,即比丘(僧侣)在三种不同场合所穿的三种制衣。“钵”指的是僧侣化缘吃饭的饭碗。“三衣一钵”是僧侣最重要的资身物品。“传衣”之“衣”,一般用的是前一种含义。据佛教典籍《贤愚经》卷12记载:释迦牟尼诞生仅七日,其母摩耶夫人就去世了,释迦牟尼由姨妈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秦风·无衣》,把“与子同袍”注译为“我和你穿同样的战袍”,“与子同注泽”译为“我和你穿同样的衬衣”,“与子同裳”注释为“我和你穿同样的下衣”,这样的翻译符合诗意吗? 先看诗题,“无衣”就是没有衣服。(《唐风·无衣》中的“无衣”也是没有衣服的意思)可能是当时的真实情况,一种可能是劳动人民在统治者残酷的剥削、  相似文献   

20.
典衣是指以衣服做抵押进行借贷的活动,与中下层百姓特别是贫民关系密切。通过分析嘉庆朝刑科题本中涉及典衣的相关案件可知,清中叶百姓典当的衣服主要有棉袄、棉袍、皮袄、布衫等,大多是百姓平时穿用过的衣服,这些“褴褛衣衫”或多或少仍有一定的典当价值。从时间上来看,百姓典衣“春当秋赎”,适应了耕作时令;从典衣的目的和动机来看,大多是为生活所迫的应急性典当,其中不乏典衣以行善者。“剥衣抵欠”和“借当”衣服的现象表明,在典当过程中当物的所有权、出典权可以进行转让,这种权利的让渡一方面为百姓应急提供了便利,但另一方面也给不法分子利用当铺销赃留下了可乘之机。衣服的“借当”展现了亲朋邻里间的信任和温情,债主屡次催赎当衣,甚至要求“剥衣抵欠”则被认为违背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凡事讲人情”的原则,很多暴力冲突由此而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