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评弗罗斯特的《修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罗斯特作为美国20世纪拥有读最多、影响力最久而又最有争议的名诗人,以其作品和和蔼的形象感动了无数美国人。他的四类诗篇各具特色,其中《补墙》以其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成为弗罗斯特广为流传的名诗篇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弗罗斯特诗歌语言的风格及诗的主题之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首诗所透露出来的诗人的生活与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黄遵宪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现存的诗歌,计《人境庐诗草》六百二十八首,《日本杂事诗》二百首,《人境庐集外诗辑》二百九十三首.是近代诗人中现存作品较多的诗人之一.反对侵略,反对投降,这是黄遵宪诗歌的最突出的方面.他的作品,形象地记录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家、民族被外国殖民主义者侵凌、瓜分的屈辱的历史,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对投降的英勇斗争,也表现了诗人反对侵略,反对投降的高风亮节和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3.
    
美点赏析 在《根》这首诗中,诗人牛汉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坚守者、承受者和奉献者形象。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是一位主观的主情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的抒情形象很鲜明.一首诗往往既有主体抒情形象.又有与主体抒情形象相结合的客体抒情形象.过去人们只重视抒情形象所表达的“个性解放”和“五四时代精神”的意项.而对于抒情形象意蕴的多项性重视不够,更没有人指出抒情形象所显示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游园不值》,写了诗人春日游园时的所见所感,写得形象而富有理趣,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更是脍炙人口。教学这首诗时,我紧扣诗人,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读出诗中的人来。  相似文献   

6.
杨林燕 《海外英语》2014,(15):190-192,209
《乌鸦》是埃德加·艾伦·坡的著名诗篇,爱伦坡以他独特的视角创作了这一首诗。这首诗通过"美女之死"表现了美的极致,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哥特式是这首诗的另一主题,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背景和形象中。《乌鸦》的魅力还体现在朗朗上口的诗句上,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这首诗歌简单易读。埃德加·艾伦·坡的种种努力促成了这首诗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最喜欢的色彩是白色,在《女神》中,白色的形象出现多达109次,这与郭沫若生活的环境、喜爱的诗人如李白、王维以及道家、基督教的影响有密切关联。白色使郭沫若的诗歌呈现出构图美,处处闪现着空白的意蕴,诗歌意境灵动轻盈。诗中的白色,在光的照耀下具有一种透明温热的感觉,而不像初期象征派诗中因为雾烟的遮挡,白色显得污浊和灰暗。郭沫若诗中的白色具有其独特的美感。  相似文献   

8.
当我翻看《华南虎》这篇文章时,我很快被诗中所描绘的华南虎形象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深深地震撼了,同时也明白了这首诗难就难在对华南虎形象的分析和把握上。今再捧读咀嚼《华南虎》,翻阅诗人牛汉的诗集和有关介绍,越发感到诗人那血染风采的炫目,生命痛感的灼热,不羁灵魂的高尚!  相似文献   

9.
笔名是因眷恋故乡的山水而起的:著名作家、诗人郭沫若(1892—1978),原名为郭开贞。1919年9月11日,郭开贞在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鹭鸶》《抱和儿浴博多湾中》两首诗时,第一次使用"郭沫若"的笔名。这是因为他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县峨嵋山下沙湾镇,该县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是闻名中外的大师级人物,是集诗人、作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全才”。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村居即景》是十二岁的郭沫若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他生平的第一首诗作。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游园不值》,写了诗人春日游园时的所见所感,写得形象而富有理趣,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更是脍炙人口。教学这首诗时,我紧扣诗人,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读出"诗"中的"人"来。  相似文献   

