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研究结合问卷法和实验法,探讨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特点。研究从611名四至六年级儿童中筛选出290名受心理虐待的被试,采用组间设计对受心理虐待弹性组和缺乏弹性组的儿童进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探讨在心理虐待处境下两组儿童对父母内隐态度的差异,通过假设情境法等考察受心理虐待儿童对师生、同伴关系的认知。结果表明:(1)受心理虐待弹性儿童对亲子关系的内隐态度比缺乏心理弹性的儿童更为积极;(2)受心理虐待弹性儿童在三类社会关系背景下情感维度的认可度均高于缺乏弹性组儿童;在不同假设情境下,心理虐待弹性儿童比缺乏弹性儿童更倾向于向老师、同学或朋友倾诉自己的遭遇,或请求帮助;(3)积极的师生、同伴关系和支持寻求与受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伴关系和支持寻求能有效预测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美术课作为美育的手段和途径之一,它不但具有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而且具有心理教育的功能。美术课的心理教育是在学生获取美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美术课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扼制和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消除留守儿童的自傲心理 自傲是自以为了不起,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的一种过度自我的心理倾向,它是自尊心过分膨胀的表现。如留守儿童中自高自大、自吹自擂、对成绩不屑一顾,尽挑别人毛病或付以轻蔑一笑等,就是自傲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儿童游戏的认知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70年代以来,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游戏是包含了多种认知成份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儿童的最佳学习方式。正因为游戏本身包含了丰富的认知成份,所以它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促进儿童的学习。那么,游戏究竟包含哪些主要的认知成份?游戏又是如何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来促进儿童的学习?本文试图运用理论分析和自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两个问题作初步探讨,旨在为早期教育和改善儿童的学习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一、游戏的界定要分析游戏的认知心理,首先必须对“游戏”这一术语进行界定,这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巴特勒·戈特斯和奎森伯里…  相似文献   

5.
儿童心理虐待及其不良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较之身体虐待与性虐待,心理虐待更隐蔽,更普遍,影响更复杂。儿童心理虐待正成为儿童虐待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这种形式的虐待主要表现为负性的生活经历,如被忽视、被责备、情感缺失及其他家庭问题等。它让儿童失去正常的生活体验如被爱的感觉、被需要的感觉、有能力的感觉和安全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父母必读》2012,(12):18-18
心理虐待已经成为最为普遍发生的儿童虐待形式。美国McMaster大学教授HarrietMacMillan认为心理虐待至少包括对儿童刻意地贬低、诽谤、压榨、忽视等行为,比如母亲一整天把婴儿扔到小床上不予理会。这些极端行为会让孩子产生无助感、无价值感或认为自己不被父母疼爱。当然,母亲因为连续8次反复要求孩子穿上鞋子而提高训斥的嗓门,并不属于心理虐待。但如果整天;中孩子吼叫,并在言谈中透露自己对孩子是多么失望痛恨以至于后悔生下他,则会对孩子构成潜在的严重伤害。  相似文献   

7.
本动用理论分析和自然观念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儿童游戏的认知心理。在分析儿童游戏的认识成份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儿童游戏中的学习策略。结果发现,儿童游戏包含着丰富的认知成份,这些认知成份反过来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游戏确实可作为儿童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个结果启示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设计游戏查要有意渗透认知成份,让儿童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发民认知,促进成长。  相似文献   

8.
与体罚等身体虐待相比,心理虐待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更为不利的影响。与心理虐待紧密相关的家教类型主要分为严格控制型、贬低压抑型、感情疏远型。,这些家教类型存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家长应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以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中日两国儿童虐待方式等方面的规律,进而了解儿童受虐待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社会分类学方法,从儿童虐待类型、施虐者与受虐者的关系、影响因素、虐待者的经济状况、受虐者的性别和年龄特点等方面,对中国124例和日本170例儿童虐待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身体虐待和期待过高是儿童虐待的主要类型;日本生母虐待儿童率明显高于中国生母的儿童虐待情况.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虐待发生率高;中国女孩受虐率高于男孩,日本则相反;0~2岁虐待发生率最高,随年龄增长,性虐待率增大.结论:日本生母虐待儿童率高于中国生母的儿童虐待情况,中国女孩受虐率高于男孩,日本则相反.  相似文献   

