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何况一个班五六十人呢?在各科教学中,每个班总有几个差生,尤其是政治学科,内容枯燥,学生不感兴趣,但差生并不永远是差生,只不过看我们如何对待他们。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思考探索,粗略的悟出了几点。一、亲近、信任差生,让差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密切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鼓起学习的勇气。差生常有一种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因政治成绩差而羞于见政治老师,更不会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颇为棘手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那就是"差生"教育。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冷静思考,全面分析,努力探求一套"差生"教育的有效策略。经过长期观察走访和抽样调查,现对"差生"类型归纳如下并提出相应教育对策。一、自暴自弃型从小学到中学,不乏这样一类人:他们自己糟践自己,鄙视自己,不求上进,自甘堕落。他们或因成绩不好而自感低人一等,前途渺茫;或因一次失足而悲观绝望,一蹶不振;或因家  相似文献   

3.
<正>漫画中有两组内容:一是成绩好的学生得到满分受到鼓励,成绩差的学生不及格受到惩罚;二是前次考满分这次只有98分的受到惩罚,前次不及格这次及格了的受到奖励。家长对待差生的态度很好理解,但是对待优生的态度却不容易让人理解。明显比差生分数高却得到相反的待遇,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家长的心态存在问题;二是教育制度存在问题。首先,一些家长认为,好学生就一定要考满分,考不到满分就不行,即使比别人分数高也不可以。这种想法显然不正确。"马有失蹄,人有失手。"考不到满分不能说明学生能力不足。而且有必要追求满  相似文献   

4.
玄秀芹 《中国教师》2010,(Z1):185-186
<正>自从从事英语教学以来,我常思考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差生。一、了解差生心理,对症下药差生进入高中时,外语已学五年,在几次考试中连遭失败,他们对外语已失去了信心,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教学工作中,"差生"问题一直令许多教师头痛。如何挖掘"差生"无穷的学习潜力,改进这部分学生的英语教学?首先需要教师端正教育思想,关注"差生",了解"差生"的现状及困难,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并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其次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差生"能学,乐学。教师还需要教会学生英语学习的策略,使"差生"掌握学习技巧,学习成绩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从教十七年,送走了十二届毕业班,也算是桃李满园了.我为"优生"的成绩骄傲.为"差生"的进步自豪.却对占班上大部分的中等生充满愧疚.多少次偶遇昔日的学生,曾经的"优生"或"差生"我能直接叫出他们的名字,而对热情地与我打招呼的中等生却无法叫出他的姓名,真是尴尬.  相似文献   

7.
每个不同的班级都有着共同存在的群体,那就是"差生".所谓差生就是在某个方面表现比较差,被教师公认为"朽木"的学生.但是笔者认为"差"并不是天生的,更不是不可改变的.其实,教育"差生"的过程就仿佛是雕刻"老藤朽根",只要我们精心雕刻,他们定能成为"绝妙盆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力量."因此,要转化差生就一定要保护他们的尊严,理解他们,不能歧视他们.要相信,他们的落后并非自愿,而足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要让他们明白只有付出才有进步.  相似文献   

8.
这里所谓"差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老师对"差生"要关怀、体贴.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对他们的进步,那怕是点点滴滴的,也要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有的老师对"差生"要求得过高,态度过严,拔苗助长,达不到目的.有时反而会闹成僵局,收拾不了.还有些老师怕"差生"影响"及格率"、"升学率",总是忧心忡忡,甚至"威逼"他们、"排挤"他们,这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不少教师都为"差生难教"而苦恼.但您曾否分析过,您的"差生"属哪种类型?有一种"智力型差生".他们花的时间和精力较其他学生多,但成绩远远不如别人.别人已经完全弄懂了老师讲课的内容,他甚至还不知老师在讲些什么,也就自然不能应付老师的提问和考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对学习的恐惧感和心灵上的自卑感.他们转化的契机,往往在于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还有一种"非智力型差生".他们并不笨,但对于枯燥无味的课程并不感兴趣,因而精力过剩,上课乱  相似文献   