12.
清嘉庆至鸦片战争时期,从已出版的《全台诗》(1——5册)来看,台湾有诗人225人,其中大陆籍60人,台湾本籍93人,籍贯不详者72人。台湾本籍诗人数量超过了大陆籍诗人。此时期诗作约有3500多首,也超过了康雍乾时期。其中古体约600多首,律诗约1400多首,绝诗近1500首。按诗歌思想内容可分为表现战事的诗、反映教育的诗、写景的诗、咏物的诗、刺邪恶的诗等,真实地表现了这一时期台湾社会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堪为诗的故乡、诗的国度,诗人数以万计,写诗成千上万首者不可胜数。但诗人及其作品能否为世人广泛传诵,并不一定取决于其写诗数量的多少、诗作的长短。诗言志,诗抒怀,诗贵在能感动人的心灵。乾隆皇帝的诗超过万首,但有几人能记诵他的诗?荆轲、刘邦、项羽,这三人每人仅存诗一首,可他们的诗却古今流传、众口吟诵。诗不在多,有“仙”则名。荆轲的两句诗——《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首诗见于《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后人称之为:《易水歌》。此诗是秦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里选编了一首古诗《锄禾》,第四册里选编了一首《春晓》。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的名作,它们由于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通俗,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朴实,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因而远在明、清时代,这些诗早就被人用来作为少年儿童的启蒙读物,至今也还为广大人民所喜爱。《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流传很广的名诗。  相似文献   

15.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名作之一 ,这首诗不管是主人公的内在精神还是艺术表现手法 ,都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前人说这首诗“以气为主 ,以自然为宗 ,以俊逸高畅为贵 ,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比较中肯的。我认为这首诗之所以吸引人 ,除了丰富奇妙的想象和卓然不群的诗人形象外 ,还在于它给人的朦胧美感。《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构的朦胧美。这首诗以写梦为主体 ,以月为引子。月是自然的朦胧美 ,梦是人世的朦胧美。梦是跳跃的 ,所以诗人一梦之间 ,时间由晚上到清晨 ,又忽…  相似文献   

16.
谭明诗集《光芒与蝶》到案头已年余,在零散的阅读中,感动也是零散的,但每一次感动却深入而持久。正是这样的感动一次又一次集中起来让我产生了对《光芒与蝶》说话的激情。然而,我深知解读一个诗人、一部诗集,甚至一首小诗都不是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深入到每一首诗歌内部的细微之中,探听诗人的脉息,统摄所有的作品为一个整体,并最终敞亮诗人的心灵形象,这确实不是简单的事情。一首诗是多义的,诗人也是多义的,进入一个诗人正如进入一首诗,会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自然也会有不同的认知结果,  相似文献   

17.
案例背景《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诗歌,选自郭沫若第一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面对当时中国的黑暗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于是在《天上的街市》里诗人借助想象反传统地进行了创作,对牛郎织女的传说进行了全新的诠释,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这首诗被收录在最新的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教材里。这一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旨在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作为教师就需要很好地引领学生感受诗人的神奇想象,进而理解、学习诗人的情怀,从而用更好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看待世界。  相似文献   

18.
邵建新 《初中生》2007,(3):22-23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一生中所写的最后一首关于战争的诗,它纪实言理,气势磅礴,是一首抒发今胜于昔的人间正道之歌,是“一首雄浑沉着的新史诗”(郭沫若语)。它使我们充分感受到毛泽东作为诗人政治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作为政治家诗人独特的风骚文采。关于这首诗的发表过程,说来还蛮有趣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现行人教社编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选入了陶渊明的两首诗——《归田园居》和《饮酒》。《归田园居》一组共五首,这里所选是第一首。这组诗写出彭泽令归隐之初,抒发农耕的欣喜。《饮酒》一组共十首,这里所选是第五首。这组诗写于归隐后的十二年,诗中透出对时势和身世的感慨。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借此一窥古诗海中“隐逸诗”、“田园诗”祖师的风采是很有必要的。但文中的一幅插图令人遗憾。图欲画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人形象。只见诗  相似文献   

20.
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佳作,诗人所深情吟咏的“一棵树”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诗人以“一棵树”为母体,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献身人类事业的崇高伟大的艺术形象。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的形象(尤其是抒情诗的形象)的实现总是与艺术想象分不开的。艺术想象是由一个形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艺术方法。《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首诗中,“一棵树”的象征意义即新的形象的实现,亦是诗人借助于树的形象和特点进行艺术想象的结果。艺术想象作为一种方法,从宏观上决定了一首诗或一篇文章的美学取向,而要实现一个形象到另一个形象的转化,还有赖于多种艺术手法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