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无论是平常聊天还是探讨学术问题,李老师面对后生晚辈,从来不端架子,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架子。听你说话时,他总是盯着你的眼睛,半张着嘴,随时准备跟你争辩。通常而言,我称呼一个人作老师,有两种情况:一是比较陌生的同行;二是真正尊敬的师长。李小文院士是第二种。不知道别人什么感觉,反正我与李老师相处感觉特别  相似文献   

2.
西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b6),卧看千山急雨来! [解说]这是一首描写海滨雨前自然景色的作品。乌云低垂,海浪拍岸,去而复回。北风吹过,挟带着震耳欲聋的响雷。朱楼四面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只等那急雨袭来的壮美时刻。自西楼@曾巩!宋~~  相似文献   

3.
日暮     
陈静 《初中生》2012,(5):13
正~~  相似文献   

4.
独上西楼     
唐后主李煜曾叹:“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易安居士亦有词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好一个“寂寞梧桐”、“雁回月满”,纵然是惆怅的时候也只能“独自向黄昏”、“把酒无由醉”。也许文人都必须能够忍受寂寞,抑或这本不该称为“寂寞”,而应称作“清高”。追溯至上千年前,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沉江。楚君死,国亦亡。迁谪途中的屈原从此失去了一切,他以自己仅存的尊严和骨气说服自己投江以报国。“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他没有“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留下《楚辞》和《离骚》,屈原死而无憾。太…  相似文献   

5.
日暮随笔     
<正>不管看了多少遍晚霞,第一眼永远是惊艳的。临近傍晚时,我坐在窗台边,看着远方的层云淹没了群山,有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此时,一阵风吹来,带着丝丝凉意,我眯起眼,感受风在我的耳廓上打着圈,我皱起鼻子——风本是无色无味的,可是此时,我却嗅到了它干净的气息。我又看向天空,只见一大片云被染上了绯色的光晕,  相似文献   

6.
月满西楼     
十月的阳光下,84岁的奶奶打开了那只锈迹斑驳的黑漆木箱,取出了一套古老得几近朽烂的工具。母亲说那就是人们传说的奶奶的绣案。奶奶抖开一段水样的白绫,熟练地张在绣案上,然后对着阳光眯起眼睛,一根黑色的绒线准确无误地  相似文献   

7.
月满西楼     
月满西楼,深院锁越宫,却锁不住她纷繁的思绪。如水的月光温柔地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纱,寂寞的梧桐树空守着这一方清冷,这初秋的风如同埋葬千年的宝剑冰冷地拭过她的每一寸肌肤。这寂静而空  相似文献   

8.
9.
溪亭日暮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似乎天气也专门与我过不去, 午后的风卷来层层热浪,撩得 人心着实不安。心是早已没了 主意了,脚却安慰似的把我引 入了小溪边的小亭子里。 这是无名的溪与无名的 事,不知缘于何时,其实又何 必了然呢?正如泰戈尔所说: “我已经把我生命的终结,全 部暴露在你的眼前,没有任何 隐秘和保留。因此你不认识 我。” 汩汩的流水,静静地向前 流去。偶尔也激起一朵小浪花,轻轻的一声,或许该是叹息,而叹息的却总是我,不是它们。它们也许是欢乐的,那轻轻的一声,就该是它们的笑了。心想着借李清照一只舴艋小船,载我…  相似文献   

10.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屡次出现对日暮景色的描写,表现出他对日暮的一种依恋。本文把这种依恋概括为“日暮情结”,并依据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分析这种情结的生成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这种依恋其实就是其心路历程的“变形”体现,也是其个性特征的体现、理想人格的体现。因此,陶渊明的这种日暮情结,实际上就是他理想化境界失落后的一种“期待”及其理想人生的“投影”。  相似文献   

11.
正要去开课,让我选一首唐诗,我好像没怎么犹豫就选择了《风雪宿芙蓉山主人》。因为我心底里喜欢这首诗。日暮苍山远:苍山的辽远所营造的空阔感与日暮归家的愿望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张力,旅途遥遥,中心摇摇。天寒白屋贫:在漫天的寒气之中,萧瑟的白屋更增添了旅人内心的惆怅,但也正是这白屋,又是旅人行走的目标。这里贫寒与萧瑟造成一种压抑感,目的是为下文犬吠之声张目。柴门闻犬吠:这是全诗情绪上的陡转,犬吠  相似文献   

12.
13.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句:“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为什么对于“日暮里”这个地名目,直到廿多年后还记得呢?鲁迅没有说明。我以为这同样是作者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只是比较隐晦曲折罢了。  相似文献   

15.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代表作。长期以来,有识者在赏析时慧眼独具,从诸多方面去领略它的风采。然而唯独无人关注鲁迅为何要在这篇文章中提及“日暮里”这个不起眼的地名。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参》对此阐释道:“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笔者在教...  相似文献   

16.
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有一种艺术光芒能直抵读者的内心,让人在灵魂深处产生震颤的意象,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西楼”。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西楼”这个意象,点击网络检索一下发现,“西楼”一词最早见于六朝诗歌中,南朝宋诗人鲍照的《玩月城西门廨中》一诗中有“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语,稍后于鲍照的梁朝诗人庾肩吾《奉和春夜应令》诗中有“天禽下北阁,织女入西楼”的诗句。其后诸多文人的诗词曲中都屡屡出现“西楼”这个意象,尤其以宋词为盛。  相似文献   

18.
月光是月亮的天使,托着青丝垂直到人的窗前,撩拨着人的心绪与情思。青丝缥缥缈缈,飘过了多少春秋,聆听了多少低吟。月饱满情怀的青丝化作一弯钩,清辉照在“无言独上西楼”的亡国之君的窗台,李煜望着欲坠的弯钩,低吟着“小楼昨夜又东风”“雕栏  相似文献   

19.
钟艳萍 《中学文科》2009,(18):10-10
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有一种艺术光芒能直抵读者的内心,让人在灵魂深处产生震颤的意象,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西楼”。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说:“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从东京出发”,是指由东京乘车前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在”,指写作《藤野先生》的时间,“日暮里”,是一个离东京较近的小驿站。据考证“日暮里”在一九○五年正式诞生。但鲁迅乘车赴仙台的时间是一九○四年九月,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