10.
所谓"非智力型"差生,是指那些智力因素正常而学习成绩落差较大的学生,他们在差生中所占比例很大。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对数学上的"非智力型"差生的学情进行过探索和研究,对数学"非智力型"差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一、"非智力型"差生的特征1.数学缺乏兴趣。表现在学习数学中困难重重,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学习上就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差生"的问题使许多教师和家长处于烦恼之中.所以,如何转化"差生"成为教师和家长的主要任务.首先,教师和家长应该正确了解"差生"的心理,理解他们,善待他们;其次,教师和家长应该尝试运用"皮克马利翁效应",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一种良好的期望中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2.
体育"差生"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本文主要对体育"差生"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对"差生"进行体育运动自信心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主要是通过培养"差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增强体育意识,更新教学内容、方法等手段,让他们体验到体育教学过程的成功,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提高他们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树立自信心,从而自觉形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3.
要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重视学困生的帮扶工作,尤其是要解决好"非智力型"差生问题。所谓"非智力型"差生是指那些智力水平正常而成绩落差较大的学生,他们在差生中占很大比例,并且男生多于女生。多年来,我在教学中,对学困生进行了学情追踪研究,初步探索了"非智力型"差生的成因和一些转化方法。一、"非智力型"差生的基本表现1.对数学科目不感兴趣。这类学生的问题表现在对数学课没兴趣、不认真听讲、不积极练习、不积极参加讨论、不认真完成作业、不自觉进行预习、课后不自觉进行复习。2.学习态度差。"非智力型"差生则主要表  相似文献   

14.
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耐心细致,注意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通过语言行动把精神传给学生,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从而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15.
一、对后进生,要坚持"一多"、"两忌"、"两适度"所谓"一多"是指多优先。一要对差生优先提问。教师心中应该有差生,对差生应优先提问,让他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还应该鼓励差生大胆发言,答对了给与表扬、肯定,答错了切勿指责,以免挫伤其积极性。二要优先批改差生作业。差生作业大多马虎潦草,漏洞百出,改起来昏头昏脑,因此,教师常常对优生的作业先改为快,差生作业压之最后,甚至束之高阁,这当然不利于差生转化。老师应因材施教,为差生设计量少,简单,模仿性强的作业,尽量做到当堂批改,当面修改,随…  相似文献   

16.
差生形成是长期受不良影响或接受不正确的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在"差生"的转化工作中不能急于求成,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在转化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为暂时没有转化效果而放弃。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运用激励的方法,建立起他们的自信,从他们拥有的特长中树立他们的信心,摆脱其心理自卑,增强其意志力。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差生有逐渐壮大的趋势,差生已经成为了学习困难,不听话及难管教的代名词,也是不少家长、老师感到头痛的事。事实上,许多"差生"是人为造成的,其因素包括了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实际上,我们不能完全用人为因素来评定差生。对于如何改变差生,首先应该了解造成他们成绩差的原因,然后再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以便有效地帮助他们摆脱学习困境。  相似文献   

18.
偏爱差生     
程媛媛 《中国教师》2009,(Z1):506-507
<正>每一个老师在执教过程中,都会接触到许多类型的学生,而感触最深者,就是所谓的"差生"的接触。转化"差生"是学校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去转化他们,引导其迷途知返,从差转优,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  相似文献   

19.
"差生"的转化对于及格率的提高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对"差生"要有耐心和爱心,了解他们,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经常对"差生"进行课外辅导等。只有老师的不断付出、不断鼓励和帮助,"笨鸟"才能先飞并且飞好。作者根据教学经验和体会,就如何转化英语"差生"阐明了看法。  相似文献   

20.
<正>在学校教学教育中,总会发现一名甚至几名"差生",这些"差生"让教师与家长相当头疼。"差生"又称"问题学生"、"潜能生",是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他们呢?用什么方法来转变他们呢?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另辟蹊径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