10.
儿童游戏的生理-心理观能直接说明儿童游戏的发生及其本质特点。儿童游戏是由儿童生命历程的本性决定的,是儿童生活的必需。儿童游戏的发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是儿童认识、发展、锻炼自身的天然需要,同时也是儿童为满足不断的身心“刺激-反应”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自发行为。儿童游戏的本质特点在于游戏是儿童在不可控制和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自我控制感和一定程度的确定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1.
"你长大了能当经理?垃圾站经理吧!""你怎么这么笨呢?怎么教都不会!""小丽呀,就是不错,以后肯定能当大官,比你们都有出息"……在中小学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对学生的性格或能力进行口头攻击,例如羞辱、负性预言、贬低、大喊大叫、公开嘲笑或者过高期待,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时中小学学生心理虐待(简称学生心理虐待)就发生了。一、学生心理虐待的定义对于学生心理虐待,目前没有统一、确切的定义。  相似文献   

12.
儿童期虐待易导致成人后精神障碍的高发生率.儿童期虐待主要类型有性虐待、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儿童忽视与儿童虐待常被混淆,但二者在发生的前提、特点、产生的影响以及管理方式等各方面均有明显差异,两者都是构成儿童创伤的因素.童年虐待对儿童造成的短期影响主要是躯体虐待所造成的身体伤害,行为和心理病理问题;童年虐待对儿童造成的长期影响可能会产生焦虑障碍、分离症状性、抑郁、边缘人格障碍、多重人格障碍、性功能障碍等.  相似文献   

13.
现代学生的视野比较开阔,有更多的抱负,但由于其生理心理均未成熟,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对其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教师、家长可以尝试引导学生采取以下几种调试措施来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影响。  相似文献   

14.
儿童游戏发展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赵尚松 《巢湖学院学报》2003,5(1):113-114,117
儿童在父母离异的打击下会形成一系列不良心理,如恐惧心理、内浆心理、自卑心理、补偿心理、逆反心理等等,其消极作用十分明显。为了解决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必须要求离异夫妻双方都不能放弃对儿童的抚养与教育,并且提高离异父母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幼儿园教育更要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儿童虐待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危害儿童身体、社会性、认知和情绪的发展.美国佐治亚州将儿童虐待分为忽视、躯体虐待、性侵犯、性剥削、情感或言语虐待五种类型,并通过举报、调查和评估、审理等程序防止或减轻儿童虐待产生伤害.基于佐治亚州的经验,我国应该通过制定关于儿童虐待问题的专门法律、成立专门的儿童虐待处理机构、健全儿童虐待案件的司法程序等手段保障儿童的权益.  相似文献   

17.
探讨情景游戏对学前儿童焦虑心理的改善情况。随机将26名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接受情景游戏,实验组的幼儿进行情景游戏干预。采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为心理测量工具对两组幼儿游戏干预前、后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情景游戏实施前后,除了广泛性焦虑、强迫性神经症障碍无明显变化外,小班、中班和大班实验组的学前儿童焦虑心理总分以及躯体伤害恐惧的得分均有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日本儿童虐待之现状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虐待问题应该说是目前在日本整个社会里最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十年来,儿童虐待现象不断呈现上升趋势。儿童虐待的类型分成:身体虐待型、放置不理型、性的虐待型和心理虐待型。儿童被虐待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方面的要因、家庭的要因和被虐待儿童自身的要因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因此,要想调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偏差,应从自卑心理、嫉妒心理、害羞心理、以自己为中心心理以及多疑心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20.
学习不良儿童的心身症状与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通过对初中一、二、三年级288名一般儿童和学习不良儿童实施问卷测量的结果发现,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明显低于一般儿童,且突出表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和敌对性等方面,同时,学习不良儿童的个性特征,自尊及社会支持的获得等心理社会因素也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