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是当代美国文坛颇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其作品充分显示了她对妇女整体解放的理解和关注.通过对两性关系的思考与审视,她在《紫色》中超越性别的限制与对立,大胆地塑造了一批具有"双性同体"特征的人物形象.本文以文本分析的方式,通过对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生存状态的分析来探讨作家的"双性同体"意识,揭示她所宣扬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其代表作《紫色》中,通过塑造双性同体两性和谐性格的典范莎格、从男性气质缺乏到两性气质和谐的西丽、以及从女性气质缺乏到两性气质和谐的某某先生,深刻阐释了双性同体两性和谐的主题,为黑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艾丽斯·沃克通过写作为黑人女性的解放做出了不懈努力,她的努力旨在解放在双重压迫中喘息的黑人女性。沃克在《紫色》中以双性同体的创作理念塑造了多个同时拥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角色,莎格成为沃克笔下挣脱传统束缚与压迫的黑人女性的代表,是沃克眼中同时拥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完美女性的典范。这个角色的塑造成功地传递了沃克对于消除两性差异、达到两性和谐的理想状态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双性同体是20世纪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理念。艾利斯.沃克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在小说《紫色》中塑造了多个双性同体的人物形象。她以独特的小说创作理念展示了美国黑人女性对自我和独立的追寻,流露出她对两性差异的关注和对两性融合的提倡,表明了黑人女性对异性恋霸权和父权制的抗争和在经受残酷现实的打击后对男权社会所作的妥协。  相似文献   

5.
《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特色并带有浪漫自传色彩的小说,记录了主人公奥兰多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的女性的转变过程,完整的双重人格促成了其人生价值的实现。作品中蕴含了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该观点力图将两性中美好的部分结合起来,把两性和谐统一视为美好的性别理想。这既是引导女性走出性别困境的一种策略,同时也为女性作家的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反映的是时代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潜藏着作者被压抑的欲望和社会理想。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对时代与社会的深入观察与缜密思考,将其倡导的男女两性和谐、双赢的社会理想隐喻在文学创作中,因此,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既不是特指生物学上的概念,也不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所谓的"最佳的精神状态",而是对男权传统的批判,是对构成社会主体的男女两性走向和谐、走向双赢的期待。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通过对“双性同体”观的文学起源及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进行探究,叙述《奥兰多》中“双性同体”思想的体现。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不仅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她的创作思想和实践有着重大的参考意义,而且这一思想对于当今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也起着拓展视野的作用,可以借此跨越性别矛盾和性别差异的传统思路,进而推行一种更具包容性,更趋完美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作为菲茨杰拉德最重要的后期作品,《夜色温柔》是“喧嚣的20年代”的典型代表作,小说主人公迪克是个有着明显女性特质的男子。通过分析其女性化倾向为突破口,并对其日常行为及之后的堕落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9.
"双性同体"思想的提出修正了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中的内在缺陷,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指明了方向,并指导其朝着更健康、科学的方向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成因。伍尔夫认识到性别身份是由社会造成的,是可以质疑和改变的,所以她认为女性写作应当致力于探索女性自身的生存体验,而不要用男性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女性。她十分赞赏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所信奉的“双性同体”的性道德观,她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和女性的自我毁灭之间谋得平衡。  相似文献   

11.
在清代著名的女词人、戏曲家吴藻的词曲中,既有女性独有的深闺幽怨,也蕴含着激昂男性的气概。幽怨的情绪是她对现实命运自抑的无奈,而富有男性气概的意蕴和标新立异的易装倾向则表现其外部不屈的抗争。双性同体的自我,使阳刚的激愤和女性独有的婉约风格相得益彰。笔者拟从“双性同体”的角度分析吴藻词曲中体现出来的现实的困境和虚幻的理想,从而更加真实地展现其内心的苦闷与挣扎,再现一个真实的吴藻。  相似文献   

12.
福建客家女作家何英的《抚摸岁月》是一部反映客家社会风土人情的长篇小说。以“双性同体”理论为主线, 从女性主义视角剖析《抚摸岁月》中的母女形象双性同体人格形成的过程,透视母女两人内心的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描述在女性意识觉醒的作用下双性人格从母亲到女儿身上的发展变化及两性人格特征在女儿身上的和谐统一,为深入剖析《抚摸岁月》中的女性形象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英国重要的女权主义作家,在其文学创作中创新性地提出双性同体理论。她认为女权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两性的融合,认为这样才能实现两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公认的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鼻祖,她艺术思想体系中最具争议和最重要的莫过于她的"双性同体"说。从伍尔夫创作的《自己的一间屋》《奥兰多》到《三枚旧金币》可以看出她"双性同体"观的嬗变,她的思想由保守转向激进,对两性的态度由温和转向激烈。  相似文献   

15.
<茉莉>是印度裔美籍作家的作品,作品中描述了具有双性气质的女性形象.当然,小说中并不是只有女主人公具有双性气质,三个男性人物也是双性气质的典型代表.也就是说,无论女性和男性自身有多完美,都不能排斥对方,只有彼此理解,彼此融合,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完整与完美.在男女两性冲突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两性已经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双性同体的理论 应该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莉莉·塔克是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巴拉圭消息》不仅以恢弘的笔触描写了南美历史上著名的巴拉圭战争,也在此基调下融入了她的双性同体思想。本文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审视全文,通过塔克对性别二元对立的消解与颠覆来深入剖析埃拉·林奇等女性的两性共融特质,从而使塔克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和对男女两性平等的追求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7.
郝红玲 《文教资料》2011,(31):22-24
伦斯的封笔之作《查泰菜夫人的情人》中的两位主人公康妮和梅勒斯.以及他们与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关系渗透了劳伦斯的双性同体思想。在劳伦斯看来.康妮和梅勒斯具有双性和谐的人格。他们的身上都同时具有聪明勇敢的男性气质和极其温柔的女性魅力,这寄予着劳伦斯对未来社会完美人格的一种期望。但是.由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局限,这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乌托邦理论。要想在真正意义上解构男女二元对立.实现男女和谐相处,只能期待社会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8.
《啊,拓荒者!》的女主人公亚历山德的拓荒典范形象是以牺牲和压抑自己的女性特征为代价的。本文从双性同体观出发,分析亚历山德拉女性身份缺失的表现,揭示该现象的社会根源是男权社会的压迫,并通过其女性气质的回归和自我意识的萌发说明亚历山德拉女性意识的最终觉醒。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双性同体视角对比分析《到灯塔去》两译本,发现尽管两位译者都认识到原作中的双性同体现象,其翻译意图也基本相同,但二者实现这一意图的途径和方式却有着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20.
《紫色》的结局一直是文学界争论的焦点,这种大团圆的结局正是本小说的精彩之处。它成功地体现了艾丽斯·沃克的创作思想:改变了读者的期待视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赋予西丽和莎格的同性恋关系新的崇高意义;促使黑人男性的觉醒;以及体现了沃克致力于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