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戏曲的文本传播与场上传播所派生的命题是案头之作与舞台之作。它们在差异和联系中互动,其联结点是观众心理学。观众心理是左右戏曲审美建构无形而巨大的抓手。研究戏曲美学必须加入观众心理这一维。中国观众的命运关怀心理、趣味性心理、观赏性心理、满足性心理等,规范和导引着戏曲的审美对象、方向、方式和形态。观众心理具有组合性、流变性、调控性等特征,它是一柄双刃剑,具有正负面价值;其反馈和制约、调节功能成为戏曲综合性审美机制及其诸种审美特征的重要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戏曲活力和情力的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戏曲,保存了中华民族艺术诸多历史文化特征。中国戏曲是在文学、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分都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其中它在发展中吸取大量吸取了舞蹈艺术,又通过艺术的传承对古代舞蹈发展产生影响。本文即从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入手,通过对舞蹈艺术在中国戏曲中的表现形式的研究,进而将戏曲舞蹈对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做以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3.
戏曲舞蹈与古典舞在新中国成立之际结缘,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前者不断地给后者输送艺术营养,使其最终形成完整的训练体系和表演风格。前者对后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重建阶段——提供模仿和再创造的平台;(2)提升阶段——提供"身韵体系"的审美范式。论文在梳理中国古典舞重建、发展史的同时,简析戏曲舞蹈对其重建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其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4.
南宁地方戏曲丰富多元,是本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梳理分析南宁地方戏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当前中央关于促进戏曲传承发展的相关政策与精神,探讨其传承发展的可行对策,对于振兴地方戏曲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从地方戏曲引入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实践中提出,地方戏曲进入中小学和大学校园的传承途径很多,其中重要的途径是激发学生对地方戏曲的兴趣和提高教师的戏曲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希望为地方戏曲的推广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戏曲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的产生由其特殊的审美机制决定,与其特定的形式要素有密切关系,并与整个审美传统、文化系统血脉相连。认识其中内在关系对理解古典戏曲的审美特征及思考其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发展路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信息化的研究在很多领域已经开展起来,而戏曲研究的信息化尚在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戏曲研究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如戏曲信息源、戏曲信息工具、戏曲研究者信息素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阐明了戏曲研究信息化的一些概念,如“信息”、“戏曲信息”、“信息化”、“戏曲研究信息化”、“信息工具”、“信息素养”、“前信息化时代”,同时指出戏曲研究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论文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戏曲是一种兼具文学写作与舞台表演于一体的艺术形态,在其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娱乐文化之中。而娱乐文化的性质随着社会物质文化、思想观念的发展不断变化,于是在特定的社会时期,由于受不同的娱乐文化性质所影响,戏曲的艺术形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戏曲形态发展中的深层原理,在研究戏曲艺术时,就不能局限于内容与形式,要使艺术形态回归当时的娱乐文化,从而发现戏曲形态与娱乐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李渔戏曲理论的创新性之一就是不乏哲学思辨。这一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李渔对演员舞台搬演形态闺中与场上之关系的论述上。李渔戏曲理论的艺术哲学性质特色鲜明,创新性强,不仅使戏曲理论体系臻于完备,而且使戏曲理论与其它艺术理论融会贯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无愧为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1.
论传统戏曲审美条件下宛梆的剧目创建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宛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有近400年的历史,宛梆的创建与发展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戏曲审美心理定势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戏曲艺术是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从戏曲表演这一文艺事实出发,使之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文章结合舞台时空、程式、行当、脸谱等有代表性的戏曲表演形式,探讨戏曲表演形式的审美特征、戏曲艺术的关感经验,以及美感经验在戏曲表演中的应用。戏曲表演形式遵循着关的规律,换言之,关的规律决定着戏曲表演形式的发展方向与成熟。因此运用美的规律弘扬民族戏曲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戏曲悲剧的形式和内容,是由本民族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等诸种因素决定的。由于古代戏曲作家、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因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观众审美取向和欣赏习惯对作家,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戏曲审美价值观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元曲的理想、结构、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是幼稚拙劣的;另一方面,肯定、赞赏元曲的章之美,这恰恰表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诗性特征,其音乐性和诗化语言是审美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戏曲体现出一种召唤结构性特征,呈现出一种空灵美的风格。这种空灵美正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召唤结构能对观众产生审美召唤的关键所在。面对现今的召唤危机,中国戏曲必须进行审美观念的转变和结构形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侯银梅 《文教资料》2013,(13):58-59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面临逐渐消亡的处境,河南也不例外。本文以豫剧、越调、二夹弦为例,对河南戏曲传承现状、保护措施进行整理,并总结出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面对明中叶戏曲艺术日渐脱离现实与观众的创作现状,徐渭总结前人知见,扩展了“本色”内涵。本从审美接受、艺术本质、审美标准三个方面来分析徐渭多层次深蕴涵的本色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8.
东北二人转在艺术特征上介于"戏"与"曲"之间,是一种相对稳定而独特的艺术形态。东北二人转没有发展为成熟的戏曲形态的原因,首先,东北地区的生态民俗环境是独特的,物质生产民俗限制了二人转的演出时间、演出场所,二人转艺人的演出未能职业化;其次,从艺人的角度来看,二人转艺人职业化的进程由于受制于经济条件和民俗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得非常缓慢。此外,影响二人转形态的还有两个非直接原因,那就是东北地区戏曲文化传统的缺失和与此相应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具有的深厚的叙事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浅论淮剧的传承与江苏戏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雅萍 《华章》2008,(7):70-72
本文通过对江苏苏北地区非常有名的戏曲音乐--淮剧的发展历史来探讨其艺术的传承在本土及江苏戏曲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通过对淮剧本体音乐的分析,进一步阐明发展淮剧艺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